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考试周刊》2017,(85):190-191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的到来,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得到发展。社会工作以其独特的伦理视角和工作方法为养老服务提供支持。本文积极探讨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具体途径,尽力为老年人提供优质服务。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在此背景下,养老保障问题日益得到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面对养老公共服务需求增多、供给不足、供给主体与资金来源单一等情况,部分地区将养老服务与PPP模式有机结合,探索PPP模式养老服务项目。首先,分析了PPP模式养老服务的研究背景和优势;其次,分析了我国PPP模式养老服务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完善我国PPP模式养老公共服务的对策及建议,以期为养老公共服务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3.
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和老年人口数量的快速增加,使我国在养老服务方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现有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的背景下,通过发展养教结合老年服务,既有利于丰富和加强新时代养老服务机构发展,促进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也能使养老服务惠及更多的老年人群体。在现有条件下,养老服务机构发展还存在发展理念落后、模式缺乏创新、服务内容和质量不高、保障不足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创新理念、整合资源、规范服务标准、加强保障和监管等路径,有利于推动养老服务机构的升级发展,促进我国养老服务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前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使我国的社会结构、产业结构、家庭组成正在发生改变,影响了我国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人口老龄化问题是一把双刃剑,在影响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些新机遇。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作补充的"三位一体"养老模式是积极应对我国老龄化问题的有效方式。在互联网+热潮下,推动互联网、物联网、护联网与养老产业相结合,形成互联网+养老的智慧化模式能够促进养老产业优化升级。三网联动通过线上预约线下提供养老服务相结合方式,充分发挥互联网集成和整合资源作用,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传统养老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形势,社区养老服务模式逐渐引起关注。日本在社区养老服务方面有着先进的理念和成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本文介绍了日本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的成功经验,提出我国在社区养老服务方面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6.
我国已步入人口老龄化国际行列。社会老龄化所带来的诸多问题日渐显现,社会的人口老龄化导致家庭养老面临层出不穷,越来越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通过对国内外养老模式探寻和发展经验的总结,结合我国国情,笔者认为在目前社会政治、经济等条件下,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养老模式当为首选。  相似文献   

7.
广西人口老龄化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弱化了家庭养老服务供给,但为养老服务供给模式从"单一化"向"多元化"的转变提供了契机。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供给模式需要以政府为主导,推动家庭、社会组织、市场组织等其他供给主体的发展,实现养老服务供给多元化目的。  相似文献   

8.
我国养老模式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龄化是各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而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直接关系着和谐社会的建设。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加速了人口老龄化,促使人口老龄化在国家还未富裕的条件下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峻挑战。面对人口老龄化加速的现实,我国需要一个完善的养老体系,尤其是养老服务体系,而西式机构养老模式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冲突。通过对我国传统养老模式的分析、研究发现,以家庭服务保障为基础,以社区照顾为依托,以机构供养为补充,以网络化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为平台的"居家养老+社区照料"将是我国未来主流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9.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窗口期".未来人口老龄化问题将由个体、家庭问题向群体、社会问题转变,应对任务更为繁重.因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中,为老年人提供多层次、个性化、品质化、精准化的养老保障体系和服务供给.  相似文献   

10.
迅猛而来的人口老龄化给政府和社会带来了严峻挑战,对我国酒店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不断壮大的老年消费群体以及各级政府对涉老行业的政策扶持为养老型酒店这一新型业态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但不得不承认,我国养老型酒店面临着市场尚未完全形成、服务与管理人才匮乏等因素的制约。从养老型酒店应具备的设施、服务标准及服务管理人才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促进整个酒店行业的转型。  相似文献   

11.
在人口老龄化、经济发展、老年人需求多样化背景下,中国养老服务市场呈现出多样化需求现状,其中也存在一些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的问题。在探讨如何解决养老服务问题的过程中,发达国家采取以经济性和社会性为标识,以企业化运营的管理方式,这些形式可以为我国的养老服务发展提供借鉴,使以社会企业形式所提供的养老服务同政府、营利性组织、非营利性组织所提供的养老服务相配合,共同促进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正处于人口转型阶段,人口老龄化、空巢老人等问题日趋严重,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日渐衰弱,养老机构发展受限,因此养老问题变得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应运而生,虽然尚处于发展阶段,但其优势已日益明显。通过对国内主要养老模式的分析比较以及合肥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实践研究,发现该模式存在不足,应在多层面进行完善,为合肥在"未富先老"的这一形势下更好解决养老问题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为满足老年群体多样化需求,促进其社会参与和持续健康,养老服务模式受到特别重视,这为探讨我国旅居养老这一新型模式提供了基本依据和政策框架。文章基于PEST模型分析我国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及技术因素对发展旅居养老的机遇,并针对现有旅居养老所的价值理念、服务内容、策略制度及实践方式面临的挑战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规模大、程度高,在此背景之下,以智能信息化技术为基础,大力发展智慧养老,使分散的养老资源能够进行集中化、准确化和高效化的供给,是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举措。对信阳市智慧养老服务平台认知水平和使用情况进行梳理,并从产品性能优化、政府政策完善等角度展开研究,进一步明确现阶段老年人群体的实际需求,有效解决现阶段国内智慧养老服务设施、服务体系、服务产品层面存在的不足,同时为后续研究的开展提供一定基础和思路。  相似文献   

15.
对我国社区养老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老龄化逐渐成为全球范围的普遍趋势。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特点,老年人口数量大,老龄化速度快。本文从分析现行养老服务模式存在的局限性入手,分析了社区养老的必要性、可行性和优越性,指出社区养老是我国养老保障的新选择,并阐述了社区养老模式的初步构建框架。  相似文献   

16.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难题,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已经难以持续。在创新社会治理体系与城市养老服务资源供给主体与渠道多元化的背景下,一种新的服务供给方式——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逐渐成为政府部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选择。在具体的路径选择上,应最大限度地让老年人享受社会福利待遇,着力推进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居家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17.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构建为老服务体系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老年人口规模庞大、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高龄化日益突出、家庭空巢化特征显著、需要照料的老人大幅增加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人口老龄化对为老年服务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养老保障服务形势更加严峻,老年医疗卫生服务压力日益沉重,为老社会服务的需求迅速膨胀,为老服务队伍建设严重滞后等方面.为老服务体系的主要内容应包括生活保障服务、医疔保健服务、生活照料服务、精神生活服务、权益雏护服务;为老服务体系的主要模式可以分为居家养老服务、社区照料服务、机构养老服务;加强政府扶持、加强资源整合、加强市场培育、加强队伍建设和加强监管评估是为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京津冀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事关区域协同发展和老年群体的百姓福祉。分析当前京津冀区域老年群体的养老服务需求及其影响因素,探索妥善解决各层次老龄人口养老需求的智慧健康养老路径,即要抓住智慧健康养老的机遇,建立长期有效的投融资机制,搭建京津冀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平台,加快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人口老龄化、高龄化是一个全球正在面临的社会问题,随之而来的养老保障和照顾服务需求将会急剧增加。为更好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居家养老已成为许多国家养老模式的首选。本文目的就是通过比较传统养老照顾模式的利弊,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在居家养老方面的经验及教训,结合我国的国情,探讨如何完善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居家养老照顾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20.
人口老龄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按照联合国人口老龄化社会的衡量标准,黑龙江省在2005年就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并呈现出老龄化进一步加快的趋势。但随着家庭养老作用日益消减,机构养老服务又难以满足养老的需求,社区养老服务成为一种新的养老趋势。在新公共理论的指导下,政府在提供服务机制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通过购买的方式为公众提供质优、高效的服务。政府购买社区养老服务是提供养老服务的一种新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