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男女平等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两性工作平等权从其内容看,既包括平等的就业权,又包括平等的劳动待遇权利;从其表现形式看,既包括形式平等,又包括实质平等.雇佣者对两性工作平等权的侵犯,从内容看,常表现为差别对待、排斥对待、或优惠对待;从侵犯方式看,又可分为直接歧视和间接歧视.我们应该在加强雇佣者责任的同时,不断强化行政监察的职能和完善司法救济的程序,促进两性工作平等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大学毕业生可雇佣性开发实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面临的重要问题,可雇佣性不足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核心问题.论文阐释了可雇佣性和可雇佣技能理论,依托上海就业市场对大学毕业生可雇佣性情况作了调查研究,从而从高校和学生层面对开发大学生的可雇佣性提出建议,以实现大学生就业最大化.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可雇佣性是我国大学生人才开发战略的新视野,是社会学习与个人素质相结合的综合表现。各国政府和高校也纷纷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大学生的可雇佣性技能。运用概括性模型法,从劳动力市场、雇主、高校和学生四个角度,详细阐述国外研究者和机构对可雇佣性概念的界定及其技能的多维度模型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和完善我国大学生可雇佣性相关理论提供参考,并提出研究和探讨方向。  相似文献   

4.
雇佣决策者在决定是否继续聘用雇员时,需对雇员过去业绩作出考核与评判,基于此对雇员的未来业绩加以预期,在这一过程中,雇佣决策者存在着类型思维。雇佣决策者对雇员加以认知,并与不同类型相匹配,在此基础上预期类型未来业绩状况。首先对比了贝叶斯思维者类型预期与类型思维者类型预期,在此基础之上,论述雇佣决策者的两种预期偏差:反应不足预期偏差和反应过度预期偏差。  相似文献   

5.
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日本的雇佣环境发生了结构性变化,雇佣形式、雇佣标准和雇佣重心等都有所调整和转变。与产业结构和经济社会密切关联的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观、课程观、质量观和发展观也随之改变,素质要求不断提高,人本意识不断增强,多元格局逐渐形成。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适应了日本雇佣环境变化的要求,满足了日本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日本职业教育内部的自发性的变革,这种变革促进了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6.
培养大学生的可雇佣性技能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途径,提高大学生可雇佣性技能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基于可雇佣性和可雇佣技能理论,主要从高校层面对有效提高大学生可雇佣性的策略进行研究,以提升大学生在劳动力就业市场的竞争力,从而实现大学生就业最大化。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基于法国调节学派积累体制和调节模式关系的理论,对安倍经济学之前的日本传统型雇佣体制和新日本型雇佣体制的内容和特征进行了梳理,认为非正规雇佣劳动者的大量增加是日本经济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其次,对安倍经济学的劳动力市场结构性改革的内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安倍经济学使日本雇佣体制发生了质的恶化;最后,对安倍经济学带来的表面上的经济繁荣进行了分析,认为安倍经济学只能带来短期的虚假的繁荣,从长期来看有可能是日本经济"失去的30年"的开始。  相似文献   

8.
雇主分析     
民营企业是应届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雇佣者 麦可思调查显示,民营企业/个体仍是应届大学毕业生的主要雇主,共雇佣本科毕业生73.3万,占本科毕业生就业人数的36.2%;雇佣高职高专毕业生124.2万,占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人数57.1%,本专科共计197.5万人,占应届大学毕业生的40.2%(见图41).  相似文献   

9.
二战后,随着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学界开始系统地研究企业雇佣制度的问题.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和文化人类学家阿贝格伦在对日本的经营组织进行考察之后,出版了<日本的经营>一书,提出日本式经营的特质是终身雇佣制.1973年,经合组织劳动力社会问题委员会的<对日劳动报告>更加明确指出终身雇佣制、年功制、企业内工会是日本式经营和雇佣体系的核心.此后,对日本式经营和雇佣体系的研究成为一个热点,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日本式雇佣体系展开研究.20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崩溃之后,日本学界开始反思经济发展模式和雇佣制度,寻找改革方案.日本式雇佣制度学界主要是从社会学、经济学两个视角进行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为做好出国与就业的咨询服务工作,向雇佣双方提供准确快捷的实用信息,本杂志拟建立人“人才库”——人才资源电脑搜寻系统。本系统将及时沟通反馈雇佣双方的需求,主动推荐人才库的适用人才,为入库成员提供在境内外的就业机会。 一、入库条件: 1.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有外语能力者,请依表另附外文文件)。  相似文献   

11.
如何界定雇佣关系(又称雇用关系),法律上没有明确的规定。由于我国现阶段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用工关系十分复杂,各种损害赔偿纠纷不断出现,加上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审判实践中对这类纠纷的处理存在着争议。本文对雇佣关系的界定、完善雇佣关系法律调整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2.
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诞生了许多新兴行业,层出不穷的新职业也逐渐使人们由最初的惊讶变为不足为奇。文化经纪人、调酒师、唱片骑士(D.J)、留学顾问、月嫂、文物修复师等职业的出现使得传统的“360行”已不够用来形容。顺应社会需求、创新生活理念的新兴职业正不断受到人们的青睐,自由职业(freejob)由于其强调个性、独立自主、工作自由的特点正逐渐成为越来越多择业人员的首选。  自由职业(SOHO,Small Of-fice Home Office)即自雇佣者,也就是既不雇佣他人,也不受雇于人,而是自己给自己打工;既不是在校学生,也不是在职员工,而是一个…  相似文献   

13.
雇佣关系的存在是雇主在雇员侵害第三人权益时承担替代责任的前提,因此判定雇佣关系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然而我国法律却始终未对雇佣关系的标准作出明确规定,导致了司法实践的混乱。我国未来的立法应该借鉴其他国家的立法及理论学说,以控制监督标准为主,辅以组织标准、利益归属标准等其他标准;全面考量雇主替代责任的理论基础,明确雇佣关系的范围应该主要为经营性雇佣关系;同时将帮工人侵权责任统一规定为志愿者在志愿活动中的侵权行为适用雇主替代责任;对于劳务派遣中雇员的侵权行为,应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和用工单位为共同雇主,对受害人承担连带责任。  相似文献   

14.
试析大学生可雇佣性能力的培养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大学生可雇佣性技能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将可雇佣性能力的培养融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地方性高校教育中要将可雇佣性能力开发理念贯穿在培养方案之中,重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课堂教学的可雇佣性能力的开发,强调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有效互动,提高大学生可雇佣性能力的开发意识.  相似文献   

15.
企业专用性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企业和员工共同投资专用性人力资本,能够抑制企业的解雇决策和员工的离职决策,有效地降低员工的工作转换率,提升雇佣关系的稳定性。由于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的复杂性,机会主义行为极易发生,并会进一步导致双边道德风险。工会、晋升、长期雇佣、员工所有权和雇佣保护立法等制度安排能有效地减少机会主义行为。促进专用性人力资本的积累。该理论对培育企业竞争优势和现代先进制造业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新假日制度的实施促进了假日经济的迅猛发展,而随之而来的是对于稳定持续的传统雇佣制度的挑战,弹性雇佣制度以其特有的优势在假日经济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假日经济和弹性雇佣制的介绍来指出后者对于前者的重大意义,从弹性雇佣制的角度提出有利于假日经济良好发展的各项意见.  相似文献   

17.
可雇佣性能力(Employability,亦称就业能力)是指将高等教育服务转化为人力资本存量,并能够实现这种人力资本价值的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可雇佣性能力教育模式是指为了适应当前社会历史条件,旨在提高高校毕业生可雇佣性能力的一系列教育、教学程序和运行过程.分析了当下高校毕业生可雇佣性能力教育模式存在的四个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应对策略,旨在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可雇佣性能力教育模式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自20世纪初首次出现"可雇佣性"一词以来,有关可雇佣性问题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50年代后,可雇佣性概念不断出现在西方国家的学术文献和政府报告中,同时被广泛应用在政治、经济、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等领域。80年代后,可雇佣性概念的内涵进一步扩展,它与劳动力市场联系更为紧密,与之相关的概念还有可雇佣性技能、拥有工作资格和就业,四个概念各有其内涵,意义不同,但又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劳动力的可雇佣性是由劳动力个体、政府、教育与培训机构和企业共同来评价,在现实的劳动力市场中四方的行为共同影响了劳动力的可雇佣性。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可雇佣性研究已成为欧美发达国家人才开发战略的新思维和新视角。  相似文献   

19.
政府、高校、雇主和大学生本人在可雇佣性开发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高校,如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可雇佣性的有效开发无疑更能凸显高校和大学生个体在可雇佣性开发中的关键地位。而建构主义理论思想体现了可雇佣性开发模式的所有优点: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基石、以协作为关键,并最终实现认知结构、情感结构和意志结构的建构目标。  相似文献   

20.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具有高度可雇佣性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在就业市场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因此高校应该注重学生可雇佣性能力的培养.本文分析了应用型本科人才亟需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高校改善本科生可雇佣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策略,对提升高校本科人才的可雇佣性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