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卢秋萍 《出版广角》2015,(10):80-81
在新媒体时代下,人们对传统纸质图书的质量要求反而越来越高,出版社要想打造一本畅销书,难度已经远远超过以往.如何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畅销书的营销组合优化呢?笔者通过分析畅销书的卖点,探讨了新媒体时代下畅销书的营销模式以及畅销书在未来应选择的营销路径.  相似文献   

2.
21世纪的出版业将迎来一个营销时代,图书的品牌将越来越受重视,图书市场的竞争也将空前激烈。在图书越来越强调市场与读者观念的时候,我国的一些出版社开始探索自己富有特色的“畅销书营销机制”,2000年全国书市上40多位名人、多达120余场的签名售书和讲座活动,反映出版社越来越重视图书的营销运作,特别是畅销书的营销。 国外畅销书动辄几百万销量让国内出版同行望“洋”兴叹,而2000年全国书市狂热签名售书场面说明中国缺的不是读者而是畅销书,或是先进的畅销书营销运作。面对越发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国外出版业挑战,提高我国畅销书营销运作水平应摆上日程。  相似文献   

3.
图书出版运营的基本模式有三种:品种模式、畅销书模式和品牌模式.所谓的品种模式就是出版社采取全面出击的办法,把某一方面图书的品种出全,以品种多而全求胜;畅销书模式是出版者选择特定的选题和运用多种营销手段,设法使某本图书成为畅销书以获取巨额利润;品牌模式则是出版社根据自身拥有的优势资源和市场需求确定系列选题,出版质量上乘、契合读者需求的书籍,以期在读者心目中树立出版社的形象,创建产品的品牌乃至出版社的品牌.  相似文献   

4.
在媒体多元化格局下,世界许多国家的图书出版业呈现结构性萧条之势.在美国,图书出版业依托电子书稳步扩大年轻的购书群体,倾力打造畅销书;大型传媒集团依靠极高的市场集中度占领广大图书市场,坚持从小众市场中获利的市场策略让小型个体出版社在图书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市场竞争机制下的自由定价模式有力地激活了图书市场,完备而严格的版权保护措施营造图书创作与出版的良好环境.美国图书出版业正在成为一种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  相似文献   

5.
畅销书营销的十八般武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书市场的大盘走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畅销书促成的.有关调查表明,中国的图书业已经和正在进入畅销书时代,畅销书好比是出版产业的领跑者和加速器,促进了出版产业的优化升级,推动、拉动着出版及相关产业的发展.畅销书是市场的产物,畅销书在直面市场中,通过差异化等策略寻求产业"突围",加快了出版竞争的市场化、产业化进程,丰富了市场博弈的内涵,促进了出版社营销策划水平的"版本升级",提升了出版营销品质,提高了出版产业的成熟度和集中度,加快了出版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相似文献   

6.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营销革命开始进入3.0时代.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是一个关注人文精神的时代.为了顺应营销3.0时代的要求,出版业与时俱进,一些出版社不断创新图书营销方法,图书社群营销应运而生.本文对目前出版社尝试的图书社群营销进行讨论,分析出版社进行图书社群营销常用的三种模式,对图书社群营销的精准营销策略、体验营销策略、品牌营销策略和整合营销策略进行初步探讨,希望能为出版社未来图书营销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新兴技术带给出版业的不只是数字化的革新,更是产业链的重构和发展模式的变革.作为大众消费品的畅销书,其出版模式也随之发生改变,呈现新时代特有的新业态.出版新业态相对传统业态而言,是一次全面的转型升级和系统模式创新.文章选择畅销书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大量畅销书案例,梳理了畅销书基于精细化出版模式的新业态,期望为畅销书的发展乃至出版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8.
近年,出版社开始采用网络直播进行图书营销,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应.然而,出版业的网络直播尚处起步阶段,如何充分利用网络直播推动出版业发展是值得探讨的课题.文章通过分析出版业网络直播案例,总结出版业网络直播的类型及兴起的根源,并基于布迪厄的“场域”理论,进一步解析出版业网络直播营销的“场域”作用,最后构建出出版业网络直播的“场域”营销模式.  相似文献   

9.
2016年被称为“中国网络直播元年”,“直播+电商”的营销方式悄然走红出版业,并获得众多出版社的追捧.文章以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网络直播营销为例,从三个方面分析其营销模式,以期为出版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品三国》、《于丹〈论语〉心得》等畅销书在图书市场上风风火火,销量是节节攀升,让出版同行在惊叹的同时艳羡不已.畅销书的出现,不仅在短时间内能让出版社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而且使出版社的知名度大大提高.仔细分析便可发现,几乎每本畅销书的出现,无一不与营销有关.在此,笔者从以下六个方面对畅销书的营销特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畅销书的新媒体营销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沛 《出版广角》2018,(2):21-23
出版社借力新媒体开展图书营销,可以运用其交互性与及时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的特征,通过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等不同的平台,发挥互联网巨大的优势,覆盖更多的潜在用户群体.在未来的畅销书营销中,新媒体将扮演重要角色.文章根据新媒体营销发展中不同阶段畅销书的营销模式,探索其新媒体营销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2.
当前正是出版社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出版社如何从规模效益型转向质量效益型是目前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以及新媒体平台的不断更迭,出版业的营销策略也发生了变化,如何利用新媒体手段重塑出版营销新生态,是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文章对新媒体营销背景下出版业的营销现状进行分析,对出版社的营销体系建设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3.
出版社深化发行改革是大势所趋,而发行改革的核心,离不了构建学习型组织,打造强势营销团队。一、发行部门为什么要构建学习型组织?1.出版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要求发行部门构建学习型组织来应对。当前,新闻出版业的改革与发展势头很猛,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已经牢固地确立起来  相似文献   

14.
周百义 《中国编辑》2005,(6):26-28,31
畅销书在中国大陆图书市场的现状 中国出版业畅销书的出现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这时,中国出版业已经从10年前简单的增加图书品种、市场扩容发展到全面的市场竞争。竞争的结果是,单本图书销量锐减,库存增加,但与之相对应的是图书市场的相对饱和、读者阅读倾向个性化的趋势。于是.面对现实,出版社由过去的重编辑向重发行过渡,市场营销开始进入中国的出版业。随着目标市场的不断细分,出版社有目的地、深度开发适合一定读者群的畅销书就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5.
在新的出版形势及国际格局下,作为我国对外宣传重要途径的外宣图书的品牌经营,已经成为众多出版社公认的打造精品外宣图书的基本要素。如何打造外宣畅销书,使之成为一些出版社的荣誉出品,甚至能够超越出版社的其他门类图书呢?本文以国内具有丰富外宣出版经验的几家出版社的产品策划、营销推广的过程为例证,详尽说明外宣图书从项目的规划、形成,到品牌的营销、推广,是如何"大火熬出好滋味",成就畅销外宣图书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书业已经进入畅销书时代,畅销书销量一般在10万册以上,有的甚至上百万.目前,整个书业对畅销书青睐有加,各出版社千方百计打造畅销书,经销商,书店抢先定购畅销书,读者追捧畅销书.  相似文献   

17.
浅谈畅销书的策划模式与宣传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畅销书之于出版社 ,好比战斗号角之于交战的军队 ,成功打造畅销书往往能够带领整个出版社在竞争激烈的图书市场上攻城掠地 ,抢占制高点。《时间简史》的营销成功确定了湖南科技出版社在科普领域的出版地位 ,《谁动了我的奶酪》则让中信出版社一鸣惊人 ,带动了该社如《杰克·韦尔奇自传》等一大批引进版图书的畅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经营畅销书是一个出版社增强品牌影响力、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畅销书从选题策划、图书制作到市场运作需要多方面的知识 ,因而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这项系统工程中 ,选题策划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决定该书能…  相似文献   

18.
受制于出版社的体制,传统出版业的营销宣传一直很"单纯",在与其他各行各业高水平的运营相比,绝对是倒数第一.与此同时,出版社还未完全从改制中返过神来,就已遭遇残酷的数字化竞争.此时出版业的营销宣传,已经不仅仅是脱胎换骨那么简单了.  相似文献   

19.
每个出版社都要不断优化营销机制,促进图书销售,使拥有的图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以实现最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拟从营销机制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一些初步探讨。一、畅销书制大凡一个出版社,必定有一些畅销书,这不是出版社自封的,而是读者和市场的认同。从纯经营角度来看,努力发掘、培育畅销书,确保畅销书更畅销,应该成为出版社发行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据销售排行榜,取前几名确定为畅销书,从营销策划、宣传、推销、发运等各个环节给予优先安排和重点保证,强化畅销书的销售,最大限度地延长畅销书的寿命和扩大畅销书的范围…  相似文献   

20.
如今,社群营销已成为出版企业必不可少的图书产品营销手段,经实践检验后较为有效、规范的社群营销模式雏形也渐渐浮出水面.结合出版社群发展现状,对当前出版业社群营销模式进行合理界定与研究,利于出版企业融入移动社群浪潮,厘清、调整、选择适合自身的未来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