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篆书,相较之隶、草、真、行无疑是最早出现并且具有独立意义地位的一种书体,历经千年的沉寂,清朝成为继秦后又一个篆书兴盛时期。吴让之(1799-1870)作为清中叶继邓石如(1743-1805)之后的又一位篆书大家,地位举足轻重。通过对吴让之成熟期的篆书笔法和字法进行细致分析,以更深入地欣赏他的作品。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钱上的文字,篆、隶、真、草、行五体俱备,各臻其妙,俨然书法艺术之博览会。文章以货币史为纲,把货币文字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以每阶段有代表性的货币文字为目,结合书法三要素,对其书法艺术进行探讨;纲举目张,为人们指出了一每学习古代书法艺术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正元代以前,精擅小篆者屈指可数,秦代的李斯及盛唐的李阳冰可谓其中之佼佼者,其原因与文字的变迁是息息相关的。自秦代以后,随着隶、楷、行、草诸体的相继衍生,小篆逐渐退出了实用领域。至唐代,则多在碑额或墓志盖上出现,以示庄严古意。这样一来,关注并研习篆书的书家骤然减少,即便偶然为之,其艺术水准也难令人称道,无非是依篆形而写,或称"画篆"更为恰当。因此,在整个篆书史上,由于多数人对篆书的冷漠,李阳冰登  相似文献   

4.
古代碑刻既是保存历史资料的重要文物,也是传承书法艺术的重要载体。陕西关中历代名家名碑,从《石台孝经》到《孔子庙堂碑》,从欧阳询《黄甫诞碑》到高僧怀仁集王羲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从篆书《美原神泉诗序》到行书《慧坚禅师碑》等,不仅完整再现了中国古代文字篆、隶、楷、行、草的发展轨迹,记录了中国汉字的书写史和风格演变史,对于研究中国古代书法艺术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正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四字,写得妙趣横生,韵味无穷。这是他将真、草、隶、篆书融为一体而独创的一种奇特手法,有"乱石铺街、杂乱有章"之誉。据说,"难得糊涂"四个字的来历,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相传,有一年郑板桥到山东莱州云峰山观看郑公碑,晚间借宿于山下一老者家。老者自称是荒村野叟糊涂之人,郑板桥觉得其言谈举止高雅不凡,与他交谈得十分投契。老人家中有一块特大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美。郑  相似文献   

6.
赵之谦书法初宗二王,后取法颜真卿,得其坚实严谨与浑穆从容。他师从邓石如,博采秦汉瓦当、铜币、权量、魏晋六朝碑铭,融合真、行、草、隶、篆之笔法,创造出一种浑厚朴茂的手札行书艺术风格,并留下了丰硕的艺术成果。赵之谦在书法艺术上成功地开创了清末以后碑学书法的先河,这也为当前书法家在碑帖融合创新中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篆书     
正文字的发展往往与中国书法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其中起源最早、联系最紧密的应当属篆书。篆书是篆、隶、草、行、楷五体书之首,因此篆书在书法上的独有特征和美的表现使其成为研究古文明书法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对于大篆、小篆的具体区分历来都是模棱两可,众说纷纭。通常,我们把秦代以前的文字称为大篆,包括有甲骨文、金文、六国古文等;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巩固其统治地  相似文献   

8.
书法艺术发展的原动力就是变形与夸张.隶书上承篆书遗脉,下开楷书之源,更能体现中国书法的变形与夸张.它使中国的象形文字彻底从象形化走向抽象化、符号化.文章分别从古隶和汉隶的用笔、结体、章法等方面阐述隶书的变形与夸张.  相似文献   

9.
汉字分篆、隶、楷、行、草,让书法成为独具一格的艺术,书法家人数之众多,书法工具之精益求精,书法艺术之令人惊艳……举世无双!汉字是全世界最美丽的文字。  相似文献   

10.
一书法的特殊性质及其对书法教学的主要影响任何民族文字的书写都会在使用中提出美化的要求,从而逐渐形成本民族的书法艺术。但是绝大部分民族的书法艺术都属于装饰艺术的范围。只有中国以及受汉民族文化影响较深的一些民族,才使书法超越了装饰阶段,成为一种富有抒情色彩的独立艺术,并且在本民族文化中取得重要地位。中国书法是用毛笔书写汉字,并使其保持丰富表现力的艺术。数千年的历史,使这门艺术积累了大量杰作,在驾驭线及其结构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技巧。汉字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篆、隶、楷、草、行等字体。早期的篆书有一些具有象形意味,但随着字体的演变,象形意味越来越微弱,以至无复追寻。  相似文献   

11.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汉字的表意性及其独特的结构,为书法艺术提供了前提条件。有些人误以为书法字体的发展以篆、隶、楷、行、草为顺序,其实不然。  相似文献   

12.
篆书演变为隶书简称隶变,隶书的出现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隶书在用笔上打破了篆书全封闭的用笔体势,附着在线条边缘的大量装饰性成分的运用极大地拓展了隶书造型的表现能力,在构成形式上的扁方、厚重、端庄,为楷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隶书的形成与两汉时期修辞学的大发展、审美观念的变革、竖碑风气的盛行等密切相关。从隶书开始,点、线之间出现了较为直接的笔势交接关系,极大地增强了汉字书写的抒情写意能力和空间造型能力。  相似文献   

13.
行书有法     
正我们学行书,首先要知道行书是中国书法史上一种重要的书体,不是可有可无的。打个比方,比如小篆,它是秦代的统一文字,并用作官体文字,随着时代的变化,篆书在常用字当中消失了,那后世的书法家是不是一定要会写篆书呢?不一定。反过来讲,行书是任何一位后世书法家都要写的,写篆书的、写隶书的,画画的,都不能绕开。古人讲楷如立、行如走、草如跑,好像就是说把楷书写快就是行书了。鲁迅先生教人写作  相似文献   

14.
山西新绛县老年大学有位学员名叫张延寿,今年87岁的他,也算是学校里的高龄学员,可是却被大伙戏称为"小学生"。说起这雅号,还真有段来历呢。张延寿自幼酷爱书法,真、草、隶、篆无所不能,对甲  相似文献   

15.
<正> 隶书是我国书法艺术中四大书体(真、草、隶、篆)之一。它的发展和成熟,主要在汉代。特别是东汉桓帝、灵帝之际,已经发展到风格多样,流派纷呈,完美精丽的鼎盛时期。东汉以后,各朝各代都有工隶专家和作品问世,但都跳不出汉隶的范畴。其影响也无法与汉隶相比。因此,对隶书的继承,应该以汉隶为主。汉代留给我们优秀的隶书遗产很多,计有金属铭刻、印玺、简牍、缣帛、瓦当及碑刻。特别是碑刻文字,多为汉代名家和书坛高手书丹,精工刻制的,因而,它是汉隶的主流和正宗。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字的书写本身是表达和交流思想的一种手段,但由于汉字字形所具有的造型美,使其在运用过程中不断趋向成熟而演化成一门艺术,这便是书法艺术。艺术源于生活,书法艺术的产生也不例外。现有的定型字体(篆、隶、草、行、楷)都是人们在长期的书写实践中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的。  相似文献   

17.
<正> 阜阳地区毫县《曹操宗族墓字砖》的出土,它标志着我国书法艺术正、草、隶、篆四大体制的完成年代,基本上已定型于东汉后期。这与我国部分论断以为真、(即正书)行,今草要到南北朝才能全面完成之说,提前了四百年。汉末黄巾大起义不但对旧的经济基础、社会制度、予以根本性的破坏,而且推动了意识形态上急遽转变的契机;从而勃兴了魏晋门阀地主庄园制,才正式产生了中国  相似文献   

18.
牌记在古籍版本鉴定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牌记是古籍中用以记录版本情况的一种专门标志。其形式多样,字体常用真、草、隶、篆四种,位置灵活,不拘一格。其作用主要是给版本鉴定者确定版刻时间、地点、编辑者等提供直接可靠的证据。后人利用牌记,一要注意借鉴,二要注意例外,三要综合考察。  相似文献   

19.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书法艺术就是这文化艺术宝库里的一件珍品,一朵奇葩。 书法是我国汉文字独特的优秀传统艺术,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迄今至少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这书法艺术的历史长河中,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需要、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出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五种书体,出现过许许多多书法艺术造诣很高的书法家和极珍贵的书法作品,堪称历代名家辈出,各种书法流派林立,书法珍品难以数计,令人触目动心,人皆爱之。 优秀的书法作品,称之为“法书”,是书法家劳动、智慧的结晶。不论它是篆、是隶、是草、是行、是楷;属古人所书,还是今人所写,都如夏夜群星争辉,把祖国的书法艺术殿堂装点得十分灿烂辉煌。畅游其间,正是“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仰慕赞叹之情,爱我中华的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 我国的书法艺术,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在日本奉为崇高圣洁之“道”,称为“书道”。可是,由于原因种种,书法这门高尚的艺术,内容丰富、含蕴深邃的学问,曾经较长时期没有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以至否定其作用,放弃对青少年的书法教育。结果造成了青少年中的大多数不但字写得不甚美观,而且叫人十分难得辨认,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文字体系,是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汉字体系,历经数千年的演变而承续至今。仰韶文化的陶文符号是汉字书法的萌芽,殷商的甲骨文,是目前见到最早的成熟书法。秦始皇统一文字为小篆。隶书的出现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大发展。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重要历史阶段,是篆、隶、草、真、行诸体兼备,俱臻完善的一代。中国汉字及其书法艺术渊远流长,是中国文化史的缩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