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湘夫人》描写的是湘君和湘夫人的爱情故事。由于舜与娥皇、女英故事的附丽,这段故事所具有的情感因素更加美丽动人。诗以湘君思念湘夫人而湘夫人不至为线索,在彷徨惆怅中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坚贞不渝。"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被称为"千古言秋之祖"。这一千古名句到底"动人"在何处?从意象上看,诗人点出了"秋风""秋波""木叶"三个典型意象。"秋风"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一般带有萧瑟、凄  相似文献   

2.
<正>深秋时节,百花凋零。大自然里惟有菊花在傲霜独放,迎着这飒飒的秋风起舞,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菊花一直被看作是凌霜怒放、冷傲高洁的象征。《山海经》载:"女人之山(在河南宜阳),其草多菊。"《礼记·月令》也说:"秋冬之月,菊有黄花。"屈原在遭谗被逐后,写《离骚》以寄志:"朝饮木兰以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菊  相似文献   

3.
秋风、流水、离人论“情语”与“景语”者很喜欢引用《九歌·湘夫人》的开头: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情中有景,景中有人。满纸的风波,满眼的落叶,满怀的秋思,满天的离愁。从  相似文献   

4.
<正>《湘夫人》中的意象很丰富,对后世的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对以香草美人借喻理想追求的创造性运用和以"秋风""木叶"渲染气氛和心境的巧妙性构思,成为后世诗人竞相摹仿的范本。对意象的理解,直接影响对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湘夫人》中的"麋鹿""蛟龙""九嶷"三个意象不太常见,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它们该作何解呢?这三个意象分别出自"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这两个句  相似文献   

5.
佳句储备库     
描写秋风的古诗词: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魏·曹丕《燕歌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相似文献   

6.
一个“秋”字,几乎贯穿整部中国文学史。笔者展读当代散文家李华章的《秋风亭记》,正是“秋风起兮”之时,于是《秋风亭记》的“秋意”又多了一层氤氲。《秋风亭记》浓郁的“秋意”,大致可概述为以下几个层面:首先是“秋风亭”这个历史古迹称谓中  相似文献   

7.
乌江魂     
踱步乌江之滨,肃杀的秋风摧枯拉朽。回溯时光之痕,历史的天空风起云涌。乘木兰之船,棹桂木之桨,渔樵于江渚之上。看空明之流光,叹江水之无穷。耳边萦绕回响:"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相似文献   

8.
《楚辞·九歌》是一组优美的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的神际恋歌。其中二《湘》是关于湘水之神的恋歌 ,但是在具体的释义之中仍存有不少歧义。从东汉王逸开始至今日楚辞学界对二《湘》的解读注释中 ,发现歧义最多者 ,不过《湘君》中“捐余 兮江中 ,遗余佩兮醴浦”和《湘夫人》中“捐余袂兮江中 ,遗余兮醴浦”数句。将各家所说进行一番梳理后 ,发现大致有“赠送”、“弃绝”、“祭山川”、“永不相忘”四种说法。以“永不相忘”说最为确切。  相似文献   

9.
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为我们揭示了一个秘密:“袅袅兮秋风,洞庭湖兮木叶下。’自从屈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  相似文献   

10.
《语言文字报》2020年10月14日刊发路来森老师的文章《清秋佳日好读书》,其中有云:“读着读着,一阵秋风悄然而至,书页哗哗作响,秋叶纷纷而落,萧瑟又悲情,一种诗意的情感扑面而来,脑海中浮现出曹操那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也就读出了郁郁的古典意蕴。”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