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图书“橙色风暴”,是浙江新华2007年开展的一场“低价适销书工程”,自去年10月1日起,在浙江新华312个连锁卖场全面推进。定价10元以上,进价5.5折以下的图书一律进入该工程运作。  相似文献   

2.
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本书——《女性的危机》(辽人版),是怎样的一本书呢?它是否是一本具有不同凡响的洞察力、无与伦比的书呢?它是否是“自我解放”的小说,“唤起了一代人觉悟”的书呢?以致“西方妇女人人喜爱,竟然达到了人手一册”的地步呢?不!它不是一本货真价实的  相似文献   

3.
当前,图书出版行业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跟风书”、“平庸书”、“盗版书”越来越多。为此,政府和出版单位都采取了不少管理措施,但效果并不理想,问题到底出在哪呢?是政府的管理不到位?是出版单位的管理不到位?还是图书市场的不完善?然而,要回答这些问题,就得先知道政府该管什么?出版单位该管什么?对管理对象进行科学的评价是进行管理的基础。因为要想知道管什么和如何管,就要对管理对象进行评价,以确定具体的管理目标,看看哪些地方容易出问题。本文试图就有关图书出版的评价做一简单的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图书出版中的哪些问题是政府应该…  相似文献   

4.
有人曾邀请他加入“思想者文丛”,他本来也想加盟的,后来,发现这套书中有他不喜欢的某人,他说不想与“精神不洁”的人为伍,就拒绝了。现在出书难,书能出版也就阿弥陀佛了,况且,每一本书也是各负其责、自说自话的,谁会考虑那么多呢?可见,林贤治有“洁癖”。  相似文献   

5.
《新农论》,曾业松著新华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在目前中国社会的发展中,“三农”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而理论界也倾注了大量的精力,来研究这个问题。人们为什么这样重视“三农”问题呢?所谓“三农”问题的核心是什么呢?最近,我有机会读了曾业松著的《新农论》一书,使我在这方面受到很深的启发。作者潜心探讨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20多年,深入全国1300余市县调查研  相似文献   

6.
阅读的末日     
《出版经济》2021,(4):6-8
"为什么现在还要盖图书馆去摆书呢?"最近在一场图书馆大会,有一年轻的未来学家含笑问了这问题. 为什么还要浪费宝贵的空间去收藏无以计数的纸本印刷品呢?这些简简单单就可以贮存在一片小之又小、历久弥坚的芯片里了.硬是要读者出门走远路到图书馆,先是要等,看看要的书在不在,要是在就还要自己扛回家,借阅期限还不长,何必呢?有成千上...  相似文献   

7.
台湾出版界和书商受不景气影响,书店一批批地倒闭。而如今低价书盛行,“法拍书”(法院拍卖的图书)、“九元、十  相似文献   

8.
"河南人"现象中的媒体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一段时期,关于河南人的话题被热炒不断,各大小报刊纷纷围绕河南人做选题,一些出版社也来凑热闹,市面上已有《解读中原》、《河南人惹谁了》等书在热卖,网上大量的贴子也争得口水四溅。在这喧嚣的论争背后,是不是也有着一只看不见的手呢?为什么大小媒体上一提东北人都是“活雷锋”,而一轮到河南人,就没一个好人了呢?憨厚淳朴的“刘老根儿”(东北人)不也卖过拐吗?  相似文献   

9.
《聚宝楼》是云南人民出版社于1991年3月出版的一本新书。它像做虚假广告一样,在封面上吹嘘“此书在手,万事不愁”,似乎书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贝。它究竟聚的是些什么“宝”呢?我们看看它的目录,就可以略知一二了。  相似文献   

10.
虽然不是有意与魏晋风同志唱对台戏,但是对他“摆短的胜利”的观点还是不敢苟同。我以为,过分重视“短线”就是短见。下面陈列个人观点。 一、什么叫“贴近”读者? 难道是题目取得越怪越好吗?在北京什么层次的人才逢人称“爷”呢?“操练”是什么意思?是否尊重急需规范化的中国股市呢?“英雄”难道仅指能在股市获得巨大利益的股民吗?“三线”肯定不是“三线建设”中的“三线”,那是什么意思呢?摆明了不让非股民的读者阅读。这不是“贴近”,而叫“媚俗”。 二、什么叫“各具特色”? 放放内幕消息,揭露庄家秘密,难道就算“特色”?这算不算违法呢?虽然中国股市发育还不健全,尚存在许多不规范之处,但中国毕竟还是依法治国吧!我由衷地不愿看到咱们的出版人在监狱里统计书的实洋和该交的罚没款。  相似文献   

11.
基层图书管理员在交谈中讲到:“中长篇小说借阅的人多,是热门书,儿童读物、短篇小说、科技书借阅的人少是冷门书。冷门书睡在书架上,无人问津,既占地方又不发挥作用”。这种情况在基层图书室是普遍存在的,怎样使这些“冷门书”变热,我们动过不少脑筋,例如:出书刊介绍,借书时热情推荐,一卡可借两本等办法,但总是“热”不起来。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我们发现小学生有时拿了父母的借书卡来借书时,在书架上翻看  相似文献   

12.
最近,在日本的不少书店里,一些几年前出版的小说突然变得畅销起来。什么原因使这些书再度流行呢?原来“制造”这些畅销书的竟是书店的员工。 不少书的封带上赫然写着“这本书被长期埋没,真令人吃惊!”、“这是一本五  相似文献   

13.
曾经炙手可热的“人体”风已成强弩之末,在今春的上海文庙书市上得到了最好的证实。斗大的招牌:“《世界人体摄影》原价33元,现价10元。”赫然挂在某出版社的书摊上,喇叭里还不时传来“三折出售,欲购从速”的叫卖声,但购者仍然寥寥。书市外的文庙街上,几个个体户开设的书摊上,人体摄影之类的书籍也在八折出售,一个摊主见《世界人体摄影》在三折出售,连连摇头说:“想当初,‘人体’风行时,我一次就进  相似文献   

14.
“上海在抗日战争以前,约1930年至1937年这一段时间内.书业中掀起了一个浪潮:有几家规模不大的书店,以极廉价的书籍大量供应给读者,人称‘一折八扣书’,又称‘标点书’。”(平襟亚:《上海滩的一折八扣书》。《出版史料》创刊号,第136页,1982年)一折八扣书有种说法叫:  相似文献   

15.
一、我国图书价格的状况在我国图书市场,图书销售价格的混乱状况已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旧书打折,新书也打折;文学小说打折,教材专著也打折。出版社打折,各类书商也打折,就连以前从不打折的新华书店也卖起了降价书。有些书的销售价格甚至低于5折。近些年来,一些打折出售的“豪华精装”的大部头丛书屡屡让消费者上当。这些定价在数百元甚至数千元的图书纷纷以3折、2折甚至1折销售,加之内容多是辞典、古籍、文学名著等,颇易让读者动心。但这类“高定价、外国出版低折扣”图书往往质量不高,有不少是粗制滥造的,对图书市场造成了极坏的影响。近…  相似文献   

16.
图书"橙色风暴",是浙江新华2007年开展的一场"低价适销书工程",自去年10月1日起,在浙江新华312个连锁卖场全面推进。定价10元以上,进价5.5折以下的图书一律进入该工程运作。  相似文献   

17.
前日几个老记聊天,老资格的李总说了个笑话:某晚报一位年轻女记者被指派到附近农村采访一条新闻,磨磨蹭蹭还没动身。领导就问:“为什么还没去?”她若无其事地回答:“等办公室派车,说要明天才有!”领导有点不高兴了:“人家在等呢,就这么三四公里路,没有车那你的脚呢,干嘛去了?”女记者有点脸红:“是啊,我的脚干嘛去了呢?” 这是一个让人笑不起来的笑话。 “我的脚干嘛去了?”人人皆有一双脚,就好端端地长在自己身上,人就靠它撑着站起来和走路,干嘛去了呢,不可思议吗?  相似文献   

18.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于孩子,书也是最直接、最便捷汲取知识的工具,念书考学更是他们成长、自我提升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网络技术空前发达的今天,城市里中小学生的一部分已经进入了“网络阅读”;然而,在广袤、贫穷的西部农村地区,相当一部分青少年,连读书都比较困难,处于无书可读的境地。他们同样渴求知识,渴望读书。如何满足他们这一起码的阅读需求呢?本刊就此采访了有关人士,希望这一问题能引起社会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一位大学教授在报上撰文,针砭时下的“浅阅读”现象——“阅读兴趣单一集中体现在对生活类、时尚类等通俗读物的偏好上,而肯花时间细细体味经典名著的越来越少”;并警告说,“当一个人或一个社会大多数人只读这一类书,少有更多途的阅读拓展和更进一步的知识追求,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忧虑和警惕”。 其实,“浅阅读”现象又何止于文学领城呢?在我们当  相似文献   

20.
百科全书之“大”人们一提到百科全书,首先联想到一个“大”字:大百科全书。百科全书诚然是大部头书,自古就有“大”的名声,但是到了现代就不尽然了。百科全书部头标准化和小型化已成为现代趋势。标准型一般都在20~30卷之间,而单卷本和少卷本百科全书则越来越受现代读者欢迎。“大”字到底是怎样和百科全书联系在一起的呢?我想,最初可能是受“大英百科全书”这个旧译名的影响。在我国甚至不少人把《美国百科全书》也称为“大美百科全书”。“大英帝国”、“大不列颠”都有个“大”字,其实说的都不是书的部头大。《不列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