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材料一:下图为郑和下西洋路线示意图材料二: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大会于今年7月11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出席并讲话。他高度评价了郑和下西洋的光辉业绩和重大  相似文献   

2.
国务院2005年5月批准:自2005年起每年7月11日为中国的航海日。2005年7月11日是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纪念日。航海日是由中国政府主导,全民参加的法定纪念日活动。中国设立此纪念日的初衷在于:纪念郑和下西洋;宣传、发扬海事工作:加快中国海洋事业发展。下图为郑和航海路线图。  相似文献   

3.
娄丽芝 《湘南学院学报》2005,26(4):13-17,34
15世纪全球有过三次大的航海活动,即中国的郑和下西洋和西方哥伦布、达·伽马的航海,比较而言,郑和航海较后者时间早、规模大、给世界人民带来的是友谊和进步,而哥伦布、达·伽马的航海则是进行殖民掠夺,给亚非拉人民带来的是深重的灾难。同时,由于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的不同原因,中西航海活动的目的、性质及后果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4.
郑和七次下西洋,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壮举。通过这一壮举所反映出来的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在民族心理和对外政策上的结合,即外向型民族心理与对外开放的结合。而这一壮举的产生与完成则是二者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背景郑和是十五世纪初叶著名的航海家,出身贵族,笃信伊斯兰教,幼年被明军虏获而入宫成为太监。自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二十八年间,郑和奉诏率众七次远航,前后共经过、到达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开创了地理大发现时代,同时使得中华帝国的海权、海上贸易、航海技术、舰队规模和实力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其中郑和舰队的实力  相似文献   

6.
【背景材料】材料一2005年是郑和下西洋启航600周年,为纪念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国家安排了一系列重大活动:2005年在北京举办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大会,2005年在北京举办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展览,中央电视台拍摄了郑和下西洋电视专题片,2005年在上海举办郑和航海暨国际海洋博览会。材料二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郑和与福建———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邮册》2004年年底在福建正式发行。邮册中精选了近50张精美邮品,围绕郑和当年庞大船队七下西洋这一宏伟历史事件,反映了郑和和他的船队成员们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的伟大精神。…  相似文献   

7.
从<明实录>中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前夕有关造海船的记载、历史上福船在远洋航行和海战威力方面所居优势地位以及明初福建海防和造船业格局等诸方面分析,福船应是第一次下西洋的主要船型.而与郑和同时为中官、且在洪熙、宣德中曾四次奉敕出使琉球的柴山亦称自己所乘福船型册封舟为"宝船".由此可以认为,同为福船的宝船与册封舟只是一物二名而已.因此,我们将较可信的静海寺残碑和<前闻记>下西洋题本摘要中有关郑和船只的记载,与明朝后期册封琉球使臣们所撰<使琉球录>中关于册封舟形制的详细描述相结合并加以研究,相信有助于人们对郑和宝船获得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新闻背景:600年前的7月11日,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正式受命出使西洋。在随后的28年里,郑和率领由208艘船舶和2.78万人组成的船队,不畏艰险,完成了七下西洋的伟大创举,足迹遍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和平之旅是世界古代航海史上时间最早、规模宏大、技术先进、活动范围  相似文献   

9.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与海洋战略密切相关。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壮举及其强烈的海洋意识,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财富,今天的中国可以从中吸取宝贵的营养。今天的中国是海洋大国,但同时也是海洋弱国,要改变中国海洋弱国的局面,首先得在广大民众中强化海洋意识,大兴海洋文化。只有当浩瀚的南海、东海、黄海和渤海,成为与黄河、长江、长城一样神圣的民族图腾的时候,中国才可能真正成为太平洋上的巨龙。  相似文献   

10.
距今600年前,当整个欧洲还沉睡于中世纪的氤氲之际,在遥远的东方,中国明王朝的鼎盛时期,从永乐三年至宣德六年(1405-1433)的28年间,有一支庞大的远洋船队,以无所匹敌的阵容,浩浩荡荡,先后七次,航行于从中国海至印度洋,并数次远达东非海岸浩瀚无垠的辽阔海域,问鼎蔚蓝而沉静的海洋。这就是郑和将军和他率领的中国明朝皇家远征军船队。它在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和世界航海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可是从此以后,中国人的远洋航海事业就不可思议地戛然而止,中国社会日渐封闭保守,中华民族丧失了与世界文化相互激荡和融入世界发展大潮的第一次历史机遇,在西方列强的迅速崛起和强烈冲击下,走入无可奈何花落去的风雨飘摇之秋。在郑和下西洋600年之际,我们回首遥看这一段历史,感觉它像一颗闪耀着灿烂光芒的流星,划过中国封建社会的漫漫长夜。  相似文献   

11.
三宝垄市是印度尼西亚中爪哇省的首府,为印度尼西亚第四大城市,是一个工商业发达的通商口岸和闻名于世的港口城市。马来西亚有座三宝山,山下有口三宝并,井旁有座三宝亭。这些地理事物的名称都与三宝有关,而这个三宝便是我国历史上七下西洋的“三宝(保)太监”郑和。  相似文献   

12.
对郑和、马可.波罗、哥伦布这三位伟大的旅行家、航海家、政治家的事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所做出的贡献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对比分析,着重从哥伦布的“地理大发现”和郑和下西洋入手,分析他们之间航海的动因、目的和历史背景的差异,从而指出了他们对后世及各自不同的影响及其历史地位的悬殊,并论证了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同时结合民族精神教育活动,上海市格致初级中学船模兴趣小组的师生们按照历史资料还原一支模型船队,并在一张巨幅地图上“远航”。闻知十来名初中生将在老师指导下,沿着郑和当年的路线“驾船出海”,记者昨天与校长曹跟林约定后来到该校课外活动课堂上一探究竟。前人尝试——不多教学楼7楼的活动室里,几名男生正专心致志地打磨着手中的木片、木条,锉刀、胶水等各种材料堆满了桌子,已有几艘船模样初显。“郑和下西洋体现了我国历史悠久的船文化精髓,所以孩子们做起来特别自豪!”指导老师张育心介绍,由于学术界对郑和…  相似文献   

14.
明成祖永乐三年(1405年)七月十一日。苏州刘家港(今江苏太仓浏河)宽阔的江面上,旗旗蔽日,(?)橹连云,一派庄严、肃穆的气氛。三十开外的出使西洋正使郑和,手执佩剑,身着内宫监服,正伫立在宝船的船舷上,凝神注视着远方水天交接处。副使王景弘,随从海扎尔以及几名贴身侍卫,紧紧跟着郑和。他们很明白正使此时此刻的心情,他肩负重任,将要带领他们去开创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船队航路。隆重的仪式以后,随着郑和的一声号令,蜿蜒数里的庞大船队,一字排开扬帆启航,徐徐驶向长江口。震惊世界的“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壮举,就从这里揭开了序幕。  相似文献   

15.
由中国南京郑和研究会和中国郑和航海研究基金会联合主办的郑和下西洋首航59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5年9月中旬在江苏省南京市隆重举行。来自国内外及台、港、澳地区的百余名专家、学家参加了大会,就郑和下西洋及其有关问题展开了广泛而热烈的研讨。  相似文献   

16.
一、教学目的前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郑和下西洋的经过和意义.了解郑和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航海家,他七次率船队下西洋,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与经济文化交流,是世界航海臾上的壮举.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相似文献   

17.
小学《历史》《郑和下西洋》一课,我体会郑和下西洋的经过和历史意义应是本课的重点,像电影的技巧一样要用"特写镜头"使重点突出.郑和下西洋发生在什么朝代,下西洋的目的,在当时具备哪些下西洋的条件是"远镜头"的内容,当然也需要脉络清楚.这些不是重点,在课堂上不能占用过多的时间,但这几方面的内容是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的.  相似文献   

18.
15世纪初,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曾率领一支强大的船队,先后七次远航亚、非两大洲沿海各地,不仅加强了这些地区与我国的联系,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由于这一航行,远在西方航海家哥伦市与达·伽马之前近一个世纪,并且后者的航行无论从出航的规模,还是从舰船的先进性,都是无法与前者比拟的。因而由世界航海史的角度去考察,实为亘古未有之壮举。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交流的又一伟大贡献,也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三保太监下西洋”,自明清以来,就为妇孺皆知,但是多年来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具体时间,却众  相似文献   

19.
1998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出了一千年来世界上最富影响的三十几位航海家,而亚洲仅有一位,就是郑和;2000年,美国《生活周刊》评选出了千年全球百位名人,入选的6位中国人中,郑和居首位。  相似文献   

20.
郑和(1371—1434),原姓马,回族人,祖籍云南,排行第三,乳名三保,他十一岁上朱元璋统一云南时,被掳去带往南京。后朱元璋将其赐给燕王朱棣为侍童。郑和为人聪慧,颇受朱棣宠爱。在“靖难之役”中,立战功,朱棣为了嘉奖,封他为内官监太监,赐姓郑,改名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