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晓云忆外祖父 2002年,孙晓云写过一篇文章,回忆自己的学书心路,其中这样讲道: 对书法的那种热爱,似乎就长在我的身上.这可能主要得益于家庭的熏染,还有严格的书法训练.小时候,我母亲从来不问我的功课,每天却要检查我的毛笔字.我看过她20岁时写在稿纸上的钢笔字,真是好. 我外公是古文字学家、金石书画家朱复戡,是浙江鄞县...  相似文献   

2.
新华社的一位老记者谈到她的写作经验时说:“广博的知识,这就是我的财富。”据她讲,她的房子里放着她三十几年来手记笔录的四十多箱资料,她把这一切看作是引以为自豪的财富。这种认识是大有见地的。邓拓同志曾讲过,记者要乐于当杂家。而要成为杂家,就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知识。邓拓本人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他不仅才思敏捷,写得一手好文章,而且工于诗词,通晓金石,擅长书法。  相似文献   

3.
武中奇     
《档案与建设》2008,(6):30-31
书法家武中奇,1907年生于山东省长清县。幼年即酷爱书,因家境清贫,以青麻作笔、清水代墨、方砖当纸,坚持自学,勤奋临摹《九成宫醴泉铭》、《郑文公碑》及《泰山经石峪》等法拓本,并兼攻金石。30年代初,他的书法、篆刻艺术已日趋成熟,经人举荐,受冯玉祥将军之聘,担任山东武训中学书法金石教员。  相似文献   

4.
古往今来,但凡有些成就的书法家往往都是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的文人和学者,吕玉中就是这样一位书法家。他的书法成就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他深厚的文学底蕴和执著追求的浪漫情怀。长期以来,他将多方面的知识和自身艺术修养渗透到书法创作中,从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书法艺术。同时,他将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对生活的热爱都融入到书法创作之中,追求和创造作品的意境美,使之与书体形式相统一,从而使书法更具文化内涵,且具时代气息。吕玉中1957年生于河南省罗山县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幼年时深受其二位堂叔吕金国、吕金石的书学之影响,在牛背、沙滩上用木棍…  相似文献   

5.
张海先生是艺术中人。张海热爱书法,全身心投入书法艺术之中,为书法他付出常人难以付出的辛苦,在书法中他也得到了常人所得不到的欢乐。从青年一直到花发,弹指一挥间就是三十多年的岁月,如今他不但是中原书法墨海弄潮的主帅,而且成为全国书法界重要的领导者和当代全国最具影响的书法家之一。说起来,张海与书法是有缘分的。他在上小学的时候,一次因标语写得好,得到了老师和邻里父老的赞赏,满街花花绿绿的标语,就是这位未来书法家的首次个人书展,从此他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早在1969年,他就成为一名专业书法组织工作者。1981年,他参加“晋、…  相似文献   

6.
前年夏天,我对新闻写作还是门外汉,文章写了一篇又一篇都始终拿不出手。有一天,我鼓足勇气,掂上自己得意的力作敲开了宣传科的大门。宣传干事宰先珍同志正皱着眉头写文章,他仔细地看完我的文章,笑嘻嘻地举起大拇指:“好,写得好,以后多写吧!”我心里暗想自己也许真有两把刷子。谁知等见到《河南石油报》登出后,我怎么也认不出那是自己写的文章,百把字短文,只有两句似曾相识。好坏也算是自己写的文章见报了,经同事鼓励心里热呼呼的着实感激老师宰先珍.从此劲头十足,三天两头找老师请教。时间一长,我深深感到老师的严励和认真.记得前年在朋友家闲谈,听说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九十年代一次书法展览会上,我第一次看到刘明先生的作品。一件行书横披,王之焕《登鹤雀楼》诗,寥寥20字,写得奔放自如,全无一点迂拘之气。2001年,我接替市书协主席,想请他做顾问,  相似文献   

8.
金石拓片是一种独特的文献形式,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文物价值和书法价值。文章揭示了浙江地区金石拓片的区域性、历史真实性和多样性三个方面的特点,提出了文献拓片编目和数字化建设的要求,并从科学文化研究和文化建设方面指出应对金石拓片加以开发和利用,以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月圆月缺     
我的朋友张飙先生,从<科技日报>总编辑的岗位上退下来后,到中国书法家协会任党组书记.一次活动中,他送给每人一个他的书法作品的小折贴.书法我不懂,但他折贴中的一些思想却引起了我的共鸣.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近代画坛上,吴昌硕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他是清末海派绘画的代表人物之一,在篆刻、绘画以及书法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吴昌硕的作品常融诗、书、画、印于一体,他的书法以石鼓文为特色,而篆刻则自成风格。虽然吴昌硕在四十岁左右才开始拜名师学画,然而由于其深厚的书法、篆刻功底,再加上对前人绘画的深刻理解,吴昌硕将金石入画,摸索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成为一代绘画大师。近代齐白石、潘天寿等人的绘画创作都受到了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少吃"长寿     
我的朋友张飚,是国内小有名气的书法家.有一次,我向他求字,他问我写什么,我说就写"少吃长寿"吧.几天以后,他把字送来了,果然写得好,挥洒自如,苍劲有力,呼之欲出.不过,他好像没有完全理解我的意思,他把"寿"写得特别大,"少吃长"3个字写得特别小,像是给我祝寿的条幅.其实我的意思主要是强调"少吃","长寿"是"少吃"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说起学书法的具体时间,大约是在我上小学的20世纪60年代初,记得有一天教写字课的一位汪姓老师,手拿着一本《柳体玄秘塔标准习字帖》,在黑板上方端正地挂着他临写的柳体范字,顿时我感到眼前一亮,心里惊叹汪老师临写的字真像,这么好看哪!有一天我要是能写出这样美的字多好哇!不知  相似文献   

13.
写杂文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怎样才能写好杂文? 夏衍同志给《杂文报》写了一篇小文章《杂文三忌》(《人民日报》也转载了),他认为写杂文忌三点:一忌教条八股,二忌“怕”字,三忌冗长。他从“忌”的角度讲了杂文写作应该注意的问题。我今天从“贵”的角度讲。杂文“贵”在哪里? 我先念唐弢同志的一封信。二十年前,我在中央高级党校理论班学习,当时唐弢同志也住在中央党校编教材。我就把自己写的几十篇杂文剪报交给他,请他看看,提提意见。唐弢同志挺认真,看后写了封信给我。那时我三十出头,勉强可以算个青年。唐弢同志是老前辈了,他专门写了这封信,体现了他对青年作者的关怀和帮助。这封信中这样写道: ……今晚灯下,把全部剪报读了一过,其中有好些篇,报上发表时我就读过的,而且至今还留有  相似文献   

14.
2012年5月,滑稽大师杨华生走了. 听到这个消息,我愣了半天,心中的懊悔像潮水一样涌上来.那年,我本来有机会为他写一本传的,《滑稽大师杨华生评传》,某出版社请的我.我也跟杨老聊过几次,彼此甚是投缘.可是因为出版社的缘故,写书的事最终搁浅.我记得那天把杨老的一包资料还给他时,他眼中的失望.他说你不写了吗?我说不是我不写,是出版社没落实.我说这句话的时候理直气壮,我故意强调了那是出版社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毛锡雄先生既擅于书法,又长于丹青,还精于篆刻,并且还是一把写文章的好手。所以著名老书法家魏宇平先生专门为他撰写了一首五言诗相赠:"少时擅书名,中年湛金石/霜毫铁笔间,人品见真直/如此忘年交,每憾不多识/相期摄众长,独立树标帜。"  相似文献   

16.
通讯员园地     
向青年通讯员进一言上蔡县东洪乡王立业有些青年通讯员写稿热情很高,但采写作风不扎实,或凭道听途说,或略问几句就动笔成文,面不够水来凑,有些情节是想着写出来的.稿成后也不核实就匆匆寄出,结果漏洞百出,影响很坏.《新闻爱好者》第4期登的《王立业助人为乐》一文,作者并没见我的面,把我这位还工作着的教师写成离休教师.他如能找到我本人问一下,也就不会出这个纰漏。有位青年写我们这里有一位个体户文明经商的事,把那人的年龄写的还没他儿子大,广播电台播出时,人们一听就说作者是瞎胡写。劝大家要认真  相似文献   

17.
齐白石先生是享誉中外的国画大师,他在山水、花鸟、人物、金石篆刻、诗文、书法诸多领域都有独到的建树,被誉为“百年难现”的全能艺术家。他同时是一个非常幽默风趣的人,其逸闻趣事广为流传,成为他杰出人生的另一道奇异风景。  相似文献   

18.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一家门面简陋的书画店里,看到了林散之先生的一幅草书,“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林先生的字,又一次让我心醉神迷,呆看着,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十几年前,第一次看到林先生的书法,是他为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写的一首诗。不懂书法的我却一眼就喜欢上了他的字,而今那种感觉又在心中苏醒,仿佛30岁仍孓然一身的人在茫茫的人海中邂逅他18岁时的初恋。林散之的字如林散之其人,潇洒儒雅,而又傲骨铮铮,气势逼人。他晚年的行草,已到了物我两忘,出神入化的境界了,让人叹服,也让人惭…  相似文献   

19.
跟赵承楷老师学字已经整整30年了。记得那还是1982年底,我有幸拜在刘永德先生门下学习书法,同时还帮着整理一个太原市的书法展览资料。那时候,先生就经常提及赵承楷老师。因为我喜欢魏碑,而且特别迷恋魏碑中的《郑文公碑》。先生告诉我,清代的李瑞清,清末民初的赵铁山,当今的赵承楷,都是写郑文公碑的高手。先生还专门写了一封信,推荐我到赵承楷老师在南宫办的郑文公碑书法班里学习。  相似文献   

20.
《书旅寻梦录》是欧阳广先生以回忆录文体,记述他从事新闻出版事业的人生之旅。书刚出版,他立即寄送我一本,并希望能提些意见。尽管当初尚不知道要开该书的研讨会,我还是认真地读了一遍,并有感而发写了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