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旨在翻译目的论的框架下评述辜鸿铭《论语》英译本,目的论将"翻译充分"作为评价译文的标准,以此作为出发点,在翻译纲要的指导下,考察译本的预期功能,译入语受众和译本产生的动机等,从而检验辜氏《论语》英译本是否满足其翻译目的,评价其翻译是否充分,研究的启示在于:该译本是符合其翻译目的,翻译充分的译文,辜氏所运用的各种增补、删除和重排的翻译方法是实现其翻译目的的合理手段;在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今天,译者不但要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有深刻和透彻的领悟,而且还应对译入语文化作潜心研究,同时考虑到译本的文本功能,以更适合译入语读者接受和更利于文化传播的方式使得中国的典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地传播。  相似文献   

2.
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它认为翻译是有明确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行为。该文基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对《皇帝内经》的Veith女士和李照国译本进行对比探究,得出在不同时代背景下被外译的原因以及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两译文各有特色。  相似文献   

3.
何蕾 《海外英语》2014,(18):123+128
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它认为翻译是有明确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行为。该文基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对《皇帝内经》的Veith女士和李照国译本进行对比探究,得出在不同时代背景下被外译的原因以及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两译文各有特色。  相似文献   

4.
翻译目的论是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兴起的翻译理论,它为翻译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而汉语典籍英译一直是中国文学翻译研究的重点。本文将以翻译目的论为依据,以理雅各和辜鸿铭的《论语》英译本为例,解析汉语典籍英译的目的,进行以目的论为视角的汉语典籍英译方法初探。  相似文献   

5.
从"目的论"角度看辜鸿铭之英译《论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译者在翻译中国古籍特别是四书五经时大都采用直译加变通补偿的手法,但辜鸿铭却采用了几乎完全归化的翻译策略、高度意译的翻译方法将《论语》译介到西方,而且他的译本深受当时西方读者喜爱,影响深远。本文试从“目的论”的角度来分析辜鸿铭的这一翻译行为,并指出他给我们现代古籍译者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双循环进程推动着科技和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发展,同时也造就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现象。许多外国电影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纷纷在中国上映。字幕翻译这种特殊的翻译形式,是目的语观众深入解读电影的关键。本文遵循目的论三原则,灵活采用直译、意译、归化和增译等翻译方法,对《怦然心动》这部影片中的译例进行分析,旨在为此类影片字幕翻译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翻译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中的重要理论,它于20世纪70年代由德国学者汉斯·维米尔提出,其为翻译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认知模式。文章拟从翻译目的论的视角,对《哈姆雷特》选段的两个中文译本进行分析比较,主要从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三方面分析了两个译本的不同点,从译者的主体性方面分析了两个译本的相同点,以期揭示翻译目的在翻译实践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陈淑婷 《文教资料》2012,(11):25-26
《小王子》是一部非常值得研究的经典儿童文学作品。目的理论指明翻译方法及策略主要由译本目的决定。目的理论把目标读者放到了比原文作者重要的地位。本文选取两个著名《小王子》译本,试从目的理论的角度分析不同译者为了达到其译本目的所采取的翻译策略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论认为,根据特定的翻译目的,译者可以发挥主体性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在晚清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下,《文学兴国策》的译介有着特殊的目的。译者从文化名词的本土化改写、语言风格的中国化以及句式表达的修辞转换这三方面着手,使译著在读者群中大受欢迎,不仅实现译介西方教育观念的目的,也强化了原著中的宗教思想,进而实现了传教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活着》作为中国著名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的历史及文化,其英译本由美国汉学家和翻译家白睿文翻译而成。文学作品中隐喻的应用非常广泛,而隐喻的翻译既非常重要,也存在一定难度。尽管《活着》的语言朴素,也包含了不少隐喻的用法。文章以翻译目的论为指导,用《活着》及其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中隐喻翻译的例子,并探讨和总结涉及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1.
《京华烟云》(MomentinPeking)是林语堂用英文创作的描述中国现代社会的长篇小说。林语堂在小说中向西方读者真实生动地呈现了中国文化。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在海内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本文从目的论角度,分析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采用的文化翻译策略,从而显示目的论对文化翻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内容包罗万象,对中国几千年思想文化的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虽然目前关于《论语》的翻译分析在学术领域内较为广泛,但学界对其翻译的审美意境的探究仍相对滞后.本文主要研究翻译美学下的《论语》,从翻译美学角度,探讨理雅各和刘殿爵两位译者的审美意境再现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论由德国功能派学者费米尔和诺德等提出,是功能翻译理论的主流。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翻译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翻译过程。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程度的加深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紧密。其中,《画皮》等一系列中国电影作为优秀作品走出国门,迈向世界。其中蕴含的特殊的中国元素,得到了国外观众的喜爱,同时也为传播中国优秀文化与知识做出了贡献。可见,电影字幕翻译在连接不同国家文化、增强各国文化交流中起着关键作用,成为非常重要的交流方式。  相似文献   

14.
15.
张玲 《英语广场》2024,(11):39-42
电影是文化的载体,其对外输出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形式,而翻译质量影响着文化输出效果。因此,对电影字幕翻译进行研究以及提高电影字幕翻译质量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目的论三原则出发,以影片《西虹市首富》为例,探究直译、意译翻译方法及增译法、减译法和转换法等翻译技巧在该影片字幕中的运用及产生的效果,旨为未来同类型作品的翻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文章在概述了《论语》翻译中的问题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渊源的基础上介绍了语境理论,以语境理论为指导,围绕情景语境中的三要素(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对《论语》所反映的情景语境进行了宏观分析。通过分析,得出教学情景语境为《论语》的基本情景语境的结论,进而通过翻译实例的分析,探讨了将教学情景语境应用于《论语》语篇翻译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描述翻译学的研究方法,首先分析辜鸿铭英译《论语》过程中导致在形式和内容方面"叛逆"现象的翻译策略,既而运用翻译目的论揭示"叛逆"现象背后的因素。目的论将"翻译充分"作为评价译文的标准。在翻译目的论框架下考察该《论语》英译本预期功能,译入语受众和译本产生的动机等,发现该译本是符合翻译目的,翻译充分的译文,辜氏所运用的各种增补、删除和重排的翻译方法是实现其翻译目的的合理手段。本研究的启示在于:文学翻译中的"叛逆"现象可以从翻译目的论角度给予合理解释,译者对原文的"叛逆"是实现其翻译目的的选择,而评价译文的标准则是看其是否有效实现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18.
张清馨 《英语广场》2023,(32):42-45
电影是一种极佳的艺术形式,影视字幕翻译也越来越受重视,目的论在各类影视作品字幕翻译中起到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本文从目的论视角对《花木兰》字幕翻译进行分析,以期能对日后同类影片字幕的翻译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与其他领域的翻译相比,儿童文学翻译相对缺乏系统的翻译理论及研究。本文以著名儿童读物《彼得·潘》为研究对象,选取翻译家杨静远的译本,从Neverland岛名翻译、场景刻画、动作描写以及对话四个方面展开分析,从而探索翻译目的论对于儿童文学翻译的指导意义。儿童文学的目标受众有其特殊性。翻译目的论强调翻译目的与译文受众的重要性,可以为儿童文学翻译提供部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不少学者认为功能主义目的论因过分强调翻译的目的性,因此更适合应用于诸如操作指南、新闻、广告等类型的文本的翻译,从而质疑其对于文学翻译的适用性.本文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对上述说法提出了质疑,并尝试用目的论的三个基本法则—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对当代知名女作家张洁的代表作品《祖母绿》以及戴乃迭的英译本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功能主义目的论对文学翻译及其评价的应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