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围绕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学科背景、知识体系、专业功用和能力培养等方面,详细探讨在智慧城市快速发展的新地理信息时代,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典型应用实践型人才培养新途径,重点面向科学研究、技术应用和工程实践等方面开展较具针对性的专业能力培养,以提高当前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生的教育教学质量,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应用等需要,并探讨地理信息科学知识背景的应用实践型人才教学的新方法与实践,符合当前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教学发展趋势与要求。  相似文献   

2.
于蓉 《地理教育》2010,(11):24-27
一、课程标准要求 1.课程标准解读 结合实例,了解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是地理科学的现代语言和工具,是地理科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现代地理科学的技术支撑。在高中地理课程中设置地理信息技术的有关内容,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尤其是应用领域有所了解,从而认识地理信息技术在地理科学研究、社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地理信息科学是地球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空间科学与技术交叉形成的综合性高新学科。近年来地理信息科学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当前最具活力和发展前景的专业之一。本文主要论述了成都理工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在新时代背景下依托地质学国家一流建设学科,坚持立德树人,系统开展了将地质元素融入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构建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以期对地理信息科学一流专业建设尤其是行业类省属高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地理信息技术也就是所谓的"3S",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国民经济各领域,也已经成为中学地理基础教育学习的重要内容,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已经把地理信息技术纳入必修的地理课程内容范围,并把它列为七大地理选修模块课程之一,在高考中所占分数值也越来越高;而且地理信息技术在辅助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作用亦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5.
当新一轮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之际,辽宁作为第三批次的试验基地,也大张旗鼓,全面的铺开了课程改革。地理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必修课,在学校基础教育中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新地理课程标准也应运而生。它在地理  相似文献   

6.
一、地理教育学课程特点及选择教学手段、方法的依据 1.课程特点 地理教育学主要特点:一是理论性,它是介于地理学与教育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包含了地理科学、教育科学、社会科学、行为科学、信息科学理论基础;二是应用性,地理教育学不仅传授地理学科教育教学知识,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将知识和能力应用于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之中;三是时代性,不同时代,不同的教育方针和人才培养目标,也有不同的基础教育地理学科教学目的任务,直接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地理教育学必须时刻站在时代的前沿;四是技术性,高师地理专业各课程中,地理教育学涉及现代教育技术硬件操作和软件制作的技术,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学科.  相似文献   

7.
在新工科背景下,传统工科的教学方法和教学体系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背景下的地理信息科学发展趋势。针对地理信息科学创新教学方法和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提出一套循环型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与方法,锻炼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应用创新能力;研究具备特色行业优势的创新实践型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方针,着力提升团队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素养。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从教学方法和师资队伍两个角度分别详述了实施过程和建设效果,为开设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相关院校实施新工科战略提供可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8.
近10多年来迅速发展的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全球定位系统(GPS)等高新技术,催生了一门崭新的地理学分支科学--地理信息科学(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作为地理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数学等学科结合的产物,地理信息科学在20世纪的信息科技革命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带动着古老的地理学迈入信息时代.地理信息科学大大增强了应用地理理论和方法解决现实世界问题的能力,将在21世纪对解决我们面临的人口、环境、资源、社会、经济等方面的问题做出越来越显著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我国新一轮的地理课程改革已在实践层面拉开序幕。新颁布的高、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高中)。“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在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评价中,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初中)。由此可见,地理新课程改革非常重视地理信息技术教育。一、新课程对中学地理教师信息素养的要求信息素养是指在信息理论的基础上,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高效地获取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信息素养是新课…  相似文献   

10.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是一门集地理学、计算机技术、遥感原理与应用、测绘学等于一体的边缘性学科。综合性、交叉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决定了地理信息人才对知识和技能掌握的多样化和多层次性。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需要针对当前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类型和层次,对受教育对象实施多层次、多角度、多样化的教学。从理学角度探讨地理信息科学教学立体培养模式的内涵、构建模式和保障策略,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教育顺利推进、向社会不同部门不断输入人才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在全球化、国际化、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蓬勃发展,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是我国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新的教学理念必然要求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因此为了培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教师,研究提出了函授专升本地理科学专业新的课程模块体系,以达到提高受教育者从师技能和专业素养,促进基础教育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中学地理教育教学带来了一系列转变,也对高等师范院校地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调查及实践发现高等师范院校地理教育在新课改背景下还存在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地理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本文针对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高等师范院校地理专业教育类课程、增加实践、注重专业技能与地理新课程标准相结合、改变教学方式等措施,其意义在于培养师范生适应新课程标准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3.
实践技能对于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生培养极为重要,既关系到学生对理论的深入理解,也关系到学生的技术掌握与将来就业。文章以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为例,通过分析其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定该专业培养目标,从课程改革、专业实习、师资队伍和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等方面,构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实践技能体系,以此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4.
地理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之一:“注重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  相似文献   

15.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应从正确理解和把握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理念、新方式出发,树立全新的个性教育意识、课程目标意识、主体意识、情感意识、创造意识和反馈意识,彻底转变教学行为。  相似文献   

16.
一、问题的提出GIS技术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和核心,将其应用于地理教育是现代信息社会对地理教学的要求,是教育应对21世纪挑战的需要,是当前地理教学改革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在课程标准中对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把地理信息技术的学习作为必修模块  相似文献   

17.
俄罗斯初中地理课程标准针对普通教育不完全中等教育阶段6到9年级学生实施标准化地理教育。主要由三大部分内容构成:普通基础教育阶段地理研究方向要实现的目标、基础教育地理必修内容的最低限度、地理毕业生应达到的水平。普通基础教育阶段地理研究方向要实现的目标相当于我国的课程目标,基础教育地理必修内容的最低限度相当于我国的内容标准。  相似文献   

18.
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及《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导下,以新课标、新环境、高要求进行地理教育教学工作,是新形势下初中地理教学的基本要求。本文对初中地理新课标课堂教育教学、课堂改革提出浅见。  相似文献   

19.
GIS(地理信息系统)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到现在,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今日益纷杂的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发展问题,对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地理信息技术普及教育成为当前我国中学地理教育的迫切任务。《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已经把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纳入必修的地理课程内容范围,还将其列为七大地理选修模块课程之一,并明确指出:"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由此可见,地理信息技术不仅作为学习内容被引入  相似文献   

20.
<国家地理标准>提出美国中小学地理教育中地理技能的培养应在五个方面进行.这五个方面的技能是:提出地理问题、获取地理信息、整理地理信息、分析地理信息、回答地理问题.本文仅对<国家地理标准>对培养中学生地理技能的要求做以简单的概括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