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实用主义哲学都强调行动、实践,都注重功效,都被称为实践哲学。但是,具体分析二者的观点,不难发现它们是两种性质不同的哲学。在本体论上,二者都强调实践对客观世界的作用,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而实用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心主义;在方法论上,二者都强调理论的方法论意义,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矛盾分析方法为核心的唯物辩证法,而实用主义哲学是以调和折衷为特点的主观主义和诡辩的方法:在真理观上,二者都强调真理的实用性,把真理和价值统一起来,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依据真理的客观性承认真理的实用性的,而实用主义哲学脱离了真理的客观性片面夸大了真理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2.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在教学中突出其实践本质,不仅是理论本身的需要,而且也是顺应教育教学改革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性教学模式,对于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实践思维方式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的基本方法,这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方法的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品质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50年来的几点经验教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离不开政治。综观 50年代的头五、六年 ,哲学为政治服务是有积极效应的。 50年代后期 ,这个口号给哲学带来的就是一场灾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哲学向学术回归 ,有了 2 0年来的哲学成果。 80年代以前 ,哲学只强调物质本体论与阶级斗争论。从 80年代开始 ,人们并不否认物质世界和阶级的存在 ,但更强调实践、人和价值。在这 50年中 ,前 3 0年的哲学有一种现象是后 2 0年没有的。这就是群众学哲学。真理标准讨论的一个贡献就是把哲学的终极解释权还给实践。2 1世纪哲学主要应付两种挑战 :一是来自非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是来自科技革命  相似文献   

5.
以实践为基础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与时俱进 ,最重要的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的市场经济实践相结合 ,吸收西方哲学的优秀成果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植根于中国的传统哲学和文化的土壤中 ,继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6.
以实践为基础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与时俱进,最重要的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的市场经济实践相结合,吸收西方哲学的优秀成果,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植根于中国的传统哲学和文化的土壤中,继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7.
文化的哲学研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诸多理论观点具有归实归真的价值。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关于社会发展和人本身发展的关系、关于对社会实践范畴的理解、交往在社会实践中的地位、历史观和价值观的关系、否定性的辩证法等问题的重新研究上。  相似文献   

8.
无论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定义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解释为实践唯物主义,或者是把它看做是超越唯心和唯物的实践哲学,物质范畴都是不可回避的.对物质范畴的规定实际上是以浓缩的形式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因此,只有把实践引入物质观,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创生物质观.  相似文献   

9.
如果我们把哲学的理路划分为理论哲学理路和实践哲学理路,那么,原本的马克思哲学便是一种对于作为理论哲学之最高发展的主体性哲学之超越的现代实践哲学。正是马克思的现代实践哲学奠定了现代西方哲学的生存实践哲学倾向。在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看来,生活认识和理论认识虽然是两种不同的认识,也不能简单地将一方还原或归结为另一方,但它们之间是互为关联的。理论认识归根结底是派生于生活认识,从而依赖于生活认识的,因而,人不可能认识生活之外的东西,即便那些不实在的或根本不可能变为实在的东西,它们也源于生活。生活认识不仅为理论认识提供了基本的经验,而且为理论认识对自身困难的克服提供了一个基础性的参照。理论认识有科学认识和哲学认识之分,科学认识是可以得到普遍证实的客观知识,哲学认识是人们的一种生活范导或终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哲学的本体追问根植于人类思维的至上性和人的形而上学本性,是任何哲学形态都不能回避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合理模式为实践本体论,是本体自身历史演化的结果,是对物质本体论的超越。它是对属人世界进行本体的产物,克服了传统本体论的封闭性和思辨性。它的确立对人类确立安身立命的最高准则,对确保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实践唯物主久的逻辑自治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我国经济建设的指导作用及阐述马克思的人文关怀思想,从而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恩格斯提出的确立信仰的途径即实践的途径、政治的途径、哲学的途径为依据,着重从即哲学实践与信仰、哲学教育与信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信仰确立的启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四个方面论述哲学与信仰确立的关系。指出在价值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我们还是应倡导一种积极的、健康的、高尚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13.
以“物质实践“为核心概念和基本范畴的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存在着巨大的理论缺陷,也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动机、思想倾向和理论旨趣等严重相悖。以审美实践为核心概念和基本范畴的精神哲学,也许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归结。  相似文献   

14.
实践及生存哲学思潮兴起的内在动因和主要特征体现于其时代背景和哲学自身逻辑方面,以此将20世纪80~9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哲学面临着为现代化和市民社会确立理论基础的任务,主要成果是使实践人学上升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第二阶段,哲学开始出现反思市民社会和现代性的个性自觉,旨在丰富和深化实践哲学的生存哲学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5.
部门哲学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综合创新的重要范式之一.部门哲学的兴起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回应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超越传统哲学教科书体系而向生活实践回归的结果;研究对象的领域化与专门化、研究层面的形而上与形而下相统一、研究性质的交叉性与中介性及综合性是部门哲学的基本特征;部门哲学在理论与实践、文本与问题、哲学与具体科学的“视域融合”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部门哲学的主要不足在于难以处理好部门性与整体性、学术性与现实性的关系.在社会问题日益领域化、复杂化的背景下,部门哲学仍将是中国哲学研究的“主流”和“前沿”.  相似文献   

16.
以哲学的方式对待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状况十分令人担忧,除了外部原因,主要在于哲学教育自身。文章认为。应当借助哲学的力量,通过哲学教学改革,重新树立哲学的威望。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就是要回归哲学,以哲学的方式进行哲学教学。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和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发挥其应有的育人功能.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哲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责任。文章提出了重构哲学的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相长的改革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哲学的主题从整个世界转向人类世界,从宇宙本体转向人的生存状态,并确认实践是人本身感性存在的基础,也是人生活于其中的感性世界存在的深刻基础,确认实践是人的本体活动或活动本身,人通过实践创造了人的存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地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以表明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这种唯物主义把主体即人的能动性提到首要地位,并从主客体相互作用中来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他们明确地宣称他们的新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并且这一哲学的任务是“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马克思确立了生产劳动的实践观,确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的本体论,从而实现了对以往传统本体观的根本变革。马克思通过他的实践本体论揭示了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物质生产活动的本质及其在历史和认识活动过程中的地位和意义,找到了实体世界和理念世界;物质本体和思想本体的现实基础和中介,真正突破和变革了传统哲学本体论中的二元本体观念,把传统哲学的二元本体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9.
于晓凤 《教学与研究》2004,12(12):76-80
人的自由问题是中外历代思想家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对人的自由含义的不同理解,是导致对自由问题产生种种歧义的一个主要原因。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观点出发,抓住了自由的主体和实践这两个界定自由含义的主要方面,真正对人的自由含义给予了客观科学的说明,阐明了自由是社会的人在实践基础上达到的主客体的不断统一。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马克思本人哲学思想为基础,又超越了马克思个人的哲学成果。包含了前驱优秀的哲学遗产和后继的哲学贡献。它们的综合荟萃才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并以教材的形式进入大学课堂,成为大学生提高理论水平和哲学思维的有力武器。然而其弊端也随着社会转型有所暴露,即人学精神的失落。所以我们这些社会转型有所暴露,即人学精神的失落。所以我们这些哲学教育工作必须重读马克思主义原,重视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从马克思哲学的库中挖掘其丰富的人学思想,恢复其人学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