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达赖集团"和国际涉藏非政府组织(以下简称国际涉藏NGO)对我国西藏的负面传播境外流亡组织"西藏流亡达赖集团"借助一些国际非政府组织向世界传播,西方国家也将非政府组织纳入自己的轨道,以实现自己不可告人的政治目标,这样形成了西方政府、国际涉藏NGO和"西藏流亡达赖集团"之间复杂的三角关系。在历次"拉萨事件"中我国都能发现"达  相似文献   

2.
萧红的一生是悲苦的,不论是童年,还是离开家乡后的日子里,都是寂寞而凄苦,精神始终是流浪的。幸运的是,她还有与其祖父在一起的快乐记忆。在其童年中印象最深的即是爷爷的"后院"。这段经历为萧红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后院"也成为萧红作品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意象,不仅是萧红童年快乐的记忆,更多的是飘泊异乡的游子对温暖的渴望。  相似文献   

3.
《呼兰河传》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家萧红的代表作,是一部描绘东北小镇呼兰河的自传体小说。本文尝试从文艺美学分析批评视角,首先说明萧红的童年记忆和《呼兰河传》的创作心理,解读文本中的生与死,并说明读后感悟。  相似文献   

4.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中暗含着浓浓的思乡情节,审视了国民性,展现了自己别样的乡愁。法国著名文艺理论家伊波利特·丹纳的"三要素"理论为我们研究萧红及其作品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本文侧重于从种族因素的后天特性、自然地理环境、社会民俗、战乱动荡的时代背景等角度来分析萧红的《呼兰河传》。  相似文献   

5.
西班牙流亡文学具有极大的表达自由和主题多样性。该文聚焦于西班牙流亡作家的记忆文学创作,结合历史文化研究相关方法,在掌握和梳理西班牙内战及流亡史料的基础上,对西班牙流亡作家的时代性创作进行文本分析,指明其在历史构建与记忆捍卫上的重大贡献,阐释其创作视野的分裂性与流亡脱根文学的悲剧性。同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和形象,对西班牙流亡史下的受害者、国内幸存者与流亡幸存者三类人物进行肖像复刻与塑建。流亡作家用笔触回应历史,传递流亡记忆,为西班牙文化文学的保存发展做出了贡献,对当代和后代仍具有极大启发性。  相似文献   

6.
茅盾心爱的女儿沈霞1945年8月因人流不慎出了事故在延安去世,年仅24岁,是文学巨匠茅盾一生中最为刻骨铭心最为痛彻心肺的一件事.1946年8月,沈霞去世一周年时,茅盾应约为萧红的<呼兰河传>作序,他想起萧红想起女儿,心情无比压抑悲痛,他借为萧红<呼兰河传>作序时写道:   ……  相似文献   

7.
闫红 《文化博览》2007,(8):40-41
萧红不长的一生里,大致跟过三个男人,每一个男人对她都不好,第一个男人曾与她订婚,但萧红莫名其妙地跟另外一个男人出走了,过了一段时间再回头找这位未婚夫,被对方家人逐出门外。这未婚夫也似是个有情有意的,把萧红安置到一个地方,两人同居数月,等到萧红的肚子渐渐大起来时,未婚夫突然无影无踪了,结合整个事件来看,简直像个有预谋的报复。  相似文献   

8.
要去地球最南端智利,脑袋瓜里蹦出的第一个念头是造访聂鲁达故居。结识聂鲁达是因为读过他的《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这位诗人像夜莺一样用纯真的热情、朴实的语言歌唱心中的爱情,歌唱忧伤中的人生欢乐。他做过流浪汉,当过外交官,参加过西班牙保卫战,因持不同政见而流亡  相似文献   

9.
萧红凭借自己独特的生活观察力,用充满感情意味的文字生动再现了农民的真实生活,揭露了民间的愚昧无知、落后野蛮。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流露出强烈的人文关怀意识。透过萧红的《生死场》,读者不仅可以看到东北农村人们的真实生活,也可以感受到农民身上最原始野性的生命意识和坚决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民族气节,以及民族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0.
新出楚简中的"教"字多写作"■"或"■",很少今天从"■"从"攴"的写法。"教"字的写法是否从"攴",是与使用者的教育思想观念密切联系的。甲骨文和金文中的"教"字都是从"攴"的,这是因为在中国的西周早期、特别是商代,认同的是一种"政教合一"的教育思想观念。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流行的主要是一种温和地开导、教诲和视民如子的教育思想观念,故其使用的"教"字基本上都不从"攴",即不是一种诉诸于行政命令的教育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11.
婚姻是组建家庭的前提。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按照一种模式或标准去寻求生活中的另一半。婚姻中存在的"门当户对"观念,是从先秦时期出现在中国传统社会、人们在择偶过程中选择配偶、缔结婚姻的一种度量规则,是一种择偶观和婚姻观。婚姻中出现的"门当户对"的观念,已经作为一种价值观渗透到人们的思想中,成为古代婚姻选择的一种心态。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阐述了"门当户对"观念的由来;其次,这种观念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演变过程;最后,从政治统治、经济发展、宗法观念三个方面对"门当户对"观念得以发展并延续进行了原因分析。通过以上内容的阐释,让我们对传统婚姻观熟识的同时,以便于对当时社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呼兰河传》是萧红极具代表性的作品,《长恨歌》则是王安忆的代表作品,这两部作品典型地体现了各自时代的女性意识。以两部作品中的女性为主要探讨核心,对其体现出的思维独立和意识独立进行比较,由此得出这两部小说在生命意识和现代意识两方面各有侧重的结论,这对于当代女性的生存现实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眉寿"一词在《诗经》中共出现七次,遍及风、雅、颂三类,其在诗文中的具体意义及用法,值得进一步考究。古来注《诗》者甚众,诸家说法或有抵牾,则须取舍折中,明晰句读,以察知"眉寿"的句中真意。"眉寿"一词意为"长寿",在《诗》中多表示用来一种对于延年益寿的祝愿。其语用范围遍及先秦社会的各阶层,无论民间祝祷,卿士颂赞,乃至宗庙祭祀,都将其作为祝辞进行使用。"眉寿"在《诗经》中的广泛使用,正是先民尚生恶死的普遍心态的一种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4.
徐伟兰  严永青 《职业圈》2007,(24):190-191
"感动"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状态.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使学生心生"感动"、并在"感动"中得到教育."感动"是班主任工作中的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班主任应该改变单纯的道德说教方式,改变工作态度,独具慧眼、感情细腻,在师生情感交流的真实情境里"感动"学生、教育学生.  相似文献   

15.
海南社会存在一种"女劳男逸"现象,即在一些传统的海南家庭中,妇女承担着一个家庭日常生活中的绝大部分事务,而男人却相对过得悠闲。"女劳男逸"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研究其产生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海南独特的历史文化、全面把握海南社会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6.
目前"工程项目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已被广泛采用.文章通过质量控制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综合分析,提出了在项目质量控制中"人、机、料、法、环"等五大要素.  相似文献   

17.
时空叙事是建筑遗产再生的一种跨学科视角,同时又回归建筑遗产在历史文化语境下的本体,根植于过去,指向未来.原始建筑中的"方圆之变"、传统建筑中的"居中为正"、现代建筑中的"形式指向"都是时空叙事的模式语言.在建筑创作和建筑遗产再生中运用时空叙事,有利于文化传承、历史建构和空间再造.建筑遗产再生的时空叙事路径与策略可以有以...  相似文献   

18.
王丹 《文化学刊》2009,(2):173-176
萧红是一位凭个人的天才和感觉进行创作的情绪型作家,其作品具有很强的自传性,融入了其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情绪记忆,充分发挥出了她的天赋才华与独特个性。她凭借女性纤细敏锐的艺术感悟能力,捕捉情感记忆中富有韵致的人事景物,抒写出现实的人生和自我的情怀。  相似文献   

19.
唐代大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是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更是流传千古,传诵不衰。对于句中的"落霞"一词,百度和教科书的解释为"晚霞"。其实,这是一种文化的误读:这里的"落霞"和"霞"没有任何关系,而是指的一种飞蛾!"落霞",确切的解释为"零散的飞蛾"。百度和教科书对"落霞"的解释有两个释义:其一指晚霞。举例便是王勃这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  相似文献   

20.
<正>一、意义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哈萨克斯坦、东盟国家时提出关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简称"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构想,也是我国在全球化进程中作出的重大决策。当前,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全球化的形势已经引起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视。从全球化视角来看,中国正在发展中的"一带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