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眼下对哲学书感兴趣的人恐怕不多,可是有一本哲学书《苏珊的世界》却畅销全球,其原因就是这本书最容易读懂。由此,我也想起房龙的两本书,一是写人类历史的《人类的故事》、一是写人类思想史的《宽容》,很难找到比这两本书更通俗易懂、更妙趣横生的历史书籍了。不知怎么搞的,我往往把这几本书看作是一种书评,是以自己的见解来组织介绍古往今来哲学家、历史学家的著作及其观点的述评。  相似文献   

2.
郭沫若的《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等书初版时,都由作者亲自校对过。1945年郭沫若在校完《十批判书》清样以后,还写了如下的话:“《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都由我自己校对了几遍,但终不免仍有错字,深感校书之难。中国假如由我辈任校对,而有更笃实的学者著书,  相似文献   

3.
世界著名画家毕加索有句名言:“我讨厌抄袭自己”。在艺术领域,艺术家尚且致力于冲破自己的模式,那么在以“新”为本的新闻领域,就更应锐意求新了。可惜,在新闻界人们虽然对剽窃、抄袭他人的作品已经深恶痛绝,但对“抄袭自己”的做法,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比如我们经常使用那么几种文体,提起笔来,就易囿于“俗套”之中:写科技人员攻关,总忘不了写这个人读了多少本书,不厌其烦地在文章中开列一串书单子,写通讯,不看事件的结局有无吸引力,动辄采取倒叙写法;写消息,不论需要不需要,非得在导语后面过一个“背景山”。甚至在语言上也“抄袭自己”。  相似文献   

4.
家中的书房,是我徜徉遨游的知识海洋。它能让我的思想在这里与先哲交流,也让我的精神世界在这里得到充实和升华。在这间书房里:读史,让我以古为镜;读诗,使我智慧;读哲理书,使我深明事理。家中的书房是我心灵的驿站,书成了我人生的伴侣。读书治学须得清苦板凳要坐十年冷,文字不写一句空。只有聚  相似文献   

5.
大概在出版业呆过十年以上的朋友,多少都会碰过,一本默默无闻的书,上市以后,忽然就莫名奇妙地吸引了读者的广泛关注,出版社什么事也没做,就看见书卖起来了,有人为它写评论,书店订单持续不断,销售量开始升高,出版社惊喜莫名,向他们询问为什么会如此时,他们比较诚实的答案通常是:"我也不知道."  相似文献   

6.
陈颖青 《出版参考》2007,(11S):28-28
大概在出版业呆过十年以上的朋友,多少都会碰过,一本默默无闻的书,上市以后,忽然就莫名奇妙地吸引了读者的广泛关注,出版社什么事也没做,就看见书卖起来了,有人为它写评论,书店订单持续不断,销售量开始升高,出版社惊喜莫名,向他们询问为什么会如此时,他们比较诚实的答案通常是:“我也不知道。”[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麦尔文·曼切尔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讲了新闻写作的十条规则: 1、在你没有理解事情本身之前,不要动笔去写; 2、在你不知道说什么之前,不要动笔去写; 3、要表现,不要陈述;  相似文献   

8.
我自十余岁起,就开始读书,读到现在,将满六十年了,中间除大病或其他特别原因外,几乎没有一日不读点书的,然而我也没有什么成就,这是读书不得法的缘故。我把不得法的概略写出来,可以为前车之鉴。我的不得法第一是不能专心。我初读书的时候,读的都是旧书,不外乎考据词章两类。我的嗜好,在考据方面,是偏于诂训及哲理的,对于典章名物,是不大耐烦的;在词章上,是偏于散文的,对于骈文及诗词,是不大热心的。然而以一物不知为耻,种种都读,并且算学书也读,医学书也读,都没有读通。所以我曾经想编一部说文声系义证,又想编一本公…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图书馆副馆长夏雁同志约我为《河南图书馆学刊》的《名人书缘》专栏写一篇稿子 ,我答应下来 ,但想了好久不知如何下笔。我自知不是“名人” ,但自认为还是一名书生。书生当然与书不能说没有缘份。因此 ,这篇稿子我撇开“名人”包袱 ,只叙与书的缘份 ,便好落笔开篇了 :读书 我出生在离郑州不足百里的荥阳市北邙乡农村 ,这里北距黄河十余里 ,西距黄河仅五里 ,从小可以感受到黄河文化的熏陶。记得小时候上山割草拾柴 ,可以远远遥望到汉霸二王城的遗迹。一户乡邻家的中堂对联上还写着“书不读秦汉以下” ,那时候不懂得它的意思 ,大概也就…  相似文献   

10.
说出版     
谁写了书不想出版?当然也有写了书不想出版的人。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写了书不想出版的人,也就是奇人。奇人终究是少见的。李贽算得上是个奇人了,李贽写了《焚书》《藏书》,结果也没焚掉藏好,结果还是出版了。之所以取了《焚书》《藏书》这名,并不是真焚真藏。真焚真藏,大概也就不会写了。无非是觉得这书不合时宜,暂且不出版而已。凡是书,都是想出版的。即使写作者写出了,他不想出版,但书却想把自己给出版了出来。出版,是书的命运,就像女儿总要嫁人的。女儿想嫁人,哪由得了父亲!你不想出版,偏偏有人想给你出版,这并不  相似文献   

11.
哪些书最能代表中国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现在来写此文,有下列几个原因:第一、我于1979年写出《中国文化史要论》一书(1980年出增订本),开了一张《中国文化基本书目》.有些读者看到,就来函说,我那张书目共有一百二十多种,太多了,他们不可能有空来读它.请我再为他们开一张更精华更现实的书目,最好是在三、四十种以内.我几年前也听见一位从所谓名牌大学文科毕业的中年教师说:"我在大学读书,只读间接书不读直接书,连一本中国古籍  相似文献   

12.
甲A在风风雨雨中经历了十个年头,命运多舛的新中国足球也走过 了半个多世纪。一本书写当代球星与纵论五代国脚的书《中国足球明星秀》在首 个中超开战前推出。该书由北京东方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3.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论图书"打折",列举了新书"打折"的三大弊端:虽可取一时之效,在书市期间刺激人们购书,但从长远却给人以书上标价水分过多、买不打折的书吃亏的暗示;图书定价有猫腻,出版商关于"图书价格不高"的说法是不足信的;好好的新书打折,在读者看来是贱卖,若非盗版,就定然是卖不动的积压书,买了便宜心中也不踏实,这使得图书更不好卖.  相似文献   

14.
我想,人对所读诸书的喜爱是可以有各种缘故的。缘故不同,爱的性质与程度也就难分高下。因此,若问“最爱”哪本书,这实在说不准确,只能说说我所喜爱的书中的一本。此书即是顾颉刚先生所著的《秦汉的方士与儒生》。我喜爱此书,与它的内容倒没有多大的关系。说句老实话,它究竟写了哪些内容,现在已记不清楚了。保留在思想之中的,主要是很多年前读  相似文献   

15.
台北小儿科医生庄静芬十多年前写了一本《怎样吃最健康》,不但是畅销书也是常销书。累计已销售60万册。最近,她又出版了《怎样吃得健康睡得好》,在新书发表会上,她宣布捐资500万元台币,与一群有心人筹组“台湾文化基金会”。 近年来台湾饮食健康一类书热销,一方面反映了很多现代台湾人在功成名就之后,内心深切的渴望能保持健康长寿,而像庄静芬医师这样的行家参与写书,比较科学实用,因而颇得读者信赖。刚由商周出版的《怎样吃得健康睡得好》,作者在书中着重揭示饮食、睡眠的因果环节,并与读者分享情绪调节的秘诀。她认为,一个人活得健康,在于生活有“律动”,不吝惜赞美以作为人际润滑,更要避免固步自封,对他人从事的社会活动保持高度兴趣。“如果画家开口闭口都是画,医生只谈病,世界会变得无聊单调”,她这样说。  相似文献   

16.
评价与希望     
作为一个没有为《新闻与写作》写过许多稿件,更没有写过优秀稿件的作者,也作为一个《新闻与写作》的忠实读者,在该刊创刊十周年之际,试作评价,并提点希望。先谈评价。 一是正派。《新闻与写作》是正派编辑为正派读者办的一份  相似文献   

17.
“斧砍枣树非无情”。这句农家谚语对我来说有着其独特的内涵。记得我刚开始搞报道时,总怕自己写的东西别人看不明白,又怕写得少落下个“不会写稿”的评语,写起来总是东扯葫芦西扯瓢,呼咦个没完,一则消息也近千字。领导看了直说没味,更别说变成铅字了。那时心情槽透了,连走路都怕碰见人。就在那年枣花飘香的时节,我探家时带上了数十篇自认为理想但没发表出的作品,去看望在乡村教书的大哥。大哥不仅书教得好,文章也写得好,虽然他经常在书信中给我指导,但终因纸上得来终觉没,令我这块顽石一直不得开化,连个“豆腐块”也难得见上…  相似文献   

18.
一个人要想写好文章,就得读书,唐代大诗人杜甫有句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书读得越多,文章也就写得越好。试想,如果一个人知识贫乏,又不愿意读书求知识,他怎么可能写出好文章。我在这方面有所体会。十年前,看到一位朋友写文章不费吹灰之力,而我一篇篇稿子投出去,几乎都“泥牛入海”,是何原因?知识贫乏也。我决心读书。十多年来,我读了大量古今中外的书,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哲学的,历史的,还有散文集、杂文集、写作知识等。愈是读  相似文献   

19.
书的故事──摘自《中华读书报》1994年第2期原作:周有光什么是“书”?“书”是写印文字的纸页编订起来的本子。这个解释只适用于今天,不适用于古代,更不适用于未来。中国是“东亚”的文化源头。中国的“书”大约有三千五百年历史,可以宏观地分为三个时期:一、...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 ,有位朋友诚请笔者为人写个书评 ,我先是婉言谢绝 ,说自己人微言轻 ,没有什么名气 ,而且从没有为人写过书评 ,希望最好去找高人捉刀。再一听是为某个领导的著作写书评 ,心里更是惶恐。领导的著作、文章都有其特定的规矩 ,我们这些“文人墨客”往往不太能够把握 ,怎敢信口雌黄 ,妄加评论呢?然而 ,这位朋友一再请求我留下书来 ,看看再说。接过书 ,只是觉得沉甸甸的 ,因为领袖们的书往往都比较厚重 ,领导的也不会有什么区别。但一看到封面上的“来回想”三个字 ,便有了些诧异。虽然“求真、布理、探赜、臻美”八个字有些不伦不类 ,因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