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借代和借喻。修辞方法中,最难区分的是借代和借喻。如何区分二者有两种方法:①借代的本体与借代体之间必须是密切相连的,借代是本体的一部分或本体的某一特征。借喻的喻体与本体之间只是相似的关系。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用“一针一线”代群众财物,针线是群众财物的一部分。“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用箭头比喻雨,只是说雨像箭头。②借代的借代体与本体之间不能加比喻词,而借喻的喻体与本体之间一般可以加比喻词,构成明喻。如:“旌旗十万斩阎罗”,旌旗代革命部队,不能说成“革命部队像旌旗;阎罗则比喻反动统治者,可以说成“反动统治者像阎罗”。③借代是一种事物,借喻则必须是两  相似文献   

2.
编辑同志: 我班许多同学对修辞格中借代和借喻、比拟和比喻的区别总搞不清,请您给予答复。敬礼! 安徽桐城师范吴永胜吴永胜同学: 借喻和借代都属于材料方面的修辞格。借代同借喻有相同点,都是用另外的事物直接代替本体事物;不同点是,借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有性质上相似点或相合点,如:  相似文献   

3.
张静先生主张借喻借代合并,借喻并为借代的一个小类,称作“喻代”。“借喻无论在形式上或内容上都符合借代的特点,不应该算比喻的一种,而应该划归借代”;“明喻、暗喻跟借代的界限很清楚,但借喻跟借代有什么区别,就很难分清了”,这是张先生主张借喻借代合并的两点理由。我们认为:借喻和借代在形式上很相象,但内容不尽相同。借喻跟借代都有甲(本体)和乙(喻体或借体)两部分,且都是以乙代甲,乙出现而甲不出现。但是,借喻甲乙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圆规”和“芦柴棒”是借喻与借代纠葛的典型例子:有人说是借代,因它们直接用特征代替了本体:有人认为是借喻,理由是“圆规”和“芦柴棒”是分别借来形象地描述杨二嫂与包身工肖像特征的。两种观点谁是谁非呢?我们从借喻与借代的区别来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5.
借喻和借代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格,但因为借喻和借代都是隐去本体,只出现客体的辞格,因而容易混淆。本文通过对借代和借喻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它们的区别所在,以达到正确认识、区分两者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借代是常见的修辞格之一,是用与本体事物有某种联系的其他事物(即借体)来代替本体事物的一种修辞方式。借代与借喻不同,借喻重于“喻”(比喻);借  相似文献   

7.
以鲁迅《故乡》中的“圆规”用法为代表的一类修辞,疑乎借代与借喻之间。作认为,根据修辞构成、修辞本体与客体间的关系、修辞形式转换的内在规律来看,应是借喻而非借代。  相似文献   

8.
张迎春  孙文东 《语文知识》2002,(2):45-45,19
《语文知识》(2001.3)发表了张先保老师的《巧辨借代和借喻》。文章首先抽象地谈了一下借代和借喻的区别,然后教给学生一种“简易的辨别方法”,即“看一个句子是借代还是借喻,可以看本体和‘借体’之间能否用‘像’连接,如果能用‘像’连接就是借喻,否则是借代”。文章还举了一连串的例子证明其辨别方法的实用性。然而,笔者认为“巧辨”存在着局限性,应谨防“误区”。本体同借体之间能用“像”连接的并非都是借喻。二者之间能否和“像”连接,这仅仅是区别借喻和借代的表面现象,  相似文献   

9.
怎样区别借喻和借代淮南矿务局二中刘力维中学生为港附和借代常常分辨不清。那么怎样区别借喻和借代呢?我认为可从两方面去鉴别:一、看他们构成的基础是相似还是相关。借喻是比喻,对所说的事物运描写作用,虽然本体和顾体国正自然不同的事物,但自相似性,即阎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借代和借喻是英汉语中两种重要的修辞格,由于二均涉及词义的转化,因此两种辞格容易混淆。本指出了借代和借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阐述了借代和借喻的不同类型,在此基础上,本从两所构成的客观基础,两中本体和借体,喻体的关系,两的转换方法和表达效果四个方面分析了两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1.
借代是常见的修辞格之一,是用与本体事物有某种联系的其它事物(即借体)来代替本体事物的一种修辞方式。借代与借喻不同,借喻重在“喻”(比喻):借代重在“代”(代替)。中学课文中的借代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十二类:一、特征代:即用与本体在特征上有联系的借  相似文献   

12.
在一次教研会上,一些同志为判断小学语文第七册《瀑布》一诗中出现的“白银”、“珍珠的屏”的修辞方法而争论不休,有的说是借喻,有的说是借代。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必须弄清楚借代与借喻的区别何在,其区别有二: 第一,借喻是借与本体事物有某些相似点的事物来比喻本体事物,而借代则是借与本体事物有某  相似文献   

13.
借喻和借代的区别本来并不难分辨,但何以这些年来还在不断探讨?主要关键是对其内涵未能从本质上把握住。这里试将愚见再阐述如下: 首先,借喻的本体与喻体是原来互不相干的两码事;而借代的本体与代体是血肉相联的一码事,一般代体都包容于本体之中。其次,一般说来,借喻都可化为“本体象喻体”的格式:借代则可化为“本体中有代体”的格式。当然,也有例外,少数借代句倒过来,可化为“代体中有本体”的格式。如“大人应有大人的  相似文献   

14.
借喻和借代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学生在学习中不容易分辨清楚。读过一些谈借喻与借代的区别的文章后,又因讲得复杂、艰深,反倒越看越糊涂。《语文报》236—6阅读版刊出的师进通《借喻和借代的区别》一文,算是比较明白的,不妨摘录如下: 它们(指借喻和借代)的本体都不出现,都是用乙事物来代替甲事物的。它们的区别在于:借喻构成的特  相似文献   

15.
由于借喻和借代都是隐去本体而只出现客体(指喻体和借体),形式上很相似,所以容易混淆,比较难分辨。那么如何辨别呢?一、看本体和客体之间是否有相似点,有相似点的是借喻,没有相似点的是借代  相似文献   

16.
辞格特征是认知在语言上的反映,据此可以辨识相似易混的辞格:借喻和借代从认知特征上看,借喻的特征体现在喻体上,借代的特征体现在本体上;从语义指向上看,借喻中谓词的语义指向喻体,借代中谓词的语义指向本体。移就和拟人从认知特征上看,移就的特征体现在做修饰语的形容词上,拟人体现在做谓语的谓词上;从语用目的看,拟人是使物具有人的特征或动作,使之更形象生动;移就是为了突出非修饰者——“人”,使情感显得更深沉。  相似文献   

17.
借代和借喻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格,但由于它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即本体事物不出现,借用另一事物来代替本体事物,于是人们便容易将两者混淆。本文通过对借代和借喻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它们的区别所在,以达到正确认识、区分两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以鲁迅《故乡》中的“圆规”用法为代表的一类修辞,疑乎借代与借喻之间。作者认为,根据修辞构成、修辞本体与客体间的关系、修辞形式转换的内在规律来看,应是借喻而非借代。  相似文献   

19.
1.借喻和借代 借喻和借代两种修辞方法均不出现本体,它们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两点。 (1)构成的条件不同。 借喻构成的基础是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同本体之间有一点极其相似。如“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的统治”,这里以“三座大山”比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对中国人民的沉重压迫”,二者有相似点,是借喻。 借代的构成基础是“相关”,即要求借体、本体之间具有不可分离的关系。如“孤帆远影碧空尽”,这里是用部分代整体,即用“帆”代“船”,二者没有相似性,但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借代和借喻是两种修辞手法,二者有相似点,都是本体不出现,所以极易混淆。要准确区分,必须从二者的本质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