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范铮 《中国教师》2009,(2):58-59
<正>一《先知》是纪伯伦意境最优美、思想最深刻的作品之一,是他诗歌创作的一个高峰。这部散文诗集对于纪伯伦,正如《吉檀迦利》之于泰戈尔,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2.
张俊 《江西教育》2005,(7):96-96
陪女儿逛书店,一本亮丽封面的书跃入我的眼帘——《赏识你的孩子》,出于职业的敏感,我顺手拿起了这本书,随手翻了几页。“没有长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我们怎样对待孩子也决定了孩子的命运……”短短几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何许人竞能将儿童教育看得如此透彻?  相似文献   

3.
<正>记得一位教育家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读哲理使人深刻,读伦理使人有修养,读逻辑使人善辩"。是啊,阅读改善了我们的行为习惯,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在女儿刚上小学时,学校开展了国学教育,选择了我国古代的启蒙教育读本《三字经》,让我们家长和识字不多的孩子一起阅读"人之初,性本善……",并讲述里面  相似文献   

4.
我愿我能在横过孩子心中的道路上游行,解脱了一切的束缚。 ——泰戈尔[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相似文献   

6.
《小学生》2005,(11):30-30
普天下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让自己“省心”。希望孩子能“吃得开”、“玩得转”,并能得到他人的欢迎与尊重。自动自发的孩子就能做到这一点,他们具有高度的自觉意识。总在不经意问给父母制造种种惊喜,而在生活中,也是招人爱、惹人疼,常常被别的父母视为自己孩子的榜样。  相似文献   

7.
"发不发,看娃娃"。几成数千年来中国家长们心态和企盼的写照。"只生一个好"的国策,市场经济形成的竞争社会,怀着"望子成龙盼女成风"期盼的家长们更是超前意识到了"要从娃娃抓起"。于是,围绕着"抓什么,怎样抓"的问题,让不少人走进了认识的误区,  相似文献   

8.
初读《草房子》这本书时,我觉得这本书写得很无趣,一点也不好看,可是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渐渐地发觉,我的想法是错的。其实,曹文轩笔下的《草房子》是那么生动,那么精彩,他写得那么淋漓尽致,把乡下孩子的坚强、活泼、可爱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相似文献   

9.
付洪岭 《山东教育》2010,(1):99-100
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构思二十年、撰写三年”而成的教育著作《爱弥儿》就是这样一本理想的书籍,书中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可谓“博大精深,字字珠玑”。  相似文献   

10.
一个农民从洪水中救起了他的妻子,他的孩子却被淹死了。事后,人们议论纷纷。有的说他做得对,因为孩子可以再生一个,妻子却不能死而复活。有的说他做错了,因为妻子可以另娶一个,孩子却不能死而复活。我听了人们的议论,也感到疑惑难决:如果只能救活一人,究竟应该救妻子呢,还是救孩子?于是我去拜访那个农民,问他当时是怎么想的。  相似文献   

11.
《爱的教养——培养孩子的共情力》是美国儿童创伤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布鲁斯·佩里和《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自由撰稿人马娅·萨拉维兹共同完成的专著。书中针对美国社会中对共情力构成威胁的种种问题进行了论述,通过布鲁斯·佩里实际接触的11个孩子的真实案例,详细阐释了共情力的重要性和相关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这些问题的提出对于中国的教育同样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贾小娜 《教育》2007,(7S):51-52
总想为《窗边的小豆豆》写点什么。第一次读完这本书,就有喜欢,有感动,有油然而生的敬意,也有留在心间的美好感觉。或许太多的人读了这本书后都有这样的感觉,才让《窗边的小豆豆》成为20多年来畅销全球的书吧。  相似文献   

13.
“不要硬把孩子塞进老师设计的模式中,要让他们在自然的环境中无拘无束地成长。因为孩子的梦想远比老师计划的还要远大。”  相似文献   

14.
作为革命家、思想家、学问家的章太炎先生,他的论著的突出特点是内容上的博大精深和表述上的古奥.这种特点在<訄书>中表现得尤为显著、集中,可谓淋漓尽致.一般读者接触<訄书>时往往望而生畏、望而却步.首先会被书名吓倒,笔者也不例外.这古奥的"訄"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虽然章氏三言两语的<叙>是理解书名涵义的最好注解,但要读懂它却谈何容易!现在徐复先生的<訄书详注>出版了,为"深入深出"的章著提供了深入浅出的详尽注解(顺便说一句,目前不乏"浅入深出"的论著,热衷于急功近利而故作深奥,读起来最为痛苦).  相似文献   

15.
这篇《生如夏花》并非是出自泰戈尔的,是我偶然在杂志上翻到的,喜欢这篇文章,不仅因为作者是七堇年,也因为“生如夏花”是我用了一个暑假的网名,而我用了一个夏天去试着理解那句话:  相似文献   

16.
我可喜欢看书了。在家中,我是个“小书虫”;在班里,我被评为“最爱看书的人”;在学校里,大家称我“小才女”。这些称号都是“书”的功劳。妈妈平时总爱给我买书,还爱陪我一遍遍细细品味。有了书的帮助,我的思维活跃,作文也写得很有趣。可现在,学习、作业像石头似的重重地压在我身上,妈妈还一个劲地往我身上加奥数题、英语书。  相似文献   

17.
1979年春节后的一场大雪,覆盖了整个上海。那天早晨,大雪已经停止,从阳台上往下看,街道上有人正挥动着扫帚在扫各自门前的雪。我凝望着雪堆,忽然想起了童年时代堆雪人的游戏。早春的天气相当寒冷。“四人帮”虽然已被打倒,但流毒却远远没有肃清,人与人之间还不敢敞开心扉,不少人相互之间的感情还很淡漠,孩子们就在这样的气氛里生活。我对着雪堆痴痴凝望,似乎它已经被塑成了一个白白胖胖的雪孩子了。我想,该让雪孩子做些什么事?也许可以让他担当一个故事的主角吧。当我走出家门之时,太阳已经照上地面,我感到一丝暖意。我忽然想起,雪孩子在阳…  相似文献   

18.
托尼·莫里森是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本文从研究专著、期刊、硕博论文等方面入手,对莫里森第四部作品《柏油孩子》的国内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并分析现有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19.
《十日谈》以故事会形式书写了100个追求欲望和爱情、揭发教会黑暗腐烂、赞美人的智慧等主题的故事.学界解读《十日谈》的两大方向集中在女性形象的塑造和思维启蒙,但在《十日谈》的角色塑造上,孩子角色出现了缺失,薄伽丘几乎没有描写孩子,将孩子角色的设置与物品的设置摆在了同一高度,这在表现作者创作喜好的同时展现了时代...  相似文献   

20.
1978年秋,我初问学于子云乡人石臞先生,先师亲自开列阅读书目70余种.<训诂学>开课伊始,首先命读其中<国故论衡>、<文始>及<黄侃论学杂著>等数种,并以油印本<明解故>亲自授课.初读诸书,往往不得要领,颇觉有玄妙不可思议者.先师似有所觉察,笑曰:"训诂之道,要在贯通而求本,读书自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