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华古诗文不仅蕴涵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理性美,更沉积着一个民族不灭的精魂。语文课程标准把诵读中华古诗文经典提到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高度。诵读古典诗文,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审美情趣、实施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健康发展等,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校自2003年9月起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此项活动在注重科学教育的同时,倡导文化育人,创建“书香”校园,融中华经典古诗文所蕴涵的具有东方特色的人文精神于德育中。通过营造诵读氛围、培养…  相似文献   

2.
诵读是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想象景物、体会情感、领悟意境的重要途径。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诵读中走进诗中之景,体会真情实感,领悟深远意境,实现“景·情·境”的关联融通,让学生在诵读中逐步进阶,培养文化自信,感受古典诗词之美。  相似文献   

3.
王国强 《陕西教育》2008,(11):41-41
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下面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赵苗苗 《英语教师》2022,(7):181-183+187
阐述诵读意识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重要性。结合实例,从句子诵读、段落诵读、语段诵读和经典诵读四个方面就如何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诵读意识进行探究。认为诵读在读与写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减缓了写作的“坡度”。教师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诵读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其从品读中感悟文章,逐步内化成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5.
洪静 《教师》2010,(28):87-88
诵读是一门用声音进行再创造的艺术,它融人了诵读者的思想、情感和想象。加强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和理解力。新课标指出:诗歌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可以说,诵读在诗歌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贯穿诗歌教学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6.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切实可行的方法,是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的有效途径.介绍了既有益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又有益于培养学生道德、审美情操的“六步诵读法”.  相似文献   

7.
诵读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方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  相似文献   

8.
诵读是一种自古就有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宋代的朱熹认为“诵读”为“真道学第一义”。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朱自清先生也曾指出:“诵读是一种教学过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了解和写作的能力,教学的时候先由教师范读,后由学生跟着读,再由学生练着读,有时还得背诵,除背诵以外都可以看着书。”由此可见,诵读法是学习文言文的经过实践检验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培养学生的诵读热情,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诵读目的。这些选在教材之中的文言文,可以说是我国千百年来文化沉淀中的精髓。学生要体味几百年乃至几千年以前人的情感,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诵读是…  相似文献   

9.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发展的方法有很多,如写作、讨论、朗诵等等。但我以为最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发展,且简单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当首推“诵读”。为什么“诵读”最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发展?“诵读”与学习的个体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而古诗文的传统教法往往是教师字字解释,句句翻译,结果是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被动,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这样的教学,既不能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又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和鉴赏水平。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以读为本,反复朗读,当堂背熟,培养语感”的诵读教法能够更有效地改变古文教学的被动局面,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诵读法的优点是:通过诵读有利于理解、吸收和熟悉课文内容,有利于体会文章感情和培养学生的语感。一、诵读法之“诵”、“读”训释“诵”和“读”,从词源上…  相似文献   

11.
分析中职文言文的具体教学要求,旗帜鲜明地提出“诵读”是中职文言文教学的最主要的教学手段, “诵读”是教师必须熟练掌握的知识和工具, “诵读”教学应该贯穿于文言文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在体验“诵读”兴趣的过程中完成课文讲解、字词讲解及课文背诵,使学生在完成课堂教学后还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培养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兴趣.  相似文献   

12.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以之。”习惯是一种惯量,也是一种能量的储蓄。诵读经典能传承人类的经典文化,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教师应努力创设诵读经典的氛围,促使学生养成自主诵读经典的习惯。  相似文献   

13.
诵读是学生丰富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通过诵读,让学生准确、生动地传达出文章作者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达到言有尽而意无尽,获得美感体验。  相似文献   

14.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科书(以下简称“苏教版语文教科书”)所设的“诵读欣赏”一栏,这是本书的一大特色,是其它版本所没有的。“诵读欣赏”包括“诵读”、“欣赏”两个阶段,意在诵读中欣赏,在欣赏中诵读,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达到积累、体验、培养语感的目的。《语文课程课标》要求学生在“诵读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要求学生在“诵读古代诗词”时,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有些诗文应要求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相似文献   

15.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那么,每节课如何体现和落实教学大纲的精神呢?我认为:应当充分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指导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执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时我根据大纲要求和教材特点确立了这篇文言文的训练重点:疏通文意、列出提纲、熟读成诵。朗读贯穿课堂始终。1.指导诵读方法,突出三个层次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在课堂上我不仅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而且注重教给学生诵读的方法,指导学生按三个层次由易到难诵读课文,力求达到诵读的三种境界。一是读得准确。达到这个朗读最基础…  相似文献   

16.
论语文诵读教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诵读教学是一种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它的特点是让学生反复吟诵以理解课文,不强调诵读前对课文的分析理解,有其历史局限性。而当代语文教学则重在对课文的分析,轻视诵读,也欠全面。执教者应引导学生在分析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表情达意的诵读,从而凭借语感进入到“口诵心惟”“品味”的理想境界。还应注意培养学生诵读课文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  相似文献   

17.
张蕾 《成才之路》2011,(8):32-32
朗读是人们学习语言、驾驭语言、运用语言的重要方法。是书面语言向口头语言的复原。《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  相似文献   

18.
诵读在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诵读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从节奏、音韵等方面给学生以有效的指导。诵读的过程,就是从“最粗处”入手,通过对“稍粗处”的品味,进而把握“最精处”的过程。把握“最精处”,是诵读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其切入点在“最粗处”.联系二者之间的桥梁,就是诵读。这种做法可以让学生得到一把打开古典诗歌之门的钥匙,真正培养学生阅读古典诗歌的能力,使他们终身受益。  相似文献   

19.
经典诗文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所具有的文学价值以及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更是毋庸置疑的。诵读它,可以修养身心,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诵读它,可以让人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开展经典诵读.有利于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20.
诵读可以帮助理解文章内容、启迪思维、开发想象力,诵读有助于培养语感增加积累,还有助于增强说话能力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所以诵读法作为读书之法运用于文言文阅读教学应该是大家一致认同的做法。尤其是最近几年,语文界对文言文诵读教学的呼声逐渐高涨起来,普遍认为学生文言文水平的提高不在于语文教师的“讲”,而在于学生的“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