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鉴赏古代诗词,少不了要掌握其表观手法。而在诸多表现手法中,有一种并非罕见的“对写法”。顾名思义,对写法即写对方的手法。请看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见人教版高三册《语文》)一词的最后三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 短松冈。”这三句是从一个典故演化而来的,唐人孟棨  相似文献   

2.
张苏州 《学苑教育》2012,(16):81-81
苏轼《江城子》的“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化用前人诗句“欲知断肠处,明月短松冈”悼念亡妻。十年的光阴,松树已枝繁叶茂,苏轼不用“长松岗”而用“短松冈”有其深意:一方面以其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概与哀痛;另一方面体现出一个中年人在时间的流逝中,以深沉与理智沉淀自己的情感,表达出对爱人的深沉的思念。  相似文献   

3.
在读2001年第10期《班主任之友》上刊登的杨海敏老师写的《我们眼中的考试》一文时,我发现了一个错误。文中有这样一句:如果我们把考试看作打仗的话,我们需要有大将风度,就像苏轼在《赤壁赋》中所言:“谈笑间灰飞烟灭”。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这样一句:“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而在《赤壁赋》中并无此句,也找不到类似的话。所以,说“谈笑间灰飞烟灭”语出《赤壁赋》实属错误。《赤壁赋》与《赤壁怀古》都是苏轼在宋神宗元丰五年《赤  相似文献   

4.
(一) 初中语文第三册苏轼七绝《海棠》题解:“这首诗借点烛照花容盛赞海棠的美丽,也表达了诗人愉悦的感情。”又注释起句“泛崇光”为“形容月儿从高空普照大地的情形”,都不是贴切的说法。《海棠》起句“东风袅袅泛崇光”写花,句意应是和熙的春风,轻柔地吹拂着,使月下海棠的丛  相似文献   

5.
苏轼的《教战守策》,是他一组策论中的《安万民》之下的一个小题。“教战守”,乃是教民战守;教民战守,乃是“安万民”之策。欲安万民,必须教民战守,这是苏轼写《教战守策》一文“用意俱要”之所在,即文之“主脑”者也。然,众家皆说文之开篇句“当今生民之患”,“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是文之中心论点(见《中学语文教学》84.1、84.5;《语文教学通讯》84.4《语文教研》84.1;等等),我以为此见不当。还是依清代刘熙载之说:“文固要句  相似文献   

6.
备课拾零     
一、《挺进报》的一处“《》”初一册《挺进报》中有一句: “指示说:第一,刊头立刻取消,不许再写《挺进报》、期数和出版日期”。这句中“挺进报”三字上的书名号应取消,因为书名号是“表示书籍、文件、报刊、文章等的名称”的标点符号。这里如在“挺进报”三字上加上书名号,就代表了挺进报这种报纸,正如课文中另外几句: “一九四七年秋天,重庆地下党发行了《挺进报》。”  相似文献   

7.
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下阙第二句“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般人都认为,“羽扇纶巾”指周瑜的儒将装束。笔者认为也可以指诸葛亮。理由有三:其一,苏轼的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即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第四年。词写古战场的壮丽景象,即景抒怀,引  相似文献   

8.
提起苏轼,人们就自然想起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中秋怀子由》等作品,这些词气势豪迈奔放,感情激昂旷达,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但苏轼的词中也有情致婉约的作品,如悼亡妻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诗人的妻子王弗是个性情温顺的人,聪明沉静,知书达理,对苏轼察言、知人帮助很大。她十六岁与苏轼结婚,二十七岁却不幸去世,葬于四川眉州。现在我们读这首词,依然能感受…  相似文献   

9.
一次《赤壁赋》同课异构教学活动中,年轻的罗老师关于此课的教学设计颇有个性:开场即在黑板上很漂亮地画了个“月”的甲骨字形,而后激情地赞叹苏轼写月无人出其右,举了苏轼诗词中的“月亮”为例,接下来要求学生找出《赤壁赋》中含“月”的句子并谈谈体会。学生有序地一段段找出.教师也一句句地分析,从“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的月之“徘徊”谈到末段苏子辩证之月.最后水到渠成地阐述了文中传递出来的苏轼从本我到超我的一次心路突围。  相似文献   

10.
根据《大纲》对三年级学生提出“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要求,我在教学中注意做到“租讲一篇,精讲一段”。在教学《大雪山》这篇读讲课文时,我就抓重点段第六段,指导学生分析理解,其做法是:一、从词句入手,理解每句话是怎么写的。我在引导学生能达到说出“这一段由四句话组成,第一句写风,第二句写冰雹,第三句写雨,第四句写积雪”这个基本要求后,接着告诉学生,这段写“风、冰雹、雨、雪”的话都突出个“大”字,我们先看课文,写风是怎样写的?学生回答:“风卷着雪花,万马奔腾似的,从山顶上呼啸而来,把战士们吹得摇摇摆摆,站不住脚。”对学生这样的回答我不满  相似文献   

11.
苏轼在元丰元年任徐州知州时,天值大旱,作为地方官,照例要向天求雨,雨后则要谢雨。在往徐州城外石潭谢雨途中,苏轼写下了五首《浣溪沙》,课文选录的即是其中一首。词的上片三句三景,全是行人一路见闻。第一句,写枣花,点出了季节,句法结构亦颇有特色。以“簌簌”二字状落花,神态毕现;方闻“簌簌”之声,衣巾上就蒙花一层,抬头一望,原是枣花散落。作者用特殊的词序安排写出了自己微妙的心理过程。第二句仍写所闻。枣花之落在旧历五月,此时也正是江淮一带缫丝的季节,辘辘缫丝声响遍了村南村北,第三句是夏日午时习见之景:村头柳  相似文献   

12.
<正>在传统文化意识中,人们对苏轼或《赤壁赋》的典型评价是“达观”“豁达洒脱”等。《赤壁赋》写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的阶段——当此之时,《赤壁赋》的主旨,苏轼的内心真的会是“达观”或“豁达洒脱”吗?《苏东坡传》的作者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一书中说:“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林语堂懂得苏轼的“彻悟”,即苏轼的“深度痛苦”,  相似文献   

13.
“月亮”是历代诗人写不完看不厌的永恒题材。像晋代:陶潜《归园田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唐代: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宋代: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虽然同是写“月”,但月在诗中的功能却迥然不同。月究竟有多少功能?在古诗词中大概可以分为三种。一、表时间。《诗经·君子于役》中写“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归?”这句诗的意思是“丈夫被国君征去服役,将外出很久,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与他重聚。”这里的“不日不月”意思是“不可以用日月计算”表时间长久。同样,陶潜的《归园田居…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归去来兮辞》中有“复驾言兮焉求”一句,注释为:“还要驾车出去探求什么呢?驾言,指出游。”既然“驾言”指出游,串讲怎么变成“驾车出去”了呢? “驾言”语出《诗经》,如《邶风·泉水》:“思须与漕,我心悠悠。驾言出游,以写我忧。”这里是驾车出游。《卫风·竹竿》:“淇水悠悠,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此处为划船出游。所以《管锥编·毛诗正义·泉水》云:“操舟曰‘驾’,苏轼《前赤壁赋》‘驾一叶之扁舟’,即此‘驾’:御车亦曰‘驾’,苏轼《日日出东门》‘步寻东城游,……驾言写我忧’,乃此‘驾’,故为章惇所纠,而以‘尻  相似文献   

15.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苏轼为悼念妻子王弗所写的一首词。王弗是苏轼的结发之妻,眉山青神人,十六岁时与比他大三岁的苏东坡成婚,婚后两人恩爱。东坡《亡妻墓志铭》中曾如此描述他的这位妻子:“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颇有“红袖添香夜伴读”的味道,可以说两个人不仅在生活上相互扶持,王弗同时还是苏轼的红颜知己,陪他度过了生活中的许多风雨。但是恩  相似文献   

16.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整体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前人之述备矣,让我受益匪浅.而词末“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一句,关乎整首词的风格,还有探时的必要.在这里谈一谈我个人的一些粗浅的认识.从整首词来看,前边写“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可说明是在白天,苏轼在赤壁眼见长江的雄姿;后边写“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江上既已出现明月,则说明已至夜晚,东坡居士把酒临江,邀月同饮.由此我们可以推断:苏轼在赤壁至少呆了一天,即从  相似文献   

17.
一、选项中的一处别宇第12小题A选项的第二个例句将“磬”误写成“磐”。原句如下:今以钟磐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该句出自原中学语文课本第一册第七单元(新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苏轼的《石钟山记》。查阅有关工具书,对“磬”、“磐”的解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出于教研工作的需要,笔者曾经对一些阅读指导课的设问导思进行过探讨和思考,发现不少有经验的教师总爱在学生回答某一个问题之后再追问一句——“你是怎么知道的?”例1教《一个降落伞包》,教师问:“大家仔细想一想,写飞机遇险、情况严重的四句话,在危险的程度上有什幺不同?”一个学生答道:“这四句话写的情况一句比一句严重。”教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第一句只是说结了冰,第二句已经成了厚厚的冰甲,第三句  相似文献   

19.
一、《猫》中的“更”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满月的小猫更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它处于文章前后两大部分的衔接处,是一个过渡句。课文前一部分写  相似文献   

20.
阅读教学中,对《回忆我的母亲》中第七自然段的“中心句”有争议:观点一,句(1)是中心句(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认为);观点二,句(11)是中心句(《语文教学通讯》1999年第4期“此句不是中心句”一文的作者认为);观点三,无中心句(部分同人认为)。笔者认为“观点一”对,句(1)是中心句。其理解如下。语段共有11句。句(1)是中心句。句(2)写“祖父”在家庭中身体力行、躬亲示范的勤恳劳作,句(3)写“祖母”在家庭中组织和分派工作,句(2)句(3)从祖父、祖母不同的身份、地位、作用来解说句(1),显示“勤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