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君子比德于玉”,“玉”与“德”的关系密不可分。中国是爱玉之国、崇玉之邦,人们人为地赋予了玉石丰富多样的文化含义,其中就包括人们把玉的品质和人的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相结合,使玉有了德的内涵,而君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表征理想人格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君子比德以玉”说是一种非常有特色的阐述君子人格的方式。  相似文献   

2.
“君子”辨     
关耳 《教育艺术》2000,(4):24-24
“君”,辞典释义,古代多指地位高的人,又含人格高尚之义,所谓正人君子,即此谓也。  相似文献   

3.
“君子不器”是孔子对君子品质的最高要求,它既符合“仁”对德的要求,又符合中庸对智的要求,是对君子之德及智等诸多美好品质的高度概括,它为封建知识分子进德修业提供了一个理想的人格模式。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走向现代平等社会的过程中,“君子人格”的高尚伦理是否还有意义?它的性质和作用主要是什么?这需要追溯到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君子人格”的含义和特点。梁启超根据《周易》,将君子人格的基本特点概括为“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两点,但观照人性,更需要强调前者的“勉强”和“自胜”,后者的“积德”和“包容”。仔细分析“君子人格”的具体内容,则可以依据现代的眼光,重视其中的“义利之分”和“忠恕之道”。而将君子伦理与古罗马的高尚伦理做一比较,当能帮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传统中国“君子人格”之“文质彬彬”的特质。  相似文献   

5.
君子一词的内涵与外延经历了历时性的嬗变,做君子不做小人一直成为华夏民族的精神美学。君子在人群中唤起尊敬以及分享其生命形式的意愿,他的存在体现了公共价值。当代大学生新君子教育应打破君子原初的诠释语境,着力于现实情境的烛照,在知识视域、审美感悟、传播渠道、行动逻辑等各个层面将君子教育跃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6.
孔予以“仁”为核心提出了君子人格,该人格主要有“仁”“义”“札”“智”“信”五个结构要素,且“仁”为核心,“义”和“礼”为道德和社会评价标准,通过对“仁”“义”“礼…信”的认知,达到“仁”“义”“礼”“智”“信”完美结合的一种人格结构状态,这种人格结构状态具有道德性、规范性、互动性和功能性等特征。深入探究君子人格结构内涵及其特征有助于人格本土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君子”是孔子在《论语》中所提出的集现实性与理想性于一身的道德人格典范,也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所推崇的理想人格。这种理想人格包括了作为君子内在德性的“仁、知、勇”以及作为外在德行的“礼”等诸多道德要素,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发挥着形象导引、教化学子、安邦定民等重要作用。孔子的君子人格思想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不仅能够推动明德爱国的时代君子的形成,也能够推动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的完成。因此,立足新时代对青年道德提出的诸多要求,在对孔子的君子人格思想进行辩证吸收的基础上,发挥其对于新时代青年道德人格培育的积极作用,也就有其必然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君子”是孔子提出的一种理想的人格范式。“君子”之风也始于孔子的大力倡导。孔子对“君子”的人格境界规定为“仁者不忧 ,智者不惑 ,勇者不惧。”“仁者不忧” ,要求“君子”具有“仁者爱人”的情怀 ,律己宽人的精神 ;“智者不惑” ,要求“君子”具有渊博宏富的学问 ,严谨求实的学风 ;“勇者不惧” ,要求“君子”具有尚义重行的勇敢 ,坚强进取的毅力。孔子大力倡导“君子”之风 ,是与他强烈的社会历史责任感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9.
君子人格是儒家积极倡导、努力追求的理想人格之一.培养完善的君子人格,既要靠外在的道德教育,也要靠主体内在的道德修养,需要内外双修,表里并重.主要通过重学慎思,克己自省,慎独自律,知行合一,积善成德等途径.  相似文献   

10.
“红楼”考     
文章对"红楼"之义及其历史衍变作了考察。认为"红"的含义经历了由粉红变为朱红的演变过程,"楼"有楼台与重屋两种形制。"红"与"楼"皆具贵族属性,故"红楼"之本义为富贵者居住的朱红色楼房。"红楼"词义在晚唐以后渐变为妓女住所的代名词,其缘由有三:一、唐宋以后,"红楼"成为妓女的重要活动场所;二、"红楼"成为花间派艳情描写的空间;三、扬州歌舞伎艺兴盛,冶游扬州"红楼"者甚众,杜牧可为代表。虽然杜牧是用"青楼"表示扬州妓居,但自宋代开始,文人提及杜牧狎妓,多用"红楼"代之。最后说明"红楼"与"青楼"之异同,二者皆"艳",然前者"贵"后者"贱"。  相似文献   

11.
本文考察了《红楼梦》中“家的”“三曹对案”“通书”的含义,并由此对《红楼梦》的作用、源流及其艺术创造作了阐说。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是一部以佛教哲学的“苦了”为主题思想的人情小说;“苦了”既是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动机,也是《红楼梦》的中心思想、主题和核心;它涵盖全书,制约整个情节发生、发展和归宿。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小说中,题咏《红楼梦》的诗词曲赋之丰富堪为第一。这些题红诗是红学研究中一座丰富的宝藏,但学界对其关注却最薄弱。综观近30年的研究,或作整体的评析,或引为考证资料,或是笺释赏析,或是对新发现的评介等,视角和方法都相对单一。当然,近些年的研究也显示出了此领域已渐引起学人的注意。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作人物设计时,对比映衬是经常使用的艺术手法。作者运用他变换的逻辑视角,搜寻可资比较的对象。其中,贾府中处于相同地位的三妯娌王熙凤、李纨和尤氏正有着全面的可比较层面,从而塑造出既具有逻辑联系而又有鲜明个性的形象。  相似文献   

15.
刘姥姥是《红楼梦》中一个重要的结构人物,也是旷世悲剧《红楼梦》中的一个给人欢乐的亮点人物,同时又是贾府兴衰盛败的见证人,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拓展了《红楼梦》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大旨谈情”,宝黛爱情则是此“情”的精髓。“红楼”之情不同于以往文学作品中的世俗之恋,而是一种精神的苦恋。宝黛爱情中有反封建的色彩和某些“革命性”成分,但是不能把它简单而过份地意识形态化。宝黛之情主要是呼唤真情和爱情,是对传统文化中“情”的回归和超越。  相似文献   

17.
红学史上有三个曹雪芹,分别是敦诚兄弟的朋友,兴廉即张宜泉的朋友,以及<红楼梦>文本上的那个"批阅""增删"者.文章将论证三者是否一体,他们中究竟谁是<红楼梦>的真正作者.  相似文献   

18.
曹雪芹无疑是小说巨子,其《红楼梦》对现当代文学影响之深毋庸置疑,他除了是著名的小说家还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经验功能,对《红楼梦》中的《西江月》(无故寻仇觅恨)及其三个英译本进行及物性深度剖析,可加深读者对这首词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牟宗三的《红楼梦悲剧之演成》是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发表后20世纪30年代极少数对《红楼梦》悲剧问题再次进行研究的文章,一定程度上回应和发展了王国维的观点。牟宗三就《红楼梦》悲剧演成的问题提出"思想矛盾之冲突"和"人生命运之无常"两个维度的原因,并以黛玉之死和宝玉出家两幕悲剧为例进行说明。牟宗三从悲剧内涵方面对《红楼梦》悲剧的发展与深化,不仅做到了对《红楼梦》悲剧问题的本土化,更发展了中国早期的悲剧理论。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的理想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的理想世界是大观园,它是个美的世界。充满平等自由的气息,有着现实社会所缺少的人文关怀。它是个纯情的世界,更是爱情的理想天地。它体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理想生活的憧憬和追求,闪耀着作者新思想、新意识的光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