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张瑞 《考试周刊》2008,(18):50-51
随着国际间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媒,正日益受到各国的关注.电影的翻译既是介绍异域文化的一种简洁直观的手段,又是传播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而电影中文化意象通过翻译作恰如其分的同化和异化,能使译文在有限的时间内传达于观众.本文着重从语言、文化的差异及观众效应,即观众的期待视野、审美情趣和接受能力等角度阐释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归化与异化问题.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影逐渐成为了大众的主要娱乐方式之一。人们不仅喜爱观看国内电影,也逐渐将视野扩展到国外电影。国外电影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外国电影在我国的市场和观众的反应。因而电影翻译问题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本文选取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异化原则为主题研究,探讨电影翻译中应遵循的文化意象异化原则,既要保持电影所在国的文化原貌,又要符合翻译国观众的接受程度,希望对电影翻译的发展贡献一点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考察红色电影《建国大业》字幕翻译的语言特征,以期对其它红色电影的字幕翻译提供借鉴和参考,更好地向国外观众传播中国的文化和历史。  相似文献   

4.
杨晓梅 《英语广场》2020,(22):27-29
电影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受众面非常广泛,但由于中西方国家本身的历史积淀不同,文化差异给电影翻译带来了诸多阻碍。如何让观众理解电影中的意象,对于解读电影的内容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为此,本文首先阐述电影翻译的要求及其特殊性,然后分析文化意象的概念,最后分别从意象直译、意象重构、意象修饰及意象转换等几个方面提出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处理策略,以期有效提升电影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5.
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归化与异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影翻译既是介绍异域文化的一种简洁直观的手段,又是传播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翻译时应充分认识语言文化的差异,正确把握观众的接受能力,对影片中的文化意象作恰如其分的归化和异化,从而翻译出既与原编剧有着心灵上的契合、又易于被译语观众接受的好译文,生动地再现影片丰富的文化意象内涵。  相似文献   

6.
影视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组——以《绯闻女孩》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语言与文化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影视翻译作为一座跨文化交流的桥梁,文化意象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异化、归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可以较好地处理影视台词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组。在影视翻译中,译者有责任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运用归化或者异化,抑或两者相结合的翻译策略,既帮助观众理解源语文化意象,又丰富译入语语言。《绯闻女孩》的不同台词翻译,较合理地处理影视作品中的文化意象,使译入语观众与源语观众的心理接受达到一种和谐美。  相似文献   

7.
在电影片名翻译中,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为两种主要方法。本文从电影片名本身的特点和功能出发,分析了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探讨了归化法和异化法辩证统一地并存于每一次翻译实践中。在片名翻译的具体过程中,译者应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归化法和异化法,以实现语言的相互碰撞、文化的相互交融、观众的相互理解。  相似文献   

8.
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重构能及时有效地吸引广大观众,而对文化意象作恰如其分的修润,能使译文在有限的时间内传达于观众.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了某些文化意象的不等值,采用直译手法处之,会使观众难以认同.  相似文献   

9.
中文电影片名英译的后殖民语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传统的电影翻译提倡归化的翻译策略不同,后殖民理论给中文电影片名英译时异化策略的选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面向英美观众的异化的翻译策略可以抵抗强势文化的文化霸权、确立其文化身份、促进多元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关联理论的视角下对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的<红楼梦>英译本中回目文化意象的翻译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杨译以原文作者的意图为中心,采取文化异化的策略,尽量保留原文的意象;霍译更看重译语读者的期盼,采取文化归化的策略,省去或采用译语读者所熟悉的意象来替代原文意象.  相似文献   

11.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论《受戒》的"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的《受戒》最大的特点是“淡”,它主要表现在情节的散淡,时代背景和人物情感的淡化,语言的平淡等方面。这与汪曾祺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16.
现代人类学的开端,可追溯到19世纪,但人类学作为现代科学真正被确立起来,则要到20世纪20年代。长期以来,学科内部由于理念不同逐渐分野,形成两大主要分支,即以英、法两国为首的社会人类学,和以德、美两国为主的文化人类学。两派虽在学术理论、方向、思考方式等方面有所分歧,但并不妨碍他们各自为人类学学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本文旨在介绍两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以及在人类学四大领域研究当中的理论实践。  相似文献   

17.
18.
北朝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扑朔""迷离"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扑朔",即"缩动"或"爬搔"之意,为兔走时足伸缩之貌;"迷离",即"朦胧",为眼色朦胧。第二种:"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本文对这两种说法作了较具体深入的评析,并赞同第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19.
在秦朝之前"玺"和"印"是同义词,都是指印信、图章,没有尊卑的差别。秦朝以后,皇帝的印信专称"玺",臣民的印信、图章通称"印"。"秦印"和"秦玺",就战国时期来说所指称的内容是相同的,是同义词。就秦朝以后来说,"秦印"和"秦玺"的词义都缩小了,"秦玺"由通称变成了特称,专指皇帝的印章,"秦印"指称皇帝印章以外的印章,"秦印"和"秦玺"变成了在词义上互补的两个概念,成为类义词。  相似文献   

20.
句法分析中,“V个VP”结构常以其独特的结构特征吸引专家、学者们的注意。他们的研究视点大多聚焦在“个”的性质上,而对“VP”的重视不够,即使在论述“个”时也是说法不一。从“具体与抽象”、“指称与陈述”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个”字的性质日益边缘化且在与“VP”搭配中存在“游移”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