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经济全球化趋势正在向纵深发展,各国在贸易、环境、安全等问题上的对话与合作不断加强,建立一个人与人、人与社会、国与国之间和谐共处的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的共同选择。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曾在出席联合国成立60周年大会时,特别强调了不同文化、地域、民族和国家之间加强对话和加深理解的迫切性,提出要以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的倡议。在构建和谐世界中,语言、文化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和谐世界离不开语言和谐与文化和谐。  相似文献   

2.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世界上所有发展中的国家和一切欠发达的地区 ,都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如何摆脱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造成的贫穷落后状况 ,如何缩小业已存在的差距和赶上历史前进的步伐 ,造就一个与世界同行的民族和国家 ?确实是一个历史性的课题。中国共产党人对此作出了明确的回答 :发展才是硬道理 !落后就要挨打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为此 ,我们实行了改革开放 ,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使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大大增强 ,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是 ,经过 2 0年的实践 ,我国西部仍…  相似文献   

3.
正恰逢2018年新年,向各位关心和支持我刊的各位读者朋友、专家和领导,致以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谢忱!去年10月份,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个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她拥有五千多年从未间断的文明史,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分析文化全球化的内涵入手,指出正在兴起的全球文化虽以西方文化作为普世文化,但确实具有一些超越民族文化的共性.文化民族主义的兴起是和文化全球化相伴而产生的现象,在文化全球化和文化民族主义的互动关系中,全球文化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乃至冲突是显而易见的.在中国日益走向全球化的今天,确立起以民族主义为基点的全球化视野十分重要,但中华文化的复兴不应以排斥全球文化和全球价值的引进为前提.  相似文献   

5.
环境文化与民族复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世界华人的百年梦想和不懈追求。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础是文化复兴。世界环境文化的兴起,为中华文化复兴带来了重大机遇。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环境文化,就是为中华文化的复兴而奋斗,就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状态关于“全球化”的观点或理念,最初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的西方国家,很快在全世界流行。到90年代中期,已开始渗透并成为中国社会和中国学者的频繁话题。这一现象本身,就是对“全球化”词汇意义的绝妙解释。2001年的世界经济格局和社会环境给我们的启迪以及中国经历13年“入世”谈判最终进入WTO的事实表明,“全球化”已成为一个谁也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和发展趋势,它无情地、直接地、无孔不入地影响着世界历史、经济以及所有国家的发展进程。当代西方学者认为全球资本主义理论观点的基本思想是:人类社会已进入全球经济的…  相似文献   

7.
<正>何谓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其文化能够在未来继续发展的一种信念,是其民族前进的一个基本的精神动力。张岂之先生最近谈到:"中国今日正处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时刻。民族复兴不是复古,而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统一,反映了历史变化后民族整体的提升。"(张岂之:《从民族复兴的高度看中华文化前景》,《北京日报》2013年11月11日)张先生从文化的角度谈民族复兴问题,实际上就是在谈建立文化自信的  相似文献   

8.
正从世界经济的层面上来看,美国和中国分别作为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经济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几乎是谁也离不开谁,然而近年来美国的某些政客却提出了美中两国产业脱钩论。这是为何?美国的产业能否与中国的产业脱钩?这不仅是世界各国非常关注的未来国家间的经济发展关系问题,而且也是世人极为关注的未来世界经济发展走势及其有关国家经济发展命运的重大问题。一、近年来美国的某些政客提出美中两国产业脱钩论自从2018年开始美国不断对华制造经贸摩擦并发动了多次大规模贸易战之后,美国的某些政客就不断发  相似文献   

9.
姚新勇 《东方文化》2002,(1):104-108
“入世”的大门即将向中国打开,APEC首脑会议在中国召开,美国陷入恐怖主义战争的泥潭,全球经济全面衰退,而唯有中国一花独秀——经济高速发展,政局平和稳定。所有这一切,似乎都在召唤着中国更加自信、欢悦、深入地走向全球化。我们不由不作如是观。然而,不很精彩的外面世界、西方发达国家反全球化的抗议行动、国内依然存在的诸多问题,却使我无法毫无怀疑地全身心地拥抱全球化,总有一种抑制不住的冲动,促使着我对它说些什么。  相似文献   

10.
蔡毅  木子 《滇中文化》2001,(1):30-35
置身于“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中,中国文学不但需要面对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而且也需要面对全球与全人类;它不光应服务于中国的读者与中国的老百姓,而且应服务于世界上各式各样的读者与民众,所以它就得同时肩负起两个向度的使命与目标:一个是民族的文学建设和发展,一个是世界的文学建设和发展,这就要求中国作家在坚持文学民族化的同时也坚持文学的世界化,民族化要与世界化相提并举,相依互补,共同繁荣,因为如果一味提倡文学的民族化,就有可能陷入狭隘封闭自满自足的境地,难以获得世界上更多国家和民族的认同;如果一味强调世界化,放弃文学的民族化,又可能导致丧失自己的根基,丢掉自己的个性和声音,变得不中不西、半洋半土,毫无特色和风格。只有两者兼具,才能既不丢失自己的根基,又能求得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了“文化自觉”问题,引起学界的重视。费老说,“文化自觉”是“当今时代的要求,它指的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也许可以说,文化自觉就是在全球范围内提倡‘和而不同’的文化观的一种具体体现。最近,许多文章中提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该包括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见《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三级两跳’中的文化思考》,《光明日报》2000年11月7日)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观与民族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观与民族关系冉光荣近些年来,学术界关于中国民族关系,特别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讨论甚为炽烈,领导标新,精见纷呈。如对现有论著简单归纳,中华民族凝聚力至少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我国现今56个民族已历史地融合为统一的、复合的中华民族,形...  相似文献   

13.
一个国家抑或一个民族,不仅需要具有实力,更重要的还需要具有魅力,这种魅力就是文化。民族文化是最深远最恒久的影响力,不同的文明形态是区别不同民族最本质的内涵,是民族性格最本质的体现。自觉地将建设“文化中国”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用“文化”向世界说明中国,展示中国坦然和自信的气度,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相似文献   

14.
百年来的中国,以世界文化的视野来看,是伴随着政治和经济的巨大变革,从艰辛探索到成功实现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并走向伟大复兴的辉煌进程。郭沫若是这条历经坎坷的阳光路上可敬的先行者、先觉者。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了概括,对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出了新要求,郭沫若早期对东西文化论争的见解,对文化中国转型、复兴之路的思考,都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而发掘中华传统文化资源并焕发其新活力是重要路径之一。中华民族精神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审美文化和具有世界价值属性之“美的尺度”,经由深入研究“孔颜乐处”这个精神典范的起源和传播,意蕴的丰富性和包容性,在建设“美丽中国”社会生活中的价值方向等问题,能够拓宽中华民族精神史的课题研究领域。本课题强调古今互文融合,经由“诗、思、史、论”的梳理和整合,彰显“孔颜乐处”的中国风格;理性衡鉴其审美价值,弘扬“君子文化”,倡导中国气派的审美人格风范,关联新时期人格精神教育事业,尝试建构话语体系。进而言之,本课题从人格形象和民族精神的角度来研究儒家人格精神实现现代转型的可能性,及对于凝聚中华民族精神所起的重要功能。在新时期语境下,社会各界都努力以高尚的职业操守和良好的社会形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一、引言 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与世界一体化的今天,以自身的特点屹立于世界之林,保持民族自身理论独立与自信,是民族发展的关键因素。提升自身的文化软实力,找到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支柱,并在文化自信中确证自身的主体地位,是当下的文化工作者应当竭力思索的。在这个关键时期,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现阶段传统文化传承过程中仍旧存在不少的理论与现实困境,因此,探索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现实路径变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是当今研究文化市场学术探讨课题之一,在这个主题之下,还有两个比较基本的子课题。一是文化对于经济的功能和作用,二是经济对于文化的功能和作用。我以为,这是常说常新、而今天显得尤为迫切的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文化是民族的标志,它反映着民族的内在特质和精神;没有文化的不断传承与创新,就没有民族复兴的精神资源。我国的文化复兴总体上应体现在:  相似文献   

19.
古镇寻踪     
在大理州政府与瑞士联邦理工大学共同举办的"中国·剑川沙溪复兴工程庆典"背景材料中介绍:剑川地处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保护区南端,东邻鹤庆,南接洱源,西界云龙、兰坪,北靠丽江,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北大门,也是连接川、滇、藏三省和大理、丽江、迪庆、怒江四地州市的交通要衢;境内有白、汉、彝、回、纳西等十六个世居民族,其中白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二,是全国白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份.  相似文献   

20.
身居板桥村,放眼全世界的时候,忽然想到了城市与文明这个题目。无疑,这个世界是一个由都市构筑而成的世界。尽管有那么多的中外陶渊明们怀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乡村生活的梦想,寻找他们的桃花源,可他们的生活依旧摆脱不了都市的影子。一个国家,一个文明的历史,写在它的几个大都市的面孔上:谈法国离不开巴黎;谈俄国离不开莫斯科和圣彼得堡;谈德国离不开柏林;谈美国离不开纽约、洛杉矶、华盛顿;同样,谈论中国,离不开北京、上海……人类是群居的动物。在原始社会初期,几个家庭聚集而居,或是山坡,或是在水一方,后来逐渐形成村落。再后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