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论期刊工作的马太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太效应意指成功导致成功,形成累积优势,是社会上一种不可避免而又利弊俱现的偏态心理反应。期刊工作作为一项社会活动,受到马太效应的支配和控制,主要表现为:(1)高产作者群的出现──论文集中趋势;(2)核心刊物的形成──文献集中趋势;(3)作者分布不均衡──作者集中趋势;(4)论文老化加快──时间集中趋势。由于马太效应在期刊中产生的集中趋势,使信息集中,重点突出,信息资源浪费减少,形成刊物间的竞争机制,有利于读者及早准确获得所需信息。但要抑制不需要或过度的优势积累,给予年轻科研工作者有创新观点或与传统观点相左的论文以足够重视,克服名人效应的消极影响,同时应注意作者分布不均衡造成的优秀论文外流及对国内科研工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学术不端现象日益突出,学术造假行为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期刊加强了对学术不端论文的处理力度,及时撤销,以降低其影响力。该文依据现有定量研究成果,同时借鉴期刊影响因子的思想,构建了期刊撤销影响因子(Retracted Impact Factor,简称RIF),以此来评判期刊的负影响指数。通过统计2011年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的撤销论文数据,分别计算了2011年18种期刊的撤销影响因子。最后,对期刊撤销影响因子与期刊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探析,寻找出二者间存在的定量关系,以期提高学术界和公众对撤销论文这一现象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论期刊工作的马太效应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马太效应意指成功导致成功,形成累积优势,是社会上一种不可避免而又利弊俱现的偏态心理反应。期刊工作作为一项社会活动,受到马太效应的支配和控制,主要表现为:(1)高产作者群的出现——论文集中趋势;(2)核心刊物的形成——文献集中趋势;(3)作者分布不均衡——作者集中趋势;(4)论文老化加快——时间集中趋势。由于马太效应在期刊中产生的集中趋势,使信息集中,重点突出,信息资源浪费减少,形成刊物间的竞争机制,有利于读者及早准确获得所需信息。但要抑制不需要或过度的优势积累,给予年轻科研工作者有创新观点或与传统观点相左的论文以足够重视,克服名人效应的消极影响,同时应注意作者分布不均衡造成的优秀论文外流及对国内科研工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期刊影响因子的偏差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黄劲松 《编辑学报》2004,16(1):77-78
从影响因子的定义出发,对各种能对影响因子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引证行为的不确定性、学科、源期刊库等的差异都给影响因子带来较大的偏差.在充分肯定影响因子的积极作用的前提下,也不容忽视其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5.
合理利用影响因子指导外文期刊订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影响因子在外文期刊订购中具有独特的参考作用,本文分析了影响因子在外文期刊采购中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合理利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复合影响因子与期刊影响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伍军红 《编辑学报》2011,23(6):552-554
介绍期刊复合影响因子的定义,并从期刊的影响范围、学位论文质量和被引频次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将学位论文引入期刊影响因子的统计源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复合影响因子可改变低估我国科技期刊的影响力水平的现象,是值得推广的评价期刊近期办刊质量的定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7.
中文期刊影响因子与网络影响因子和外部链接数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7,自引:2,他引:47  
邱均平  安璐 《情报学报》2003,22(4):398-402
学术期刊是科学信息的重要载体,而Internet是方便信息交流的新兴场所.因此,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术期刊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于是期刊网站的评价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以部分工程类中文期刊为例,利用AllTheWeb搜索它们网站的外部链接数,并计算其网络影响因子,然后将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ISTIC)2001年底公布的2000年期刊影响因子与它们一一对应比较,发现期刊的影响因子与期刊网站的网络影响因子和外部链接数之间均存在着有意义的相关关系,因此,网站的外部链接数和网络影响因子均可作为网站评价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文献计量学中期刊影响因子的概念可以推广,并对推广后的几种类型影响因子作了阐述,指出了这些影响因子在实践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期刊影响因子的偏差分析与修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伟 《图书馆》2007,(5):57-58,65
本文通过对期刊影响因子产生偏差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修正偏差的看法。以便影响因子更公正有效的对论文和科研绩效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0.
楼亚儿 《编辑学报》2006,18(5):382-383
分析并阐述《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地学类期刊的影响因子总体明显较高的主要原因.认为它与地学学科的总体研究水平高和诸如青藏高原等世界热点研究的地质现象在我国的存在、地学期刊的篇均参考文献多、地学期刊的出版周期变短,以及地学类期刊之间的"协同效应"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王珏  方卿 《出版科学》2011,(6):70-74
依据影响因子这一评价期刊学术质量的最重要指标,从时间、学科和地域三个维度对2006—2010年收录的DOAJ期刊进行系统分析,旨在从影响因子视角考察开放存取期刊的学术质量状况。  相似文献   

12.
许韦韦 《报刊之友》2012,(11):110-111
编辑工作指编辑在选稿、编辑、审稿等过程中投入的劳动量,对期刊学术质量有重要影响。拟从期刊受众关注期刊的口碑和影响因子两方面,探讨在科技期刊编辑日常工作中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期刊口碑和影响因子,从而提高期刊学术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统计了SCI收录的16种眼科类高影响因子期刊2007—2011年影响因子的变化,通过分析16种眼科期刊2005—2010年办刊策略的变化,从办刊策略层面寻找影响期刊影响因子的相关因素。研究发现,期刊影响力、栏目设置、期刊载文量、网站建设和出版周期等是影响期刊影响因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基于引用期刊质量的影响因子修正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学术期刊影响因子的计算仅仅统计被引用文章的篇数而没有考虑引用期刊的学术质量,这种计算方法有不尽合理之处.认为在计算影响因子时应充分考虑引用期刊的质量,建议以引用文献的期刊质量为权重对原影响因子公式进行修正.经统计学模拟计算表明,修正后的公式能更客观地对期刊进行评价,这将有利于建立起更公正、合理的期刊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5.
相对影响因子在期刊评价和科研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中国有色金属学报<金属学报<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会刊2004-2006年影响因子和相对影响因子数据的分析,说明相对影响因子可以应用在期刊的动态评价中,并以中南大学地质、冶金和临床医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条件为例,说明相对影响因子在科研评价中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期刊工作的信息服务是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学生、教师、专家等高校信息用户的信息需求特点分析和期刊个性化影响因子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个性化服务的保障和策略。  相似文献   

17.
BioMed Central(BMC)出版的期刊已经获得了ISI的影响因子,可以与同类的订购型期刊作以比较。有五种BMC的期刊在其所属学科中影响因子位居前五,而又有五种BMC出版的期刊今年首次得到了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8.
自然科学期刊自引对影响因子的"调控"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李运景  侯汉清 《情报学报》2006,25(2):172-178
本文利用《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重新计算了其中几个学科的一些期刊除去自引后的影响因子,并对去除前和去除后的影响因子与期刊排名进行了对比,以考察期刊自引对影响因子和期刊排名的影响。调查发现目前个别期刊过度自引已经使期刊排名发生了失真。最后对如何遏制这种现象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期刊影响因子操纵行为及抑制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凌峰  叶涯剑 《编辑学报》2012,24(6):567-570
国内外一些学术期刊利用期刊影响因子定义与计算方法存在的漏洞,采取多种操纵行为拉高影响因子。由于期刊影响因子被广泛应用于学术评价与科研管理,不客观期刊影响因子对学术评价与科研管理造成不能忽略的较大负面影响。本文总结了过度自引、同盟引用、引用奖金等代表性期刊影响因子操纵行为,并提出抑制策略。  相似文献   

20.
利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对中国3个药学相关学科发文量居前10位的SCI期刊进行研究,对我国与其他10个国家的发文期刊进行横向比较,同时纵向比较我国2011年和2006年发文期刊影响因子的差别.结果显示,2011年和2006年相比,中国药理学/药学和分析化学两个学科发文期刊的校正影响因子分别有19%和18%的涨幅,中国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学科发文期刊的影响因子有12%的降幅;和其他10个国家相比,2011年中国3个学科的排名均优于2006年;我国分析化学学科发文期刊的校正影响因子值和欧美国家差距较小,药理学/药学学科其次,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学科的差距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