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燕 《生活教育》2014,(23):117-118
正"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描写了慈母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制衣服的场景,透过母亲"密密缝"这一动作的细节描写,让人联想到在昏黄的油灯下,白发苍苍的老母亲专注地穿针引线,针脚那么细密、结实,仿佛她把对儿子的担忧、祝福、期盼等等都融入了一针一线中,儿行千里母担忧,一针一线总关情。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笃深的母爱就通过"密密缝"  相似文献   

2.
《爱的盛宴》体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浓浓爱意,这种爱是质朴而真切、博大而深沉的。“一个大四的学生”爱吃妈妈做的饭,妈妈做的饭有“一种特别的滋味”,因为我们“会在寡淡的饭菜中品出一种难得的真味与厚味”,因为它渗透着母亲对儿子的爱。“母亲为儿子包饺子”的细节描写,真实细腻,感人肺腑。小小的“注射器”注入的不是“盐水”,而是母亲注入到儿子心中的”爱的血液”,那平凡的水饺便成了“交织着母爱与智慧”的结晶。这是一种多么博大而无私的母爱呀!这种爱恰如寒夜里的火盆,让人感到无限的温暖和幸福,感到母爱的无私、淳朴、圣洁。本文采…  相似文献   

3.
每个人都有双亲,当提到父爱或母爱之时,你的脑海里是否闪现出一幅动人心弦的画面?是否能描画出来?唐代诗人孟郊在《游子吟》中写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里诗人选取了母亲为儿子一针一线细细密密缝补衣服的镜头,表现母爱的细密绵长、深沉博大。这个镜头是耸立在人们心目中慈母的不朽雕塑。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用饱蘸感情的笔触、质朴的语言,为我们描写了一位在逆境中仍爱心拳拳的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蹒跚而伟岸、笨拙但坚韧的顶天立地的背影,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同学们,面对…  相似文献   

4.
今天,我细细地品读了诗人孟郊所写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一针一线地缝着衣服,她的心里似乎在想:"儿子要出远门了!如果我现在不给儿子多缝点儿密密的衣服。以后谁来照顾、关心他呀!"  相似文献   

5.
说起母爱,大家都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母亲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是神圣而温暖的。罗曼·罗兰说:“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惠特曼说:“全世界的母亲是多么的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  相似文献   

6.
这是个特困家庭。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去世了。娘儿俩相互搀扶着,用一堆黄土送走了父亲。母亲没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儿子。那时村里没通电,儿子每晚在油灯下书声琅琅、写写画画,母亲拿着针线,轻轻、细细地将母爱密密缝进儿子的衣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一张  相似文献   

7.
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一诗,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诗中描绘了慈母为即将远行的爱子缝制衣衫的情景,体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无限关心和体贴。现代常见的各种注释中,都是将“密密缝”解释为“针脚缝得很细密”,意指母亲将对儿子的爱,缝制在一针一线中。但是,笔者却有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是个特困家庭。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去世了。 母亲没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儿子。那时村里没通电,儿子每晚在油灯下书声朗朗、写写画画,母亲拿着针线,轻轻、细细地将母爱密密缝进儿子的衣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一张张奖状覆盖了两面斑驳陆离的土墙时.儿子也像春天的翠竹,噌噌地往上长。望着高出自己半头的儿子...  相似文献   

9.
犀牛鸟话音刚落,鹦鹉腾地飞起来抢先说:当然是细在主题需要,文中根据立意详写的部分,也可以看做是细节描写的部分。当然,确切地说,详写的部分是由一个个细节描写组成的。比如,甄凡写的《妈妈的爱》一文,紧紧围绕立意——‘母爱',详写能反映母爱的部分,这部分内容由孵蛋过程中不同阶段鸡妈妈的动作、神情、心理,以及对应的甄凡对母爱的感受和认识等一个个细节描写组成,凸显了母爱。比如:  相似文献   

10.
《百衲衣》通过叙述小时候穿百衲衣的故事,赞美了浓浓的母爱并呼吁弘扬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浓浓的母爱是本文表现的重点。在表现母爱时,作者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渲染两种方式。母亲是农村妇女,她深信穿百衲衣能让“我”祛病化灾长命百岁,因此,在房屋被火烧的时候,她冲进屋里没有抢粮食、铺盖和闹钟,只抢出了那件百衲衣。在她的心中,百衲衣就是儿子的生命呀!一个“抢”字,浓浓的慈爱便跳出了字里行间。这是正面描写。母亲在“我”13岁后一直珍藏百纳衣和在“我”读大学时将百衲衣放进我的行李箱中并提醒“我”给山里人争气,这里还是正面描…  相似文献   

11.
关羽“读《春秋》”的故事最早来源于历史记载,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得到重塑。明代,关羽“读《春秋》”故事得到广泛关注,如明代的诗歌、《三国志演义》小说插图、读书图和关公科举传说,都有相关的记载和描写。这不仅使得关羽形象更儒雅化,也让“《春秋》大义”成为关羽“忠义”精神的物质载体,进一步推动了关公作为科举信仰神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是一首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诗歌。这首诗描写慈母为游子缝制衣衫,针针线线都织入无限的爱意、细腻深微的关心和体贴。现代常见的各种注解,对于“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句往往解释为母亲疼爱儿子,故“密密缝”。其实这与当时的民俗也有关系。  相似文献   

13.
所谓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断等的具体细腻的描写。细节就是我们很熟悉的语言、动作、表情、外貌、环境、心理的细节;描写是对事物的具体状态作描绘和摹写。细节描写的空间很广,因此它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4.
马路上的爱     
杜迪琪 《辅导员》2015,(5):45-46
辅导点拨:小作者笔下的母爱是那样朴实而真实。从生活的细节入手,抓住常被我们忽视的场景描写妈妈的爱。那紧紧把孩子护在身边的一幕是多么真实而感人,马路上常见的动作——“拉”更是撞击着读者的心灵。“牵紧我的手,我们过马路了。”四岁那年,有一天妈妈带我过马路吃早餐,她对我这样说。  相似文献   

15.
教材分析:
  《剥豆》是人教版第九册中的一篇选学课文。本文短小精悍,平实的言语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文章主要写一个母亲为了让儿子剥豆取得胜利,瞻前顾后矛盾的心理,最终是儿子的行为让母亲恍然大悟:应该让孩子在磨难中学会坚强和勇敢。文章以母亲"我"的心理活动为主线,表达了别样的母爱。学习作者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16.
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或心理等细节作精雕细刻、具体入微的描写。有些细节看来似乎很平常、很简单,但它却能生动地反映人物的思想性格和复杂的心理变化。《吴荪甫的失败》是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的最后一章。课文主要写旧中国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与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在公债交易中的最后一场决战,其中人物的细节描写多姿多彩,具体入微,尤其写吴荪甫的“笑”,令人叫绝。一、三个“狞笑”。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个特困家庭。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便在一个凄风苦雨的夜晚溘然长逝,留下了两间残破不堪的瓦房。娘俩相互搀扶着,用一堆黄土送走了父亲。母亲没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儿子,过着“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的孤寂生活。那时村里没通电,儿子每晚在油灯下书声朗朗、写写画画,母亲拿着针线,轻轻、细细地将母爱密密缝进儿子的衣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一张张奖状覆盖了两面斑驳陆离的土墙时,儿子也像春天的翠竹,噌噌地往上长。望着高出自己半头的儿子,母亲皱着的脸上充满了笑意。当满山的树木在黛绿中泛出秋意时,儿子考上了县重点一…  相似文献   

18.
徐小英 《考试周刊》2014,(18):50-51
针对中学生对人物不会描写的现象,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应要求学生注重细节描写,但对如何进一步用细节描写彰显人物的特征却很少涉及。作者结合《我家的男子汉》的课堂教学实践进行了尝试:具体描绘,让细节生动化;巧用修辞,让细节形象化;恰当表达,让细节深刻化,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朱自清在散文名作《背影》中,全是通过一些生活琐事,特别是借助父亲爬过铁路为儿子买橘子的细节,来传达了那种深沉厚重的父爱。全篇没有一句“父亲多么爱我”这类的标签式的结论。而如今许多的学生在写作中也认识到了细节描写的作用,但在写了不少生动感人的细节之后,随之就习惯性地贴标签。其实,这是大可不必的,因为他们只知道细节描写的作用,却还不了解细节留白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0.
文学作品的语言空白 ,是指在不影响主题明确、形象完整的前提下 ,以模糊、不确定的表达 ,来激发诱导读者的联想和想像 ,让读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对作者提供的形象进行再创造。《三国演义》中关羽温酒斩华雄一段 ,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董卓部将华雄骁勇善战 ,身为小小马刀手的关羽上前请战 ,曹操命人温酒与其饯行。关羽道 :“酒且斟 ,某去便来。”出帐提刀 ,飞身上马。片刻便催马而回 ,将华雄首级掷于地上。此时其酒尚温。在这段描写中 ,作者只字不提关羽是如何轻斩华雄首级的 ,出现语言空白。这种模糊、不确定的表达 ,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