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基于对民间文学艺术进行人为介入保护的理念,从档案的角度研究如何对民间文学艺术进行保护的一些设想及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2.
3.
4.
胡光 《编辑学刊》2016,(2):107-112
我国是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但在立法保护方面却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实践证明,通过确立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可版权性作品特征,根据民间艺术作品的特征分类明确其主体范畴和权利内容,构建相对应的法律救济制度,可以在版权法意义上实现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5.
改编权保护范围的不确定性使作品改编的合法性边界难以判定。受改编权控制的改编行为应与借鉴、复制、修改行为相区分。一方面,改编作品建立于原作之上,与原作之间的"实质性相似"能将改编与独立创作的"借鉴"区别开来;另一方面,改编作品对原作的"独创性"改变,使其超越了"复制"的范畴。出于对表达自由的尊重,改编权的范围受合理使用制度的限制。合法的改编应获得原作著作权人的同意,且在对原作内容进行改动时不得损害原作作者的声誉。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经济建设过程中开发传统民间文学档案所具有的经济价值的角度,分析了如何加强传统民间文学档案的搜集与整理工作。  相似文献   

7.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版权归属认定问题,在理论界与实务界均存在较大争议,这从现有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版权归属理论多而繁杂的现状也可见一斑.目前,学术界针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版权归属理论主要有“个体论”“集体论”“个体与集体二元共生论”“个体、集体与国家三元论”,不同的理论均有其各自优势,但也存在明显的理论缺陷.理论迷雾不能阻却我们前行的步伐,因此我们在检视现有理论缺陷的同时,应当探寻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版权归属的最佳理论路径选择,即构建“三元序位与共同共有论”.在现有“个体、集体与国家三元论”作者观的基础上,主张特殊区域内传统习惯法优先,若不存在传统习惯法再依照“个人主体”到“来源群体主体”再到“国家兜底主体”的两阶段理论顺次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版权主体予以确定.同时,也需要借助“共同共有”理论对“国家”主体进行必要限制,缩小其作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兜底主体的适用范围,并助力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保护.  相似文献   

8.
李清霞 《新闻爱好者》2011,(22):146-147
长篇小说《白鹿原》的影视改编历时17年,芦苇改编的电影剧本七易其稿才通过审查论证。政治标准是影视改编的重要原则,但改编不能被政治概念拖着走。改编是创造性的劳动,既要忠于原著精神,又要有改编者的艺术创造,还要尊重电影艺术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李清霞 《新闻爱好者》2011,(11):146-147
长篇小说《白鹿原》的影视改编历时17年,芦苇改编的电影剧本七易其稿才通过审查论证。政治标准是影视改编的重要原则,但改编不能被政治概念拖着走。改编是创造性的劳动,既要忠于原著精神,又要有改编者的艺术创造.还要尊重电影艺术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经济建设过程中开发传统民间文学档案所具有的经济价值的角度,分析了如何加强传统民间文学档案的搜集与整理工作.  相似文献   

11.
从文字到影像——谈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界定风格每一回制片给我一本小说,看完之后,我第一个反应就是:这本小说是什么风格?然后第二个问题就是:制片方想在我的剧本中看到的是什么风格?风格,是一部影视作品特定的表达方式。它与素材的内容无关。风格尽管与题材有关,却并不由题材决定。故事情节,主题和剧中人物也不能左右。亚里士多德在两千年前就说过:“知道说什么是不够的,必须先知道怎么说。”换成今天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讲述什么并不重要,怎么讲述才重要。风格是一种基本笔法。它是一种总体感受,是我们对即将改编的作品的定位。一旦决定,素材的改变、增删,人物的增加,故事情…  相似文献   

12.
吕静 《新闻爱好者》2011,(16):128-129
通过张爱玲原著与改编作品的比较,对小说与影视作品在艺术形象塑造、情节设置、氛围营造、冲突设计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进行客观的分析,对因不同媒体而产生的传播效果及影响力的差异进行科学的解释,通过张爱玲的个案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找到影视剧改编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要求,同时,令更多的文学名著与电视作品更好地结缘。  相似文献   

13.
通过张爱玲原著与改编作品的比较,对小说与影视作品在艺术形象塑造、情节设置、氛围营造、冲突设计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进行客观的分析,对因不同媒体而产生的传播效果及影响力的差异进行科学的解释,通过张爱玲的个案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找到影视剧改编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要求,同时,令更多的文学名著与电视作品更好地结缘。  相似文献   

14.
赵丽敏 《新闻界》2013,(11):41-42
富含丰富文化底蕴的民间文学中的人物形象是动漫人物原型的重要来源。本文从人物性格和人物类型两个方面探讨民间文学中的人物角色对动漫角色塑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的小说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地位显著,“混沌美”是其小说最鲜明的美学特征。改编自其小说的电影有三部。在这些电影改编中,导演们在原作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双重召唤下,构建了一个混沌与秩序交织的湘西世界。一方面在人物塑造以及意境营造上承继原小说中的混沌原色,另一方面通过重置人物角色、细化情节设置以及视听语言的综合运用呈现出一个混沌与秩序并存的状态,展现了湘西世界的原始乡民其原始性受到秩序挑战终而又复归于混沌的动态过程,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性的变迁。  相似文献   

16.
出版改编作品涉法问题初探——相关诉讼案例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娟 《编辑之友》2015,(11):81-84
获奖小说被改编为电视剧本,随后付诸出版,牵扯到小说原创、剧本改编、影视制作、出版营销四大方面.本文结合相关诉讼案例和出版实务,对出版改编作品所涉及的版权问题和其他涉法问题进行了初步探析.本文认为,在出版改编作品的过程中,改编者及其出版者需要注意和防范的问题包括:一是改编者应从原始作者手中直接获得改编其作品的授权和许可.二是后出版社应获得原始作者和改编作者的双重许可,缺一不可.三是后出版社应注意避免使用与前出版社已有知名产品相同或类似的商品名称、包装,甚或前出版社的商业标识和专有注册商标.四是后出版社还应注意和防范在其他方面是否侵入了前出版社的专有出版权的范围.  相似文献   

17.
人工智能在事实上参与人类在文学、艺术以及科学等诸多领域的作品“创作”,打破了“作品”只能由人独创的历史。以ChatGPT为代表的AI创作物带来人类的焦虑与争论:AI在某些方面远远超越人的智力能力,如果AI创作物成为著作权保护的客体,采取同样的衡量标准和法律保护,对人类创造性和创造能力会“显失公平”,人类创造性和创造能力面临技术本身带来的全面反噬和入侵,它将危及人类创造力和著作权体系;而且人们更担心技术突破身体的边界,机器从人机同构中独立出来,自主性地成为人类的“他”,颠覆人类中心主义关于主体与客体的基础。这场著作权之争,更像一场人类主体性的保卫战。只有坚守人类价值和人的主体性,不把AI创作物纳入著作权保护,才能对人类智力成果,对人类创造力和创造性进行最好的保护。  相似文献   

18.
19.
《新闻界》2015,(12):62-68
文学改编不仅是艺术创作,在文化工业体系中,它还是文化商品的一种生产方式。在新媒体时代,文学改编通过多种媒介类型传递内容,并使文学价值增殖。本文通过分析新媒体时代文学改编的生产过程、产品及受众特征,揭示文学改编的工业化生产属性;本文还将文学改编置于文化产业语境中,分析改编产业中文学内容的媒介循环模式和文学经济的延伸与增殖。  相似文献   

20.
改编是一种再创作,影视剧对名著的改编是对名著解读的一条途径,而名著改编失败的原因需要科学地予以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