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闵洪波 《教师》2012,(30):51-5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一种“互动”,是一种“沟通”与“合作”,是教师与学生围绕“教学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师生在互动中生成,在生成中发展。阅读教学中的互动是发生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2.
“对话”是交往活动最内在的、最深层的属性,也是最有表现力的交往形式。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此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师生交往互动中要求教师与学生要平等对话  相似文献   

3.
<正>无论教师的讲授如何有效,教师如果要引导学生真正投入到学习中来,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高效的提问及倾听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让教学在互动的基础上进行真正的交往与对话。高效的提问是指能够引发学生对问题进行积极思考与回答的提问,这种思考与回答就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表现。一、高效提问的几个标志"提问"作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的主要形式,可以将教学重点从"教"转移到"学"上。提问高效的几个标志如下。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认为,教学是一种对话,是教与学的交往和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是处于平等地位的教师、学生以文本为依托,进行互动的精神敞开,从而使对话各方思维碰撞、心灵交融、心智启迪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教师是课堂对话的发起者、组织者、引导者.课堂对话是否有效,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文本的认知、感悟、体验、质疑与判断.所以,教师必须对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对话作一番思考.  相似文献   

6.
<正>所谓互动教学是指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双主体"作用,形成师生、生生、人本(机、环境)之间彼此互动对话、相互讨论、相互观摩、相互交流,进而相互促进、甚至相互欣赏的一种动态生成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设计的时候应该不断的启发学生将所学的英语语言知识运用到情景中去,以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创建教学情景、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体现在英语教学中,就是如何最优化地实现教师、学生  相似文献   

7.
<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中,教师与文本对话是基点,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重点,也是关键点。只有把握了基点,落实了重点,使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精神敞开、彼此接纳,才能在真情对话中实现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为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重,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生本课堂,笔者提出生本对话的"四环节"阅读教学策略:钻研文本,准确把握——关注学情,扎实训练——真心倾听,赏识点拨——有效拓展,锦上添花。其目标就是把教师讲的时间减少,将更多时间还给学生,关注学情,诱发学生积极思维,构建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导互动的生本对话课堂。一、钻研文本,准确把握,打好对话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学的本质是交流,交流离不开沟通,人与人沟通主要的方式是"对话".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互动"在"感悟"中生成,"感悟"又在"互动"中升华。在学生感悟文本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多向互动,让阅读教学精彩起来。  相似文献   

10.
数学教育改革中,提倡的是每一个智力正常的儿童,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自身的努力下,人人都能够获得成功体验。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认为,教学是一种对话,是教与学的交往和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在备课、进行教学预设的时候,首先要充分与文本进行对话.也就是说,只有教师本身在课前走进文本、感悟文本,深入地挖掘文本,准确地把握文本,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对话,从而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3.
前一段时间,我听了一节名为《独特的中国汉字》的品社课.授课教师独具匠心的设计、细腻的引导、与学生平等互动的对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授课教师在讲授某些环节时有意识的停顿就像是乐曲中的休止符,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与时间静静地去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交流与思考,在教师的适时引领下自悟自得获得新知,是本课最大的亮点. 人们常说:"学起于思."《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指出:"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可见,教师只有在课堂上适时地停顿,留出引导学生思考的时问,才不会让学生变成接受知识的容器,才有可能让学生自主学习,从而使品社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演练思维的舞台.  相似文献   

14.
数学教学中"师生互动"的表现形式有教师讲、学生听,课堂对话,课堂提问,作业批改,辅导,评价等.好的师生互动需要安全的心理环境,需要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需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探究互动,同时注重互动的有效性,避免互动的华而不实.  相似文献   

15.
所谓"主问题",指的是在解读文本过程中能够起到主导作用,从整体上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核心问题。教师应该从文题解读、线索梳理、词句赏析和矛盾思辨等角度设置主问题,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让学生在有效的互动过程中曲径通幽,获得深刻的体验。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动态生成这个新名词也频频出现.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互动对话状态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以即时出现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和情境或观点为契机,善于调整或改变预先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达成或拓展教学目标,使教学获得成功,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相似文献   

17.
教师的引导是实现师生交往互动、沟通交流、理解与对话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展现的仅仅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而失去了教师的价值引导、智慧启迪和思维点拨,必然会导致课堂低效甚至是无效。因此,加强对教师引导的设计  相似文献   

18.
对话,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全身心投入的相互交谈,是促进主体双方取得融合的一种交往活动。它意味着对话双方人格上平等,心灵上敞开,精神上相遇,情感上互动,彼此尊重,彼此交流,彼此倾听,彼此欣赏。语文课堂中的“对话”,就是在课堂这个特殊的空间,师生凭借教材,均以主体的身份参与交谈和交流的教学方式。它不仅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观点、主张的对话交流,还是学生与作者、作品之间的心灵、情感的对话交流。只有对话,才能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只有对话,才能相互倾听,相互接纳;只有对话,才能相互尊重,彰显个性。下面我谈谈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促进对话更加精彩!  相似文献   

19.
互动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已经逐步在教学的实际操作中崭露头角,但是,互动教育更广泛、更有效的实施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互动"是一个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互动教学"就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在教师的启发下引导学生去发现,在学生发现的要求下促使教师去启发,师生密切配合,在和谐、愉快的情境中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一、互动教育的形式1.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教师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最大限  相似文献   

20.
过去曾有过这样一种说法: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家长负责管.课堂教学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简单的单向"培养"活动,学生成了教师捏来捏去的"胶泥"和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学过程忽视了师生间情感的交往和平等互动.直到我聆听了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教授对教育的"理解"后,我对教学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教学应该是一个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与体验,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