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接连不断地有人推出什么“培养神童”的“方案”、“ 工程”、“行动”、“教室”、“摇篮”之类的著作,拍着胸脯自我吹嘘什么“揭开了神童 之迷”云云,鼓吹什么“0岁识字,3岁扫盲”,“儿童个个都是神童”,“儿童个个都是天 才”,“让神童进入千家万户”,“从我这个幼儿园出去的个个都是神童”,等等。似乎那 些人开办的培训班、幼儿园或小学,都是制造神童的“工厂”,可以“成批”地制造神童, 是神童 “批发站”。其实,这完全是自吹自擂,是在制造“神话”,鼓吹“现代迷信”, 是根本无法兑现的虚…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翻译的标准呢?是“忠实通顺”还是“形似神似”?是“忠实流畅”还是“准确流畅?”是“信达化”还是“信达切”?是“达意传神文采”还是“正确通顺易懂”?如此多的翻译标准,该采用那一个呢?笔者认为,还是采用严复当年提出的“信达雅”为好,因为以上所说的标准,都没有超出“信达雅”的范围,“忠实”、“达意”、“谁确”都是一样的意思,是“信”的变相说法而已。“通顺”、“流畅”的意思也就是“达”的意思,“文彩”、“切”、“化”,也只不过是“雅”的另一种说法。所以,把“信达雅”作为我们今天翻译的标准,仍然挂非…  相似文献   

3.
王国维论词标举“境界”,“境界”的实质在一“真”字。然而好的文学,应该是“真”、“善”、“美”的统一,即除了求“真”、求“善”,还应求“美”,“境界说”显然是有缺陷的。顾随论词标举“高致”,“高致”的实质是在肯定“境界”、肯定“真”字的前提下,强调“善”字,强调“美”字,即既要“立诚”,又要有“心行”,又要有“文采”。“高致说”是对“境界说”的一个重要补充,是对20世纪词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有很多古汉语的虚词,如“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的“毕”是副词,有“全”的意思,与“原形毕露”的“毕”一样。“相如既归”(《廉颇商相如列传》)与成语“既往不咎”中的“既”都是“已经”。 古代汉语,一词多义相当普遍,其中很大一部分,也保留在成语中,例如古文的“亡”有“灭亡”、“逃亡”、“死亡”和“丢失”等义,都分别保留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亡命之徒”、”家破人亡”和“亡羊补牢”等成语中。再如“负”,“负隅顽抗”、“忘恩负义”、“负荆请罪”、“身负重担”等成语,分别是“凭借”、‘’违背…  相似文献   

5.
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其中“愤”是指“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是指“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是“开其意”,“发”是“达其辞”。“愤悱”是指学生,“启发”是指教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察言观色、调查研究,当学生欲知而不知,想说又说不出时。就是他们心理上产生了“愤”与“悱”的状态,这时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教师在此时只要略加点拨指引、启发诱导,学生即意开词达、豁然开朗,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民本”与“人本”、“人道”相联系,我国曾长期处于封建时期,直到今天,封建残余依然存在,借助“人道”反对“神道”、借助“人权(民权)”反对“君权”、“特权”具有积极意义,在新旧体制大转轨的今天,注重“人本”,弱化“物本”;突出“民本”,淡化“官本”;发展民主,消除专制;从“权力经济”(“命令经济”)走向“自主经济”,从传统计划经济走向现代市场经济,从大一统的“国有国营”走向“混合经济”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官本位”的淡化是不可逆转的,相应过大的官权(权力)尤其是种种行权的削弱及依法规范是必然的,借鉴利用“民本”思想武器时,把握“民本”与“民主”、“人本”的联系与区别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作者从考古学、民族学、语言学的角度对普洱茶之“普洱”二字作了考证研究,提出了四个论点,即一,“普洱”是“步日”、“步耳”的同名异写,音根是濮人族群的佤语。二,“普”是“扑”、“蒲”、“濮”的民族称谓同音异写。三,“普荼”即是“濮茶”。四,古代濮人布朗族先民是最先种植茶树的民族。作者的结论是:“普洱”一词实际上是一个佤语布朗族名称,是一个种植交易集散“濮茶”的地名,是一个“普洱茶文化区”特殊地域和出产茶叶的茶名,“普”即是“濮”,“普茶”即是“濮荼”。  相似文献   

8.
“德、智、情、严、勤、能”是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必须具备的六要件。“德”是灵魂,“知”是前提,“情”是基础,“严”是条件,“勤”是保证,“能”是关键。  相似文献   

9.
基础教育班级管理中重视“导”和“放”,是搞好班级管理的重要保证。   “导”,就是引导。“放”,就是放开。“导”是为了“放”,但“放”中必须有“导”。“导”、“放”结合,才能收到良好效果。怎样做到“导”“放”结合呢 ?  中小学班级管理的对象是正在成长、发展的儿童、少年,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班主任老师“导”的方面很多。从学生的吃穿住行、为人处事、思品行为、遵纪守法、学习目的态度、人生观、世界观,以及整个班级工作安排、部署、发展,都需要做艰苦细致的工作,也就是要“导”。“导”,是引导,不是严管。班主任老…  相似文献   

10.
“校本学习”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本单位的学习,其目的在于推动整个学校的发展,并提高学校的学习能力,是属于在“个体学习”、“团队学习”基础上的“组织层学习”。“校本学习”的要点为:“个体学习”是基础,“团队学习”是关键,“实施推广”是重点、“对外传播”求发展。“校本学习”属于“组织层学习”,对外传播则是“校际间的学习”,即是“组织问学习”。建构学校教育模式的基本条件是什么呢?一是校长要有建模意识,要有远见卓识;二是要有一个善于学习的、团结合作的核心班子;三是要促进全体教师“内化”,“外化”为具体案例,“物化”为出版成果。  相似文献   

11.
“甘”、“今”同为“含”的本字,所不同是,“甘”是“口含甜美之物”,而“今”是“甘”的倒文,表示“口含苦物”。“甘”一变为“今”,再变为“含”;“今”由“含在口里的这会儿”引申出“是时”、“今时”之义。  相似文献   

12.
“两”在表数量时和“二”的意义相同,但用法不完全一样。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正确使用它们。⒈“两”是确数,表示事物的多少。“二”不但是确数,而且还是序数。如“第二”、“二年级”、“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两次革命”与“二次革命”的意思是不同的。⒉读数目字,读小数、分数时,只用“二”不用“两”,如“一、二、三”,“零点二”,“五分之二”。⒊在多位数中,百、十、个位用“二”不用“两”,如“二百二十二”。千、万、亿的前面,“两”和“二”一般都可用。但在“三万二千”、“两亿二千万”,“千”在“万、亿”后,…  相似文献   

13.
计、虑、谋、图、求、寻、觅 “计”本义是计算、算账,引申为盘算、思谋.与“虑…‘谋…‘图”同义,区别如下:“计”是个人心里盘算、计划,如《触龙说赵太后》“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虑”是反复思考、深思而熟虑.如“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图”是考虑而后图求,如“弃旧图新”;“谋”是磋商、谋求,如《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图”“谋”都有“求”的意思,但“图”没有“磋商”的意思,所以“不谋而合”不说“不图而合”。“求”可表示“寻求”,如“缘木求鱼”.与“图”“谋”同义;也可表示“寻找”,如“刻舟求剑”,与“寻”“觅”同义。“寻”多用于找物,如“寻向所志”(《桃花源记》);“觅”多用于找人,如“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不过.这种区分并不十分严格。  相似文献   

14.
语文,自1902年独立“门户”以来,似乎就没有过上几天安宁的日子:前天是“文”与“道”的“大打出手”,昨天是工具性、政治性、思想性的“分分合合”,今天是文学派、语言学派的“水火不容”……“内忧”此消彼长,“外患“接踵而来。1997年,社会各界口诛笔伐,一句“误尽苍生是语文”的责难把语文钉在了耻辱柱上。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创新”、“创新型人才”频频出现于报刊、书籍之中,但究竟何谓“创新”?什么是“创新型人才”?至今却尚未达成共识。我们认为,“创”指做前人之所未做,打破常规开始做。第一次做,它主要强调的是与众不同,独树一帜,开创、首创,是人的一种活动。“新”指刚出现的,异于以往的。和“旧”相对,可以形容人。可以形容物。也可以形容事。“创”是“新”的充分条件,“创”出来的东西。一定是“新”东西。但“创”却不是“新”的必要条件,即“新”东西并非一定是“创”出来的。如树木长出了“新”芽,这里的“新”就不是“创”出来的。“创”蕴含着人类的智慧,  相似文献   

16.
“小康”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特定的概念。“小康”是相对于“温饱”而言的。在中国漫长的农业社会,老百姓布衣陋室、粗茶淡饭,勉强维持生计,叫“温饱生活”。比“温饱生活”稍好一点,叫“小康生活”。“二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就算是“小康之家”了。“小康”作为一种社会构想,最早出于孔子。他构想了两种美好社会:一是“大同”,说那时“天下为公”,没有私有财产,没有盗贼,没有欺诈,叫“天下大同”;二是“小康”,是指比“大同”较低级的一种社会。晋朝的陶渊明,清朝的李汝珍都以文学形式,描绘过近似“大同”、“…  相似文献   

17.
在浩瀚的古代典籍中直接把“君主”与“专制”并用的并不多见,比较多的是把臣下擅权称为“专制”,其潜台词是,“专制”应该是君主所特有的。“君主专制”一词最早见于西汉严君平的《老子指归》,是一个正面词。另外,如“独断”、“独揽”、“独治”、“圣裁”等等,都是说的君主专制。  相似文献   

18.
韩小鹰 《神州学人》2000,(10):29-29
贪污腐败,业已成为新千年之始国际和国内的首选“难症”。 既为“症”,应有“药”。各方贤达纷纷开“药方”:速效的、慢效的,治“表”的、治“本”的……。而笔者认为,真正能解此“症”的“良药”应只有“一味”:速效且又“标本兼治”的“法治药”。 为何是“速效”?因患的是“顽症”。为何“标本兼治”?因非此,则无法“根治”。为何应“法治”?因这是唯一有效的“反贪”武器。 所以,对中国的“反贪”,笔者总的观点是:只有从体制上、从“源头”上、从综合治理(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教育、思想文化,等等)上和从治“本”…  相似文献   

19.
《论语》中"是"的辨析--并论"是"作判断词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是”在《论语》中共出现58次,几乎包含了它在古汉语中的全部用法。“是”从指示代词演变为判断动词,取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上古汉语判断句普遍不用判断动词,由此形成“句法空位”表示判断的形式。二是作为指示代词,“是”因在判断句中常做主语、宾语、状语而贴近“句法空位”,并接受“句法空位”赋予的判断性。由于“句法空位”处于无形状态,“是”在句中同时占有主语和谓语、或宾语和谓语、或状语和谓语等位置,因而产生“这是”、“是这”、“只是”等语法意义,并削弱“是”的指代作用。如果其前后的主语宾语不需指代且明确,“是”就只做判断动词了。副词修饰“是”,则是对这一演变结果的证实。  相似文献   

20.
《福建教育》2007,(1):54-56
钟麒生(以下简称钟):“内涵”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定义为“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数学内涵是反映数学本质属性的总和”,流行的提法就是“数学味”。“数学本质“,即什么是数学。数学家关于数学的论述各不相同,甚至相互对立,如“数学是科学”、“数学是艺术”、“数学是工具”、“数学是量的科学”、“数学是模型”、“数学是精神”、“数学是语言”、“数学是演算的科学“、“数学是数和形的科学”等等。我认为南京大学哲学系郑毓信教授“数学是模式的科学“的观点是对数学本质的恰当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