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泓 《新闻前哨》2010,(10):17-18
2011年招收攻读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MJC)研究生工作的正式启动,标志着我国新闻传播院系的研究生教育,开始实施一个战略性的转变:即从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转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揭开了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崭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2.
MJC是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MasterofJournalismandCommunication)的简称,其是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为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为适应新闻与传播事业的发展对于高层次传媒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以培养熟练掌握新闻与传播方法与技能的应用型新闻从业专门人才为目的设置的。由于该专业对传媒实践能力的要求,因此,MJC人才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成为传媒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媒介融合与学科交叉的时代语境、以及MJC实践能力构成要素的梳理,尝试分析了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所承担的,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委托研究项目——《新闻传播硕士专业学位设置论证》课题成果主报告的一部分。该文通过对当前我国新闻传播业发展和新闻传播教育实践的现实考察,分析了当前我国开设新闻传播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背景,论述了设置新闻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并得出了目前我国设置新闻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的条件已经成熟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王洋  王琳 《传媒》2021,(15):88-90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构建与之相应的现代化传播体系,这就要求将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培养置于更广阔的背景和需求中来考量,在学生了解世情、国情、社情、民情的基础上,培养其综合运用全媒体知识技能和跨学科思维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创新能力.基于此,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针对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培养的主要问题,构建了"一二三四"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实施了一系列强调文文融合、文工交叉的改革措施,取得了良好培养效果.  相似文献   

5.
童兵 《新闻前哨》2010,(10):12-14
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即将招生。我国高层次新闻人才培养的路径得到拓宽,新闻院校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和方法有较大的调整,人们对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充满着期待。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4,(10):76-80
针对目前高校培养现状的困境,本文确立了一套极具针对性的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外实习实践的双向考评机制。其通过确立各类别考评维度,细化各级别考评指标及其各自所占权重,以实现考评机制的可测量性与可操作性;同时,将建构实践单位与校内导师对学生实践的双向互动考评模式,以更为有效地引导、激励和督促学生实践学习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魏彦 《新闻世界》2014,(10):187-188
目前,我国的新闻与传播硕士在培养的过程中存在实践缺乏和师资队伍不完善等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对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培养模式的探索分析,并针对我国专业硕士的教育特点,提出具有密苏里特色的新闻与传播硕士的培养模式:增加新闻与传播硕士课程的实践环节,加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引进和考核机制,完善"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粟战 《新闻知识》2021,(2):71-74
新一轮科技创新浪潮的强势推动,对新闻传播从业者的多元化思维培养、模式创新场景应用、新技术技能实践和专业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作为新闻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应与时俱进,善于把创新技术融入课堂实践与情景教学中,优化新闻传播人才的融合能力培养体系,探索新闻传播人才的职业素养教育新模式.本文从通识教育的专业...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对国外20所新闻传播院系的院长、系主任和教授的系列深度访谈的归纳和总结。探讨主题包括新闻传播的社会功能与新闻传播教育的使命、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师资结构及其评价体系。基本结论为:新闻传播教育的最终使命是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新闻传播工作者,而学生培养模式和师资结构当适应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0.
周琼 《东南传播》2011,(3):100-102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闻教育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要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培养出合格的新闻人才,就必须在新闻教学中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学到新闻业务的基本技能.因此在新闻教学中,教学观念、方法,教学课程设置等方面要进行改革,使新闻教学具有实践性,以实现教学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1.
王硕 《东南传播》2014,(6):30-32
本文以台湾辅仁大学为例,分析了台湾培养新闻传播硕士研究生的基本机制环节和特征。比较发现,台湾的硕士培养依托于研究所,而非像大陆那样依托于高校;入学选拔则包括了推甄、统考、申请三种渠道;学习重视规范的学术训练,但学术关注的命题却以实践应用的问题为主,与台湾学生重视动手和业务能力有关。在此基础上,文章总结了两岸新闻传播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差异之处。  相似文献   

12.
就我国设置新闻传播专业硕士学位的问题,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受国务院学位办的委托,于2009年10月8日在北大博雅国际会议中心召开论证会。会议就专业学位名称、设置方案、指导性培养方案,以及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衔接等问题展开讨论,对《新闻传播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草稿)》  相似文献   

13.
融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原本存在于专业机构的新闻传播实践得以下沉至全民参与的公共活动中,这对传媒从业者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也镜像出当下新闻传播教育在理念和机制层面存在的困境。传媒从业者的职业能力重塑在新闻传播教育领域有三条路径:着力培养专家型人才,提升跨领域传播能力;强化媒介化思维,提升跨媒体叙事能力;重视需求转向,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4.
蔡斐  王丹 《今传媒》2016,(7):13-14
新媒体的发展,带来了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对照国家需求的培养目标,可以发现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存在着对掌握新闻与传播专业理论知识的忽视、超负荷的课业压力、课程设置缺乏自主创新、忽视跨学科人才的培养等问题,亟待改革.  相似文献   

15.
以人工智能为技术驱动的智媒,进一步重塑了新闻生产与传播的形态,专业媒介组织边界被彻底打破,编辑和记者面临着严峻挑战。在融媒时代的基础上,具备一切区别于人工智能的,从人出发、超越机器的能力才是智媒时代新型新闻人才的根本性优势。为此,新闻教育在引进和培养智媒师资、搭建智媒实践平台的前提下,需要进一步打破教育壁垒、培养学生的人文社会学视野、增设计算机技术与智媒技术课程、加大媒介创造性及审美性课程比例、坚持传播伦理的教授,才能使培养出的人才具备与人工智能相比的差异化优势。  相似文献   

16.
浅析广播电视新闻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秋明 《新闻世界》2012,(7):316-317
广播电视新闻人才的培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人才培养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学体系的完善、课程的优化。因此学校在对这一类学生进行培养时应首先注重新闻采编与制作方面,再提升学生的节目创作能力,确保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传播技术,立志于培养复合型广播电视新闻人才。本文通过分析目前我国广播电视新闻人才培养中所面临的问题,并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左小麟  廖圣清 《传媒》2022,(5):16-18
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国际传播人才是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举措。云南大学新闻学院坚持传承党媒红色基因,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培养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传播人才作为目标,采取有力措施,培养一批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国际传播后备人才,探索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十月二十五日,我国西北地区第一所培养大众传播和教育技术人才的新闻与传播学院在教育部直属高校陕西师范大学成立。陕西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现有本科生六百多人,设有新闻学系、教育技术系和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网络多媒体中心、影视中心。学院坚持以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办学理念,注重不同学科的渗透和融合,加强实践环节,探索网络新闻的制作及传播,努力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使学院成为西部四大媒体人才的摇篮和“加油站”。陕师大成立西北首家新闻与传播学院@王一程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国内硕士研究生人才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探讨新闻学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之路。本文通过对现行学术型人才为导向的硕士生培养模式的反思,指出新闻传播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及社会对人才的基本需求,决定了新闻学类硕士生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理应以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主、学术型人才为辅。在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数量急剧膨胀的现实语境中,应根据大多数学生的成才取向和就业意愿,纠正以往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务的偏差,调整目标定位,创新培养方式,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和考核标准进行变革,应以实务课和实践环节的教学为突破口,强化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联合培养方式,把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举措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20.
广告学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告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和人才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对广告专业人才有很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不仅要有以传播学和营销学为核心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创造性的思维品格,还要有一定的广告运作的基本操作训练和动手能力。所以,我们在完成了《面向21世纪广告学专业培养目标、规格和课程方案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之后,申请启动了《广告学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以求为广告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获得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性的培养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