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在中国哲学史上,哲学经典的形成多非圣人立言、一蹴而就,而是有赖后代思想家对同一文本不断加以解释,拓展其意涵、深化其论述,令该文本在解释史中延续生命并不断崭露新的思考维度,最终成为经典。《老子》作为中国哲学里一部思想深邃、版本宏富、被大量思想家注解阐发的哲学经典,是思想史上经典化的代表。众多老子注本中,王弼注展现出超然的思想深度与理性精神,一扫前代老学的虚无主义与超验倾向,崭露出《老子》文本广阔的思想视野与强大的解释力,为其经典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与前代老学文本相对照,王弼的《老子注》更加清晰地呈现了《老子》文本在解释史中的义理化、哲学化转向,并折射出哲学文本经典化的群体过程。  相似文献   

2.
中西方拥有悠久的经典诠释历史,随着西方诠释学传入我国,激励了对本土经典诠释历史与诠释方法的整理,并以之为参照系试图建立起中国诠释学。其中汤一介先生首开其先,张江则于近年充分发掘传统经典诠释资源,参考西方体系,着力建构以“公共阐释”理论为核心的“中国当代阐释学”,黄玉顺则立足原始儒学提出“前主体性诠释”概念。《史记》作为传统史学与文学经典,以诠释学视域来看,理解的历史性与时间距离是其经典化过程中的重要因素,“视域融合”则在新的历史处境下产生新的意义,实现文本的历史性与人的历史性统一。诠释活动中理解、解释与应用的三位一体,揭示文本意义的生成路径。当代《史记》诠释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诠释主体视野更为开阔,理论资源也更加丰富,《史记笺证》《史记疏证》以及《史记研究集成》代表了当代《史记》文本阐释的三大范式,雅俗共赏,普及性与学术性兼备。  相似文献   

3.
《艳阳天》《金光大道》的经典化是当代文学体制下,政治权力、作家和文本、传播机制共同运作的结果。在作者、读者、评论互动的文学场域中,讨论了"八个样板戏、一个作家"的"作家"浩然及其代表作是如何一步步成为社会主义无产阶级文学经典,如何体现十七年和文革文学的经典文学运作机制以及浩然小说经典化历程中的独特主体性因素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期待视野和文本的召唤结构出发,以接受美学视角解读《嘉莉妹妹》,对文本中的主要人物做出全新阐释。  相似文献   

5.
江爱莲 《文教资料》2010,(15):17-18
以塞尔的语旨行为学为框架,以《傲慢与偏见》的反讽艺术为蓝本,对其文本及人物对话进行分析,分别从断定式、指令式、承诺式、表达式及宣告式五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从而展现小说中的情节及对话的真实魅力。  相似文献   

6.
朱自清先生作于1927年7月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以下简称《荷》)是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所谓“经典”,除了能经受文学史时间的考验,也在于能为阅读提供多种可能。这一方面有赖于读者不同的阅读经验外、“期待视野”、文学观念以及读解方式,也有赖于文本首先能成为一个“有意味的形式”(克莱夫&;#183;贝尔),一个“召唤结构”(沃尔夫冈&;#183;伊瑟尔),经典对后者要求更高。  相似文献   

7.
《洛丽塔》自出版至今一直受到泾渭分明的评论,有时评论甚至相左;或许正是由于观点相矛盾才使得其倍受瞩目,不断有读者从新的切入点来进行研究。作为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姚斯和伊瑟尔分别提出了期待视域和文本的召唤结构理论,而《洛丽塔》中的期待视域和召唤结构也是不容忽视的,正是它们吸引着读者的阅读进行下去,以求问题得以解决、困惑得以澄清。  相似文献   

8.
《三顾茅庐》是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经典片段,也是一个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教者紧扣教材内容和文本特点,特别关注四年级学生的认知实际,尤其注重课堂对话,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生成精彩,诠释经典。现选取几个教学片段加以赏析。  相似文献   

9.
《孙子兵法》文本具有强烈的召唤性,邀约着众多译者进行多元阐释。《孙子兵法》的召唤结构主要包括语音语调语形层、语义建构层、修辞格层、意象意境层、思想感情层。这五个层次中存在着大量的语义不确定性和空白、空缺与否定性,能够不断地唤起解读者基于既有视域的阅读期待。但唤起是为了打破,以便使解读者获得新的视域,并通过填补空白和空缺来实现文本意义的具体化。  相似文献   

10.
《诗经》中的“国风”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时至今日,我们仿佛还能从中闻到田野的清香,听到春风拂动树叶的声音,看到蓝天绿水间一派悠闲的农作场面。《(诗经)三首》以《氓》《无衣》和《静女》三篇题材各异的作品为例,旨在使学生了解《诗经》的基本面貌和主要艺术特色。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更多关注它们的艺术共性,相对忽视了文本的个性特点,本文仅以其中的两篇为例尝试进行符合文本个性的教学设想,力求从另一个侧面更全面细致地展现《诗经》“国风”的思想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淮南子·道应训》的体例与传统经传体、经解体和经说体皆有不同,可称为喻解体。喻解体在解释内容上以故事为主,以解述为辅,在形式上具有以一事证一言为结构以“故……曰”为结尾的创作特点。喻解体既是对传统解释文体的继承,也是《淮南子》为满足《道应训》创作目的自主选择的结果。喻解体具有使解释文本简约明白、通俗易懂、有说服力等效果,为人们解释经典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评论》和《人间词话》作为王国维学术生涯中的两个经典学术文本却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学术境遇:前者因"以西套中"、牵强附会而遭人诟病,后者因"以中化西"、融通创新而为世人赞赏。这是它们"以西套中"和"以中化西"两种不同的言说方式造成的。以王国维前后期不同哲学思想的形成和架构为切入点方能深入探求上述两种言说方式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这对当今中国学术界特别是当今中国文论的现代性转换亦能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描述和分析了《离骚》在两汉成为经典的过程及原因,并进而指出《离骚》在很长时间里被尊为经典是其内在品质的结果,现在要想真正接近《离骚》或其他经典作品,我们有必要重温它们在古代被解释和评价的经典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
本文包括四个主题:美国过去25年通识教育模式及其演变的主要研究结果;这些变动的原因;九个中亚大学学院在构建核心文本计划方面的合作;什么是核心文本。作者以柏拉图的《斐德罗篇》与孔子的《论语》两门经典的讲授为例,阐明核心文本是一种世界经典或具有重大文化意义的文本。它教导学生处处思考和感受人类关心的那些具有深刻意涵和基础性的事物,跨越众多的学科、文明和时代。其实施的基本环境是教师合作。  相似文献   

15.
《论语》是儒家学说的经典文献,也是自春秋以来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经典典籍,而且它与《诗经》等许多历史经典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论语》作为儒学经典,阐述了孔子的言行和其价值观,其“《诗》学”思想在中国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将《论语》中出现的《诗经》内容,特别是孔子本人对《诗经》内容的阐述评价作为切入点,浅析《论语》“诗学”及其对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两千多年的《诗经》诠释史上,文学的视角从未成为主流,政治教化、道德教化、历史训诫的角度才是主流。郑玄与王肃两位《诗经》诠释大家也以这样的视角诠释《诗经》。王肃自幼习郑学,然成年以后,却越来越觉得郑玄的《诗经》解释在在都有问题,立志重新诠释《诗经》,取代郑玄的权威地位。郑、王均以"述先圣之元意"为职志,但所看到的"先圣之元意"却大不相同,这是经典诠释学中特别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诗经》诠释中的"郑、王之争",是中国经典诠释史上的一个热点问题,清理这一热点问题,梳理历代《诗经》家在这一问题上的取舍,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中国经典诠释学的曲折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等强度梁冲击动应力、动荷系数及固有频率测试”实验的设计方案,井用实验结果对综合应用《理论力学》与《材料力学》建立的动荷系数表达式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8.
《论佛骨表》是唐代大散文家韩愈的杰作。《陈情表》我们在中学教材中已颇为熟悉,也是“以情动人”的名篇。《论佛骨表》与《陈情表》同属于“表”,即奏疏、奏文,是臣民写给皇上的文书,用当今的文体框架来衡量,就是公文文书的“上行文”文本,有其固定的读者对象,那就是皇上。作为奏疏的“表”文体,具有共同的文章结构形式,诸如开篇的“臣……言”,篇中的“伏惟……”,结尾部分的“谨拜(奉)表以闻”。犹如今天公文的基本格式一样,必须严格遵守,不可越雷池一步。也就是说,这两篇文本文体结构完全一样。  相似文献   

19.
《罗密欧与朱丽叶》《西厢记》可说是东西方爱情剧的经典.那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不知道打动了多少人。细读两文,发现它们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了惊人的相似.这难以解释的共性.我们姑且把它说成是“集体无意识”的结果吧。  相似文献   

20.
文学经典是近年来文学批评中讨论较多的一个问题,本文以《白鹿原》的经化历程为对象,认为《白鹿原》经过初期的“文学史经典”、“批评家的经典”“ 行性经典”的三重定位,再到对其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再经过“评奖风波”和“版本之争”,最终确立了它的经典性地位。同时,本文还揭示了存在于当代文学中的经典问题-“是谁维护着何种经典”-的特殊涵义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