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设计理念]送别诗的共同特点就在一个“送”字上,因为同是送别,心情自然有相似之处。但是又由于送别的背景不一样,心情又会有所不同。以此为切入点,将两首送别诗进行整合教学,在对比中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教材分析]这两首诗都是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虽然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是诗人内心的情怀却截然不同:一个是满心欢喜,一个是心怀惆怅。扬州本来就以风景美丽而著称,而孟浩然又是在柳如烟、花似景的阳春三月出发,所以一路上是享不尽的人间胜景。这对于喜好游历、纵情山水的李白来说,多少流露出他对孟浩然此行的欣羡…  相似文献   

2.
王黎冰 《小读者》2012,(3):32+34-32
“烟花三月下扬州”,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色彩明快的诗人送别画。  相似文献   

3.
送别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那年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黄鹤楼畔繁花似锦。黄鹤楼上,李白正在为即将去扬州任职的好友孟浩然饯行。两人相对无  相似文献   

4.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解读分析】这首诗是李白在刚出四川不久,漫游吴、越等地后定居湖北安陆时所写。此时的李白激情澎湃,风华正茂,对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首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点明了送别的地点,诗人是在黄鹤楼与老朋友孟浩然挥手告别的。为什么是"西辞"呢,因为黄鹤楼在广陵(今扬州)的西面,两地相距数百里,在黄鹤楼  相似文献   

5.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扬州曾和苏州、杭州并列代表人间天堂,是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古城,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缩影。"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我是读了李白这首流芳千古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后,才深深记住了扬州的芳名。然而,几次江南之行却从未到过这里。这次终于和一帮老友在烟花三月游了扬州,倍感此行不虚、人生无憾了!瘦西湖,大概是因为比  相似文献   

6.
1.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 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 长江天际流。 A、首句除点明题意外,还包含与“黄鹤楼”这一天下名楼有关的生活和友情的回忆。 B、“西辞”说明朋友要离开黄鹤楼西去扬州。一个“辞”字透露出依依惜别之情。 C、次句点出送别的时节和友人的去处。“烟花”二字,烘托出南方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送别环境,也透露出盛唐时代的繁华。 D、三、四两句在写景中蕴含着一个充满诗情的动人细节,在长久的翘首凝望中,寄寓了诗人对朋友的无比眷恋之情。 2.对《…  相似文献   

7.
"送别的时间是烟花烂漫的三月,地点是千古名楼黄鹤楼,送和被送的都是才华横溢、飘逸潇洒的大诗人.这样的送别充满浪漫和诗意,让我们走近李白和孟浩然,感受他们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20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送元二使安西》。[设计理念]送别诗的共同特点就在一个“送”字上,因为同是送别,心情自然有相似之处,但是又由于送别的背景不一样,心情又会有所不同。以此为切入点,将两首送别诗进行整合教学,在对比中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教材分析]这两首诗都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虽然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是诗人的情绪却截然不同,一个是满心欢喜,一个是心怀惆怅。扬州本来就以风景美丽著称,而孟浩然又是离去在烟花似景的阳春三月,所以一路上是享不尽的人间…  相似文献   

9.
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情真意挚,含蕴深厚,被誉为送别的绝唱。“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的一、二句交代了送别的地点、季节和故人的去处,学生初读即能感知;而三、四句则是象外有象、情景双会、创造出深远意境的千古名句,学生难于领悟,应成为教学重点。对于这两句诗,我们应当步骤分明地先赏析诗中所描绘的客观景象,次求诗人的主观形象,再托出融于形象之中的深挚情感,  相似文献   

10.
早上起来已经是三月了。虽是春寒料峭,却也烟花三月,莺飞草长。感谢李白,“烟花三月下扬州”成了描写三月最恰当的句子,甚至连扬州也因此而被烟花笼罩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在这美丽春天开始的时刻让小蛮为你们带来关于朋友的信息吧。  相似文献   

11.
H老师上的这节语文课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点评课,而是示范性的指导课。二OO四年三月十八日,上午九时二十五分。六十名学生。十八位语文教师。多媒体教室。笔记本电脑、投影仪、投影幕。上课铃响,投影幕上展示课题《长亭送别》(配古画送别图)。音乐声起(童声唱),李叔同的《送别》回荡在课堂:“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师:知道这首歌的词作者是谁吗?(投影《送别》,配夕阳落山图)他叫李叔同,在中国文化史上,他第一个向中国介绍了西洋绘画、西洋美术、西洋戏剧,成名后出家,法名弘一大师。生:(惊叹、惋惜。)…  相似文献   

12.
烟花三月下扬州"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等诗词名句,想必大家一定耳熟能详吧?扬州,地处江苏省中部,古称广陵、江都,建城史十分悠久。今年正好是扬州建城2500年哦,它可是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呢!  相似文献   

13.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道出了世人对扬州的向往,这座古城的钟灵毓秀也为少先队事业增添了一份凝重,涂抹了一丝亮丽。  相似文献   

14.
名师工作坊     
<正>北京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王树华王树华,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扬州市语文特级教师,现任北京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教学总监。他提出教育教学要服务儿童、立根当前、着眼未来的思想。多年来,对小学语文"对话·内化"教学进行深入研究,认为语文教学是基于言语实践的、促进学生内化的高质量多层次对话。他的课堂教学形成独特的风格——自然、朴实、幽默。执教的《金子》《识字8》《螳螂捕蝉》《古诗两首》《装满昆虫的衣袋》《黄鹤楼送别》等课引起广泛关注。近几年,他还在识字和古诗教学研究方面进行研究,主持"小学低年级快速识字"课题研究,取得较大的成就,使3000多名儿童用两年的时间轻松  相似文献   

15.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名作,这篇散文表现的主题是较易理解的父子之间相爱相怜的真挚动人的感情。但如何把这一深情揭示透彻,特别是写父亲爱儿子,为何单单选取了浦口车站送别的“买桔”这一场景? 原来,散文把父爱子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正是借扬州特定的“买桔”这一习俗。扬州人把“走  相似文献   

16.
《河西学院学报》2019,(1):69-75
王维是唐代富有君子人格精神的一位诗人,他除创作大量山水田园诗之外,还有70多首送别诗可以彰显他的文质彬彬气质。从他创作的一系列送别诗可以窥见其交游甚广,泛爱众而亲仁,送别诗彰显出王维对朋友能够参酌人情,推心置腹,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艺术境界。王维的艺术追求完全契合了初唐以来统治集团大力倡导的"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的主流文艺观,他的送别诗折射出玄宗时期大唐帝国已臻政通人和的盛世气象。  相似文献   

17.
扬州是江南养在深闺的水灵女儿,江南风景旧曾谙,能不忆江南?白居易的江南是在杭州的在水一方,而我的江南是"烟花三月下扬州"的那一句唐诗里。扬州的美,我认为它从来也不应该输给杭州,之前我只知道它是美在历史的文学里的,想它的模样,一遍一遍的低吟浅唱。然而最近捧读扬州城的现代青年才子陈跃的新作《扬州细节》增订版,我才恍然明白,原来解读扬州这一个富有江南小儿女水灵气息的  相似文献   

18.
祝肇年先生在<情境交辉--读<西厢记·长亭送别>随感>中将这一句的主语理解为张生.他写道:"但这是离筵上的张生,不同于西厢之境.他内心难受,但又要矜持,因为女婿的悲感之情是不能当着丈母娘的面过分流露的.  相似文献   

19.
写作漫谈     
把所见到的题材加工成艺术品,首先是要用我们的人生观和宇宙观找出主题来,然后把它加工成艺术品.这里头就得要注意文艺发展的规律,理论是抽象的说明文艺是具体的形象的描写.如果写诗,说"四月间我到了某个地方"这是一种抽象的说明.李白作的诗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龙标是一个人的官名.他说杨柳的花落尽了,子规又在叫,使人家就想起了这是四月.假如说写"四月间他到了五溪",就没有诗意了,"杨花落尽子规啼"就有诗意.又如李白写的诗"烟花三月下扬州",他加上烟花两个字,就使人想起三月间烟花、烟雾.这个三月就变成很具体形象的了.  相似文献   

20.
王昌龄是盛唐著名诗人,他不仅创作了大量雄浑豪迈的边塞诗和委婉含蓄的宫怨诗,而且还创作了大量内容丰富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诗人一生坎坷,忧伤感是其送别诗的基本格调.王昌龄的送别诗多方面地展示了诗人的生活和心灵,表现了他的忧伤之情、真挚友情、高洁情操、归隐之情和诗人奋发向上的壮志.王昌龄的送别诗以他独特的风格,丰富了唐诗的表现力,从而成为唐诗百花园中的一株奇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