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论沈从文的"作家论"文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家论”文体盛行于二十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沈从文在这一潮流的影响下也写了一系列的“作家论”文章。其“作家论”在写作上的特色主要包括三方面:作家整体风格捕捉;作家问的对照;文体富于变化。沈从文这种自由的论文创作态度,在当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对我们今天的论文写作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体是作家个性的外化,是作家的文体意识在创作中的一种表现。徐訏小说打破了各种文体之间的壁垒,扩大文体的张力,真正实现了不同文体之间互渗、互融、互利、互惠,为文学创作的多样性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3.
文体折射着作家独特的精神结构、体验方式、思维方式和其他社会历史、文化精神因素。创作主体的气质对其作品的文体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作家反映生活,实际上是表达对人生的看法,而作家笔下的文体也总是其人生观的一种折射;创作主体的审美体验、审美趣味、审美理想与文体也总是发生着密切的联系。文体是由主体主观的独特的思想个性造成的,有什么样的精神世界,通常就会表现出什么样的文体特征。因而,从根本上说,文体不单是语言技巧的运用问题和表达方式的特色问题,而是主体思想、性格、气质、心理、精神个性等因素的显现或标志。  相似文献   

4.
铁凝长篇小说<大浴女>反思主题的揭示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复调性对话体的成功运用.这一文体在小说中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人物自身内心的对话,人物之间的对话,人物自语式的长篇对话.对话体不仅是作品思想得以传达的有效方式,更有作家的自审意识为依托.文体、作家意识、作品思想三者实现完美契合,使对话体不再仅仅是一个艺术形式,而成为一个文化事件.这也是铁凝在文体文化上对中国新时期小说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诗歌是一种最具语言变异性的文体。文体这一概念除了包含以语言学为核心的文本样式,还包含着通过文体体现出来的作家的体验方式、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并且这一概念还与作家所处的时代社会历史文化语境相联系。通过对诗歌语言,艺术个性,创作背景的文本解读,可以很好地把握艾青的创作心理、价值取向及其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70后”是讲述年轻一代的成长经验的一个创作群体,他们相对集中地对成长主题进行了书写与延伸,在叙事与文体上尽管对前辈作家有所继承,但更多的是自己的发挥与创造。  相似文献   

7.
目前,在语文教学和考试中,有一种"淡化文体"的倾向,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那么,语文教学应该如何看待文体问题?能否简单地说"淡化文体"?如果不是,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又应该怎样体现文体意识?下面这一组文章在不同层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阐释,希望对老师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8.
印度移民作家奈保尔的生存境遇和文化归属的两重性背景,决定了他在表现殖民地人的边缘生活状态、表达自己作为移民独特的心灵感受的同时,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文学体裁形式的革新与实践,最终形成了他独特的文体风格"四不象"文体.他的作品大部分都兼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体,经常混杂着小说、纪实文学、传记、游记、散文、随笔、历史记录、杂论、政论等文体因素,很难说清楚哪种文体因素占主导,奈保尔自己有时也难以对自己的创作体裁详细区分,而把它们划分为小说与非小说两类.  相似文献   

9.
杂文是怎样一种文体?是否属于文学的范畴?对于这些问题的争论已经涉及到对现代文体的认识与理解。杂文首先是一种借助报刊的知识分子写作,现代作家选择杂文作为。说自己想说的话”的艺术方式,既是对现代报刊文体的深刻理解,也是对知识分子话语方式的准确把握。杂文的言说方式是一种隐喻修辞,与符号世界相关,理趣、对话性以及多重反讽构成为现代杂文的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10.
无论"以文为诗"还是"以诗为词"实际上指的都是"诗"和"词"两种文体体现在代表性文人身上的某种特征。两种文体之所以产生此特征,有其文体发展的原因,也有作家自身的原因。本论旨在分析两种文体特征形成的原因,以及两种文体在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延安文艺界所开创的文艺创作方向作为建国后的文艺主潮一直延续到“文革”时期。在这一长达近40年的文艺实践过程中,左翼文艺界为了在文学艺术中创造一个“绝对无我”之境,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文化战略目标,追求一种“绝对的纯粹”。从40年代的歌剧《白毛女》到60年代的舞剧《白毛女》,就很好地反映了革命激进文学派别的这种乌托邦冲动,即以“净化”的方式修改一些“具有一定思想基础”,但又有可能模糊政治伦理观念的“复杂性”作品,展开对自我、阶级本质等的想象,以建立一个全新的文艺形态。  相似文献   

12.
“革命文学”运动充斥着宗派主义的不良习气。太阳社、后期创造社等革命作家,对“五四”文学与作家进行了重新评价,批判一切的决绝冲动显示出他们对待文学遗产的虚妄态度;作家战线的营垒划分又表现出“唯我独革”的“霸权”姿态。这些宗派主义作风与苏联、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消极影响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3.
在后现代文化背景下,文艺批评的模式不再是确立标准的问题,更是为了折射出特定的文学观念.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现的美学标准包含: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融合.这是文艺创作的最高原则."活着"的从容与生命的顽强合乎逻辑地在福贵身上演绎,体现了理想创作的有效范例.  相似文献   

14.
文学接受活动从文艺社会学意义上看是一种社会接受行为的具体化。“文革”时期是一个“狂乱的文学年代”,其时的文学是“失态的文学”,或者说是“单向度的文学”,当然还有“地下”(或“潜在”)文学的潮流涌动。“阅读生活的荒凉”是这一时段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面对公开和地下两类文本,受众对“文革文学”的接受因为战时文化心理和缺乏性动机,对当时的文学创作甚至“后文革”时代的文学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可以说,文革文学史的形成过程,更多的是读者的极力推涌。换言之,是他们完成了对文革文学史的撰写。研究“文革文学”需要一种胆略:既要避免政治化的文学解构,也须在社会因素的干预和干扰中持续前行;既要有一般文学理论的架构,还得寻求与研究对象相契合的视野、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文学的有效性,其实就是文学“个人”对世界的进入方式。小说、诗歌在“个人化”表达上自然有它自己独到的地方,但因文体的局限毕竟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尴尬。正因散文能“直抒胸臆”,它的“自由”更能使作家的“思想”痛快淋漓。按照时间顺序,“身体”在文学中的起起伏伏无疑是1990年代以来最重要的文学事件之一,余秋雨、刘亮程、南帆的散文在主题的意义上可看作是“身体”处境具有代表性的发展过程,同时文学介入现实的有效性也得以不断地深入。这应该是散文最具现实感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不好和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等同划一;中国现代文学是“现代”的,又是民族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五四”开始的中国现代文学在文学观念、价值取向、创作原则、艺术形式和语言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的“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韩湘子”故事与其他民间传说一样,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在流变过程中分布渐广,出现了故事版本多出、涉及文体庞杂等现象,这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和研究。本文主要梳理了学界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与“韩湘子”故事有关的研究方向与研究内容,特别论述了“韩湘子”故事在不同文体、不同社会历史环境中的发展与影响,以及学者在研究过程中不断产生的关联性研究。  相似文献   

18.
对《文心雕龙》中“物”字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关系到对刘勰的文论观点的价值的认识和评价问题。仔细辨析有关篇章中“物”的术语,它们或指客观存在的事物,或指作家构思想象中的物象,或指作品中描绘的形象。三者之间,联系紧密,但有着存在与反映、自然形态与观念形态的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民族主义”文艺和“战国策派”文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是相提并论的,被斥之为具有“法西斯主义”倾向的流派。研究证明,它们是两个性质迥异的流派。通过对其成员组成、文艺观、时代观以及理论渊源几个方面的辨析表明,“民族主义”文艺派是为国民党政治统制“代言”;“战国策派”文艺则为中国民族文学在世界文学殿堂中赢得一席之地而“立言”,同时还是实现该派“战时文化反思和重建”主旨的一支重要力量,自觉承担着五四以来改造国民性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神话般的人物。她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传奇般的故事,而且是离奇故事背后对人生对命运的思考。张爱玲的小说除了苍凉,更多的是缺憾,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找不到完美。文章试从三个方面论述张爱玲小说中的“残缺性”:家庭的残缺、爱情的残缺和人性的残缺,并指出了残缺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