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的批评注定了批评家无法拒绝这样一种思维模式,即在对文本的阅读、阐释与评价过程中首先要追问意义,而且对意义的追问构成了批评最基本的前提,也就是说,批评家的审美判断、价值判断首先取决于批评家对文本意义的理解与把握。二十世纪以前的批评几乎无一例外地要追问:“这部作品表现了什么”,这种追问方式固执地强制批评家对文本中作者的“意图”进行搜索、推测、揣摸以达到对作者原意的再现和复制。文学批评的实践无情地揭示了这样一个残酷事实,批评家对文本中作者“意图”的把握千差万别甚至是水火不容,由于每一个批评家都自以为是地将自己的意义阐释当作是对作者“意图”最权威的复制,这就导致了文学批评史上无休无止纠缠不清的相互砥砺与相互否定的分歧。传统阔释学的代表人物施莱尔马赫就企图要消灭解释者主体的先入之见而达到对作品本文  相似文献   

2.
论语言批评的逻辑起点孙文宪关键词文学批评学,语言批评,逻辑起点,言说结构如果说,文学批评在本质上是对文本的一种理论性的阐释,那么,逻辑起点的确立就是批评活动得以展开必不可少的前提,批评正是凭借着它才构筑了自己读解文本的思路,这是稍有理论思维经验的人都...  相似文献   

3.
《三颗枸杞豆》是苏教版课标教材七年级(下)“童年趣事”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教学参考书》的“教学建议”更多地着眼于让学生读出“童趣”,更多地着眼于语言的生动性。我在备课的过程中觉得本文的行文思路、故事情节、主旨的把握都不十分困难。这篇文章能感染人,我理解为关键在于它的语言,不仅仅生动优美,还在于它含蓄深刻。基于对文本这样的认识,我把教学的立足点放在语言的品味上,努力把课文上出别一番滋味来。下面结合对《三颗枸杞豆》的教学理解,谈谈我对课堂阅读教学的认识。一、让课堂阅读教学成为课外有效阅读的钥匙“知识是教不…  相似文献   

4.
陆艳 《语文天地》2012,(14):7-8
深究文本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落脚点所在,从作者的行文思路入手,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的理解文本,从而促进语文学习。一、解读行文思路可以深刻地解读语言语言是外在形式的意义表达,也是作者思维形式和思考过程的内在逻辑形式。如果理解了作者语言的内在逻辑形式,那么对语言的赏  相似文献   

5.
琦君的散文《泪珠与珍珠》内涵深邃,确实是一篇“深井”式的文章。学习本文,重在领悟作者逐层深入的思想脉络和逐渐攀升的思想境界。新版的《教师教学用书》在本文的“鉴赏指要”上有这样的表述:“而实质上,思乡怀人才是文章的主题,其逻辑是这样展开的:人是要流泪的,流的原因乃是人的经历所致。而如果没有变故那是不会有眼泪的。而变故会使眼泪更加真切和纯洁。”这样的理解浅尝辙止,未免失之肤浅,有隔鞋搔痒之感。让我们顺着作者的思路来领悟这篇文章。文章开头所引的“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是点题句。怎样理解…  相似文献   

6.
本堂课的设计和实施就是要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在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中感受文章的精神之美。一篇文章涉及的内容有很多,如果面面俱到,难免费时低效。因此首先得剪裁,明确教什么。《幽径悲剧》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传递着作者爱的情怀。在这篇文章中,对什么是悲剧,文章是怎样表现这个悲剧的,学生是陌生的;对作者要传达关于“人与自然”的深邃思想,学生是难以理解的。为此,本堂课着重解决“悲”从何而来、怎样使文章悲情四溢,让读者灵魂震撼,而难点在于对作者细腻情感的深刻领悟。这样的处理需要立足文本,在语言层面…  相似文献   

7.
行文流畅、生动形象、文采斐然的文章,往往能够使人眼前一亮。朱自清先生认为:“作文便是以文字作画。”可见文章的语言不能光满足于把思想感情说得清楚明白,还要说得生动活泼富有文采。只有洋溢着个性,闪烁着光彩的语言的文章,才能让人耳目一新、玩味再三,才能凭借语言上的韵味和魅力脱颖而出。如果语言不美,缺乏文采,读者连阅读的兴趣也没有,哪里还谈得上艺术欣赏呢!  相似文献   

8.
琦君的散文《泪珠与珍珠》内涵深邃,确实是一篇“深井”式的文章。学习本文,重在领悟作者逐层深入的思想脉络和逐渐攀升的思想境界。新版的《教师教学用书》在本文的“鉴赏指要”上有这样的表述:“而实质上.思乡怀人才是文章的主题,其逻辑是这样展开的:人是要流泪的.流的原因乃是人的经历所致。而如果没有变故那是不会有眼泪的。而变故会使眼泪更加真切和纯洁。”这样的理解浅尝辙止.未免失之肤浅.有隔鞋搔痒之感。  相似文献   

9.
读者反应批评以重视阅读主体的能动性著称.本文试图从读者反应批评的角度读解马克·吐温的<丈夫账单中的一页>.通过这篇微型小说的阅读,找出文本中的空白,从而揭示其中的空白艺术.  相似文献   

10.
青年批评家、学者藏策的理论新著《超隐喻与话语流变》自今年问世以来,社会反响强烈,得到了文学界与学术界的充分肯定.被称作“藏氏理论”。而他所独创的“提喻论”与“超隐喻说”更是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提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整体的本质意义在部分中得到体现。这是对雅各布森的相关理论的丰富。“超隐喻说”更具原创性和颠覆性。超隐喻就是超级隐喻或过分隐喻。超隐喻是一种专制主义意识形态编码.也是一种俗套。其往往是在“天理”与“人事”等项的“超隐喻”中,使“隐喻”变为不容置疑、不可追问的“天理人伦”.这戳到了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死穴,令人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藏策是个自身特点非常鲜明的新锐批评家,他的文学研究与批评,从一开始就不同以往的传统批评,他有着深厚的学术功底.对现代语言学、修辞学、符号学等理论十分精通。他的批评即是以这些与当今世界同步的文艺理论为依据的.做到了与西方主流批评方法的“接轨”乃至超越,具有更高程度上的“科学性”与“前沿性”。同时.藏策的研究与批评,建立在文本研究的基础之上,从文本出发,而又不惟文本。他的批评文章都是以坚实的文本分析为基础的.从而避免了传统枇评中所存在着的“随意性”和“印象式”。由于藏策所采用的分析方法.是以现代语言学、符号学为理论基础的,所以他的批评不仅可以涵盖文学文本,更可以包括图像文本.这在今天以“图像转向”为特征的“读图时代”里,是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的。正因如此,天津作协为藏策举办了批评家个人的研讨会。为批评家个人举行研讨会。这在天津作协还是首次。在10月10日召开的“藏策《超隐喻与话语流变》研讨会”上,天津人民出版社与百花文艺出版社负责人等各界人士出席了会议。天津市作协党组副书记、秘书长张洪义、著名评论家滕云、夏康达、张春生、法兰西国家PALMES教育骑士勋章获得者南开大学教授张智庭、《文学自由谈》主编任芙康、天津作协文学院院长肖克凡、作家王松、龙一等都作出了发言,著名学者、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博导赵毅衡教授专门为会议写来了题为《符号学的新面孔》的文章。所以,本期学报编发这组文章,以飨有志于“文艺符号学”研究的学人们.并期促进这方面学术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教材简析 《说勤奋》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5课,这是一篇说理性较强的议论文。课文以“勤奋”为主线贯穿始终,通过古今两个具体事例——司马光、童第周勤奋成才,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这篇课文观点鲜明,说理透辟,语言凝练,行文简洁,是篇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  相似文献   

12.
十九世纪伟大的俄罗斯诗人普希金,以其旷代奇才早巳蜚誉全球,但是作为一个杰出的文艺批评家,却不尽为人所知。其实,普希金的文艺批评活动与其毕生的创作活动共始终,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艺理论遗产。别林斯基说:“要清楚地了解新的艺术典范和新的艺术观点……就必须在俄国文学本身里面有新的标本。普希金以及后来的果戈理,绘了我们这样的典范”。卢那察尔斯基说:“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批评的艺术家,——真是一种值得赞赏的现象。……伟大的作家一旦亲自掌握了批评,一定会成为这样的人。普希金完完全全是这一类人物,他在这方面给我们上了难忘的一课。”  相似文献   

13.
阅读由作者、文本和读者这三极构成,受不同阅读思想的影响,阅读理解的指向在三个方面依次移动,产生了以恢复作者的原意为读解目的,以研究文本自身的意义为读解目标,以读者参与构建作品的意义为读解核心的三种读解理论。阅读理解不同指向的出现有其不同的历史背景与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因此,语文教师应该了解阅读理论的变化,驾驭读解的指向。一传统读解理论传统读解理论以复现作者的原意为阅读的根本目的。这种阅读主张源远流长,至今仍是读解理论的主流。我国的传统阅读理论由孟子正式提出,“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是我国正统的…  相似文献   

14.
文学读解熔解释活动与审美活动于一炉,是一种审美的读解活动;语文美育,就是通过对课文的审美赏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两者有相似相通之处。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借鉴文学读解中的横向综合(从字到词到句到段,最后到篇)和纵向深化(从“言”到“象”、到“意”,达到对文本的理解)的交叉理论,寻求适当方法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15.
不少人已对今年高考作文题发表了看法,其中批评的不少。概括批评意见,无外乎两点:一是说它的思想意义方面太偏向教化,不像语文试题;一是说它对考生制约性太强,没给考生留下自由发挥的空间。我觉得这样的指责强人所难。关于“教化”所谓“教化”就是“文以载道”,发挥文章对人的教育作用。在高考中体现这一原则,似乎不会受到指责,因为中国古人是这样做的,外国人也不排除这样做。但如果每年都按这个路子来命题而不为一些人所接受,这当然可以理解。我们的高考命题人是怎样做的呢?除了关注“教化”的题目外,请不要忘了还有这样一些…  相似文献   

16.
王良朝 《考试周刊》2010,(37):49-50
走进文本的关键是关注文本的语言,既有对语言的理解,又有对如何运用语言的学习。文本作为语言作品是用语言文字写成的。作者创作文本和读者读解文本都是语言活动。语言活动赖以发生和进行的条件系统,就是语境。  相似文献   

17.
从批评史来看,古人评李诗用飘逸,评杜诗用沉郁,评李白是诗仙,评杜甫是诗圣,我们总是津津乐道,因为准确,好似一槌定音,百千年后,无法更改.因此,一个批评家要做的工作是什么?是面对一个作家及其文本世界时,他应当刻画这个作家的形象,并用最为贴切的语言表现出来,向广大读者推荐.如果一个批评家完成了这个任务,那么他的批评就是成功的.以这个标准来看万直纯的<丁玲和她的文本世界>(以下简称<世界>)[1],我们认为著者的追求正是沿着这个思路接近了他为自己所确定的目标的.  相似文献   

18.
曾有则资料“话的功与过”是这样说的:礼貌的话喜人,粗野的话恼人,真诚的话感人,虚伪的话骗人,热情的话暖人,挖苦的话伤人,讲理的话服人,无理的话气人,有趣的话吸引人,低级的话烦人,规劝的话醒人,奉承的话误人,批评的话帮人,挑拨的话坑人,鼓励的话促人,诬陷的话害人。这是从话的功用方面对话的不同效果作了阐述。一个人如果不是聋哑人,就要说话,用语言去交际,表达愿望,所以,话对一个人来说是不可缺少的。把话说得中听,富有感染力,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相似文献   

19.
【课标·教材·学情】 “课程标准”在“阅读和鉴赏”中有这样的目标表述:“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漫话清高》是人教版第三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该单元的学习重点是“鉴赏中外说理性散文”,要着重品味这些散文中的情趣和理趣。  相似文献   

20.
英美“新批评”理论从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传入我国,一度影响了我国的诗歌创作和批评,在文论史上也占了重要一章。但这一外来理论在我国的传播并没有“化”中国,而是被中国化了,在批评实践上表现得尤为突出。第一,批评家把解决现实问题始终放在第一位;第二,批评家始终以中国文化传统为本位;第三,批评家处处以解读中国作品为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