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普希金是俄罗斯文学获取独立地位的奠基人,他认为文学是一个独立的“工业部门”,有特殊的功用性,应避开权贵的庇护、不受金钱的束缚,也不应为讨好女人去写作,这种文学独立性意识,是其贵族叛逆的血统、法国文学的启蒙、民族意识的觉醒和自由意识的萌动、民间文学的熏陶浸染以及特立独行的人格等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王茜 《现代语文》2008,(4):78-79
路也诗歌的情感模式可以用反复出现的高频意象归纳为: "城堡"--"等待"--"漂泊"--"江心洲".这个模式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有其必然性,那就是对于"归属感"的文学敏感.  相似文献   

3.
歌德第一个明确提出“世界文学”和“民族文学”的概念。马克思恩格斯将这一概念引入他们的文艺理论思想体系,科学地揭示出“世界文学”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准确地阐明了文学发展过程中世界性与民族性之间相互依存、互为作用的整体能动效应关系。在当今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中,重温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世界文学”和“民族文学”的论说,赋予我们更为开阔宏放的视野。  相似文献   

4.
但丁在《神曲》中所描写的他在地狱.炼狱和天堂的游历,实际上是一次“死亡之旅”。诗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一场旅行呢?是因为身处新旧交替时代的诗人原有的人生价值观出现了危机,面对挑战,他回到生命的有限性这一人生最基本的起点,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通过对三界的游历,探索新的人生。这一“向死而生”的路径正是秉承了西方化直面死亡思考人生的传统,从这里出发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神曲》的主题。  相似文献   

5.
在死亡的压迫下,李贺以青春的生命负荷着极为深沉的年命之悲,表达出一种对生命和时间的"形而上"的焦虑与迷惘。这使他很自然地去思考永恒与毁灭,享乐与死亡,天国与地狱等这些"形而上"的问题。"死亡忧患"直接影响了李贺的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常态?字典里的解释言简意赅,所谓“正常状态”便是。怎样才叫正常状态?生活告诉我们:不出乎人的意料,在大家的潜意识里没有抵触的情绪,在此范围内发生的一切都可以被理解、接受和容纳。如果再将“常态”一词推衍至广泛,“人生自古谁无死”,这是人生法则的常态反应;“水流必向下,和顺温柔”,这是大自然规律的常态反应。林林总总,不胜枚举。既然常态现象如此之多,那我们的学校是否也存在着一些常态的  相似文献   

7.
祁门县位于安徽省南端,地处黄山西麓,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在秀丽而宁静的县城西,有一座环境优美、整洁有序、教学设施现代化的民办寄宿制学校——祁门瑞周外国语学校。本文的主人公,“全国十佳少先队员”陈晨,便就读于这所学校。我们一行来到学校,刚好是学  相似文献   

8.
在朦胧诗的兴盛时期过去之后,王小妮作为女性作家,坚守住了自己的园地。好在日常生活 的体验和感悟中,找寻诗意的存在,构建起自己诗意化的世界。  相似文献   

9.
正当然知道,太阳出来时,雪人就会融化。心里还是会忍不住难过,我要赶在雪化之前,热情拥抱你,大声告诉你:我想永远和你在一起。一首小诗,提醒我们——爱,要及时表达。小诗后,是这样一段话:"想一想爸爸妈妈平时是怎样爱你的,然后跑到爸爸(或妈妈)面前,看着他的眼睛认真地说:‘我爱你!’"苏教国标版第11册第二单元,编者安排了这样的习作训练内容。按照教学进度,完成这篇习作的时间大约在第三周。  相似文献   

10.
《罪与罚》和《活着》分别通过主人公拉斯柯尼科夫和福贵的视野表达了对死亡所具有的残忍力量的认识。不同的化传统、价值观和人生追求决定了他们对死亡不同的看法和态度,也决定了“活着”对他们不同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刘细细 《班主任》2009,(6):46-46
小时候,我特别不喜欢班主任,原因是我父母都是班主任。打从我记事起,就有不少人在我家穿梭,那是我爸妈的学生。我很不喜欢他们,因为他们分享了我的父爱母爱,使得父母没有时间跟我交流,不能像别人的父母一样体贴关心我,使我不能享受家庭所特有的饭前饭后的温馨,所以,那时我特别希望自己的父母不是班主任。  相似文献   

12.
王慧 《文教资料》2011,(6):13-14
《西楼记》为明末清初戏曲家袁于令的代表作,这是一部爱情主题的优秀传奇作品.它写青年才子于叔夜和名妓穆素徽情投意合.历经磨难而最终结合的动人故事。作者袁于令虽被视为“吴江派”作家.但本剧对“情”的颂扬显然和“临川派”的“至情论”有着精神上的一致。剧中塑造了一对痴的主人公,尤其是女主角穆素徽,虽身为下贱却自尊自强.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誓死不向恶势力低头。表现出对爱情的执着和可贵的女性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13.
[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可能已经接触过摸奖等与可能性有关的知识,但对事物发生的可能性及大小并没有理性的认识。本课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知识背景为基础,为他们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时空和交流的机会,让他们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的不确定现象,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将可能发生与必然发生的情况进行区别。  相似文献   

14.
数学是将学生引入理性世界的极佳途径,是和哲学一样启人心智的学问。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上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呢?下面结合自己教学"工程问题"的实践,谈一点一管之见。案例:(一)创设情境,孕伏问题。我在教学"工程问题"时,创设了下面情境:修一条3000米的公路,甲队单独修需要10天修完,  相似文献   

15.
16.
黄国强 《成才之路》2010,(13):64-65
一、案例背景 目前,我国的初中生中有一半以上是独生子女,这些"小皇帝""小公主"受尽了长辈们的疼爱甚至溺爱,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对父母的所有付出都视为理所当然。再加青春期的逆反心理,对父母的关心、爱护不仅不能理解、体会,甚至与父母发生误解、矛盾、冲突,导致双方关系疏远或紧张。  相似文献   

17.
在企业管理中经常会遇到员工的状态好与不好而影响工作的状态,很多时候做了大量系统的工作,但见效甚微。 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我在企业管理中也有借鉴,比如《论语》中对“君子”和“小人”的论述,为我解开了对组织内人的管理的不惑。[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文学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课程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点,可以从《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包括《义务课标》与《高中课标》)中清楚地看出来。遗憾的是,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应该如何有效实施,《课标》的表述较多的是“凌空蹈虚”。鲜有实质性的指引。倒是有教师“不能”怎样做的郑重叮嘱,让人印象深刻:  相似文献   

19.
几年前,一位青年教师在公开课中,因不了解“望梅止渴”这个成语的由来,将“望”理解成了“看到”,因而将“止渴”这一条件反射归人到了人的第一信号系统,受到了学生的质疑。无独有偶,前几天,又有一位老教师因不清楚“月落乌啼霜满天”这句诗的写作背景,对当晚的月相妄下断语,遭到了学生的反驳。上述的两次尴尬,究其原因,都是因教师缺乏必要的文学积累造成的。那么,当前初中科学教师的“文学素养”究竟如何呢?为此,笔者通过电话或QQ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50位科学老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如下(注:男教师30人、女教师20人,表中数据为该栏目的人数):  相似文献   

20.
科学课非常重视“用数据说话”。数据有助于学生寻找规律、得出结论,也能使课堂探究变得更真实、准确,从而提高探究效率。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不自觉地忽略实验数据,尤其是当课堂中出现一些误差较大、不利于描述现实世界甚至与现实世界客观事物相违背的图形符号和数字时(下文称之为“另类”数据),很多老师更是回避或放弃对这类数据的分析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