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认知叙事学关注心理原型、认知脚本、认知框架等认知因素在读者对叙事文本解读中的效度.在英美小说文本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关注上述认知因素将会对学生深刻理解作品内涵、小说空白及文本的叙事技巧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2.
霍桑的《红字》虽然具有小说的共性,但却是一部极具魅力的浪漫传奇。霍桑从读者反应的角度出发,运用想象力,借助"浪漫传奇"这一独特的写作形式探索着人性的真理、揭示人物内心的真实世界。本论文研究霍桑在《红字》中采用独特的艺术形式——"浪漫传奇"的原因,探析霍桑的"浪漫传奇"的艺术表征。"浪漫传奇"在《红字》中的创造性运用成为美国"浪漫传奇"经典。对美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笔者从简·爱在三个不同阶段的身份书写与重构,对《简·爱》这部小说进行了讨论分析,以寻找出小说的内在魅力。小说主人公简·爱在其身份书写与重构的过程中为读者提供了填补文本"空白"的机会,为他们展现了一个非常耐读的深层意义世界。  相似文献   

4.
小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魔幻性主要是通过丰富的世界转换来实现的,因为世界转换要求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建构各种世界并在各个世界中转换,如此便使得阅读过程更加复杂,也便延长了阅读时间,因此便也增加了阅读兴趣。因此,本文基于文本世界理论对该小说进行了认知诗学研究。研究发现,文本世界理论可以为以该小说为代表的奇幻类文学作品的赏析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接受美学关注读者及读者视野,主张艺术创造的终极目的在于召唤读者的期待,实现读者期待的不断重构。美国文坛新秀丹.布朗运用接受美学的思想创作了小说《达.芬奇密码》。丹.布朗运用密码式信息,使小说情节交织,悬念迭起,推动读者不断产生期待,扩展期待视野。文章作者以《达.芬奇密码》为文本,对丹.布朗小说创作的手法予以解读。  相似文献   

6.
《爱玛》是英国小说家简·奥斯丁的经典之作,其精湛的叙事技巧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一直吸引着读者。本文从认知诗学的视角出发,运用心理空间理论分析《爱玛》中多元叙事视角的认知识解的心理运作机制及视角转换的认知叙事功能,分析读者如何对叙事视角转换及其意义建立心理表征,并由此领悟文本更深层的主题内涵。通过阐释文本叙事的深层认知机制和读者的认知理解过程,可以更好地展现小说艺术光彩,增强读者对于小说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从两个层面解读福克纳的小说《八月之光》的互文性策略。首先,从文本间的指涉性看,分析福克纳以《圣经》中的耶稣为原型,将小说人物乔的形象与耶稣形象进行对比,进而对悲剧人物展开深刻的人性探索,揭露种族主义对人性的摧残;其次,从文本内的指涉性看,结合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分析《八月之光》的复调特征:从结构上看,几个故事平行地进行,形成结构上的大型对话性,即小说的"对位"结构;从语言上看小说中的"微型对话",体现在作品中人物对话和人物内心独白中的"双声语"中。不同叙事者之间以及叙事者的自我意识的对话,形成各种声音、意识的互补和颠覆,进而造成文本结构和意义的多元化和开放性,极大地调动读者参与到文本意义建构中,这种意义的不确定性和开放性赋予了文本极大的张力和主题向心力。  相似文献   

8.
本文聚焦于诺曼·梅勒在其非虚构小说《刽子手之歌》中所选择的视角策略的独特性。文本中高度密集交织的人物视角所潜在的空白,增加了文本的不确定性状态,使得读者与文本在动态交流的系统过程中不断联结、补充空白,进而丰富阅读建构体验。  相似文献   

9.
《小世界》是英国校园小说家戴维·洛奇的代表作,是其最成功的作品之一。该作品不仅获得了重要的奖项.而且受到学界和读者们的普遍欢迎。对于大部分文学批评家来说,它是一部有着很强的“现代主义”色彩的后现代主义作品。但笔者认为,这是一部T·S·艾略特所谓的“神话模式”的后现代式应用。在这部长篇喜剧中,作者让一群现代学者重新出演了中世纪圣杯传奇的经典故事。本文将以神话——原型批评来分析和研究小说《小世界》,从标题、人物和情节结构方面探究作家创作的神话原型。  相似文献   

10.
一 人们都知道.文本解读是一种读者与文本对话交流的活动。读者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及其意义的建构把握世界.同时也建构自我世界。作为文化构成物的文本的意义只有通过读者的解读方能生成,它只存在于读者的解读活动中.它与读者互为条件.相互依存,相互生成。  相似文献   

11.
一、图式建构在阅读教学中的意义《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一书也说:"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构建意义的实质是读者激活原有的知识,运用阅读策略适应阅读条件的能力。"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学生能不能读懂一篇课文,关键在于大脑中有没有具备能够同化课文中新知识的认知结构。这个认知结构就是后来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中国汉语文学史上,"反思文学"与时俱进地在政治的主流意识形态、作家的个体精神诉求和读者的艺术审美期待中实现空前结盟,用小说文本这一艺术形式展现了特定时代语境下的社会历史变迁和政治文化生态。小说《天云山传奇》、《灵与肉》、《芙蓉镇》真实地再现了右派知识分子自我身份确认的精神矛盾:苦难反思与道德拯救的二律背反;主体建构与民粹诉求的二元对立;时代精英与落难书生的双重身份。"反思文学"以其绝对敏锐的艺术眼光和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为这一特殊群体的身份确认提供了鲜活的标本。  相似文献   

13.
接受美学中期待视野的意蕴期待,给读者在接受文本以一种"前理解"的思维框架构思。让读者在接受文本内容之前,对文本有一定的个人主观判断和期待。以姚斯的期待视野为理论基础,以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为例本,以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为参照,对比读者接受文本前、后时,对小说中"轻"理解之异同,同时剖析小说中"轻"的表达。将"轻"的意蕴从读者表象性的浅层理解转换为以读者为中心的深层理解,从而丰富作品的意蕴。  相似文献   

14.
信息化时代中《英美概况》课程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核心,充分利用数字新媒体,从师生教学主体入手,共同建构内在的文化知识体系,在对西方文化现象了解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反思与借鉴。本文依据主体认知建构论和社会、文化建构思想,结合教学主体、内容、过程和手段,探讨《英美概况》课程的数字化教学模式,从而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所营造的互动交流空间,调动认知主体的能动性、思辨性和创造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处理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灵活性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相似文献   

15.
张欣的《缠绵之旅》^[1]如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一样引起读者有关浪漫情感的阅读期待,其阅读体验也如《倾城之恋》一样归于俗世的朴实。揭开小说标题的浪漫假象,我们读到了实实在在的女性岁月流逝的悲凉,确认了实实在在的爱情是生活的装饰品的认知,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多元社会价值景观。  相似文献   

16.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哲学解释学认为,阅读是“把一种意义关系从另一个世界转换到自己的世界”,意义的生成是读者与文本的相互作用,亦即碰撞、交流和对话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相似文献   

17.
翻译过程究其本质是人的认知过程,故研究翻译认知的意义不言而喻。在译界,对翻译认知的研究整体上倾向于一元性,注重译者对源语和目的语的认识和把握。然而,真正的翻译认知过程是一个二元过程,即认知的解构与建构。本文将翻译认知的解构过程诠释为思辨过程,把其建构过程具体化为概念与意义的重构过程。思辨与重构的二元对立与统一是翻译认知的真正原型,对译者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小小陌生人》是英国当代著名女作家莎拉·沃特斯的第五部小说,小说从乡村医生法拉第的视角,用第一人称讲述了百厦庄园古宅中发生的故事。文章采用苏珊·弗里德曼(Susan S.Friedman)的空间化叙事的文本解读策略,从水平叙事轴和垂直叙述轴两个层面剖析小说是如何建构一个关照作者、读者、文本、其他文本及社会历史语境的多维的小说世界。  相似文献   

19.
运用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解构主义批评手法分析马尔克斯小说《巨翅老人,》分析出文本中“天使”的人间之旅不仅是展示人间的虚伪、残酷、自私以及人间与上帝,即人间与美德之间隔膜的过程,更是对传统形而上学中宗教信仰、理性文明以及终极意义里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消解过程,是揭示不确定因素,使读者摆脱时空界限,从不同角度切入文本,审视文本,根据现实,重构文本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边界”一词在文学领域素来都有着非常重要的隐喻意味,尤其在凸显文本与读者的边界互换性方面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库切的作品经常涉及到此类问题,其作品的基调在于否定权威、消解绝对、容纳他者。库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慢人》把边界的后殖民主义隐喻理论运用于小说创作中,从小说中可以看出,跨越边界的过程是从自我走向他者的过程,也是消解二元对立的过程,更是直面自身野蛮劣根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