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大连大学学报》2019,(1):136-141
高铁时代的来临,促进了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对高素质旅游英语人才的需求大幅攀升。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高铁时代的高素质旅游英语人才,深入分析了高职高专院校旅游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运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能力本位教育理论,提出旅游英语教学改革的相应策略。教学实践表明,这些策略对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2.
随着高铁时代的来临,武汉市逐渐转变成组团与地接并驾齐驱的旅游目的地。但是,地方导游的结构性短缺成为武汉旅游发展的"软肋",本文从武汉市高铁动车运营现状出发,分析了交通发展对旅游经济的推动作用,并从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等方面对地方导游讲解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高铁的快速发展催生出新时代高铁旅游的发展,关于通过构建高铁旅游生态圈来推动高铁沿线城市旅游发展的讨论和研究开始进入视野。本文以武广高铁为载体,建立联动广东、湖南、湖北旅游的高铁旅游生态圈,从树立“粤湘鄂”旅游品牌、交通服务体系、旅游服务系统、加强旅游产品创新等方面探讨了构建武广高铁旅游生态圈的策略,并提出相应的保障机制,激发粤、湘、鄂旅游在高铁时代发展的新活力。  相似文献   

4.
高速铁路是交通运输方式的一次革命性变革。随着中国高铁时代的到来,桂林旅游将迎来可进出性的提高、旅游市场的拓展和旅游品质的提升等重大机遇,同时也将面临高铁沿线旅游城市的激烈竞争、高铁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完善,以及自助游产品和服务的建设完善等挑战。因此,桂林应高度重视高铁的发展和高铁旅游的研究,加强桂林旅游地的建设,加强旅游市场开发,加强与高铁沿线城市的旅游合作。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高速铁路迅速发展,已成为社会交通网络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时,高铁给我国旅游交通的格局也带来极大改变,基于高铁时代指引下的旅游业发展迎来新的契机。结合高铁时代对我国旅游业发展产生的影响,客观分析高铁时代旅游开发的现状与不足之处,提出我国旅游业的未来发展路径,以此推动高铁时代背景下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进入高铁时代后,贵州旅游发展一日千里.如何在高铁时代抓住机遇,打造安顺屯堡旅游的新篇章是摆在安顺人民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利用便捷的交通,构筑安顺屯堡旅游的快旅慢游体系,要在凝练屯堡旅游特色、提升安顺屯堡知名度、屯堡景区设施改造、综合优化旅游线路设计等方面做好文章.  相似文献   

7.
高铁时代的来临,拉近了武汉与沿线城市的距离。武汉旅游市场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旅游出发地首次变为热门旅游目的地城市,“高铁赏花客”成为一大亮点,“搭高铁去武汉樱花”成为广东人新流行生活方式。目前学术界尚无对赏花游的探讨和研究,因此以高铁时代下的武汉市赏花游为研究对象,从赏花游和赏花经济的内涵界定、赏花游的吸引力因子切入,对武汉市赏花游的问题进行剖析,并对武汉市赏花游提出创新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8.
安徽省黄山市是全国重要的旅游资源大市,高铁的建设及交通技术的发展势必对黄山市旅游发展带来较大的影响.除此之外,"高铁时代"的来临还会对黄山市的旅游饭店业产生巨大影响.本文分析了高铁建设给黄山市及周边旅游饭店业带来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以促进黄山市旅游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交通是制约地方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区域发展旅游业所必须考虑的首要因子。高铁是当今最流行的交通工具之一,随着我国高铁的超速发展,其逐渐成为拉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这也给地方旅游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本文首先分析了闽北高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然后结合高铁建设给旅游者行为、旅游者带来的影响,就高铁时代下闽北旅游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探究,以期能为其他地区的高铁旅游产业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我国已经进入高速铁道时代,但是无论是高校学科设置还是人才需求总量预估上都没能与行业发展同步进行,形成了铁路人才供给不足的现象。作为人才供给的主力军高职院校更需要抓紧高速铁道(以下简称高铁)专业的建设,本文从高铁专业的培养目标入手,主要针对高铁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等方面对高职院校高铁专业的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高铁推动了中国旅游业的"快旅"时代,另一方面,"慢游"正在成为旅游消费的新时尚。文章在梳理学界关于"慢游"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慢游"的概念。接着指出高铁是适合于"慢游"的交通方式,高铁所带来的"快旅"一方面有助于提升"慢游"的质量,另一方面也对慢游目的地带来了潜在的威胁。最后以成绵乐城际客运专线为例,探讨了高铁时代下"快旅"与"慢游"相结合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2.
高铁在中国的超常规发展以及高铁旅游城市圈和城市带的形成,对我国旅行社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文章分析了高铁时代旅行社面临的机遇,即出游人数增多,为旅行社提供了广阔的潜在市场空间;为旅行社开发更多、更深层次的旅游线路,提供了重要先决条件;出境组团旅行社将会迎来客源的增长;旅行社旅游淡季的状况将得到改善。同时指出旅行社还将面临着挑战,即游客对旅行社的依赖减少;多数旅行社开发新旅游产品和线路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旅行社航空票务代理业务收入将受到冲击;旅行社的服务接待能力遭遇全面的考验。对此,文章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和建议,即构建垂直分工体系势在必行;围绕高铁设计和开发旅游产品;旅游社的接待能力需不断加强,尤其是加强对导游人员的管理和培训。  相似文献   

13.
高速铁路是连接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之间的重要旅游通道,其对旅游要素系统空间格局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文基于在高铁同城化效应下探析了高铁同城化的概念、中国高铁的发展阶段和高铁与旅游收益的相关性,并探析了高铁对旅游要素系统空间格局的变化,主要集中在以下四方面:时空压缩改变旅游可达性时空格局;交通要素系统出现竞合新常态;旅游行为距离空间大变革;客源市场空间出现新格局.  相似文献   

14.
袁克奇  方斌 《考试周刊》2013,(73):104-105
高铁时代的来临推动了区域旅游的合作和发展,郑西高铁的开通运营使"郑州-西安"两小时旅游圈的构想成了现实。郑西高铁沿线发展体育旅游业具有政策、资源、区位、交通和地方市场等优势,也存在居民收入偏低、宣传力度小、产品单一、市场竞争力弱、体育旅游专门人才匮乏、管理水平低、服务质量差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文章提出发挥高铁旅游效应,加强区域合作,积极建设"郑州-西安"两小时体育旅游圈,打造精品,促进区域体育旅游经济快速发展,加强体育旅游专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体育旅游的管理和服务水平等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高铁对节点城市旅游流的影响、对城市群内部旅游空间结构的影响、对旅游地客源市场的影响等三个方面展开述评,认为在高铁旅游业态下研究高铁如何影响节点城市休闲旅游空间格局,构建区域旅游产业新格局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新命题.而重新审视高铁网络时代旅游地的客源市场结构,研究高铁网络时代旅游地的客源市场结构特征与传统的差异将成为高铁区域旅游研究新命题之一.  相似文献   

16.
根据消费者行为理论和交通行为理论,通过收集331份高铁旅游者调查问卷,从旅游决策行为、旅游消费行为以及旅游时空行为三个维度对旅游消费者行为进行分析,探讨高铁时代背景下后现代旅游消费者行为的演变特征。研究发现:不同人口学和社会学特征群体在高铁发展下的旅游消费者行为变化具有明显差异;"高铁发展"这一客观外因,强化了"后现代旅游消费观"这一主观内因,即高铁发展强化了后现代旅游者主张"自由和个性"的决策行为、"情感化和体验化"和"自由性和符号化"的消费行为、时间"模糊化"和吸引物"普遍化"的时空行为等特质。  相似文献   

17.
随着旅游产业E时代的到来,新的旅游业态不断出现,数字化、智能化成为旅游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智慧旅游成为旅游行业的发展方向。E时代的旅游产业要求旅游人才能够为游客提供智能化服务,进行数字化的经营管理,使用多种新型媒体进行旅游营销,为游客定制个性化的旅游服务。当前,我国旅游人才的培养还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建议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手段与方法等方面进行培养模式的创新,培养适合E时代旅游企业发展需求的旅游人才。  相似文献   

18.
高速铁路的大规模运行为区域旅游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同时也对需求引导下的产业要素供给与优化配置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交通行为理论,作为一种快捷、高效的交通工具,高铁所特有的"时空压缩"特性从旅游出行动机、旅游过程中的活动参与情况和旅游出行特征三个方面对游客的出游行为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SEM(结构方程模型)是测度行为机理的典型分析工具,据此构建的研究假设和概念模型可以为高铁驱动下的出游行为结构链条的变迁以及趋势的定性解构和定量测度与验证构建一套概念框架与逻辑思路,为进一步展开实证分析提供理论启示与操作步骤;这对完善高铁时代沿线旅游供需要素配置和配套政策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在"互联网+双创"的双重冲击下中国旅游业步入大众旅游时代,本文首先对新型高端旅游人才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总结了"互联网+双创"背景下新型高端旅游人才的深度复合性、创新性、突出的实践性以及行业引领性四大典型特征,最后指出"互联网+双创"背景下新型高端旅游人才的类型,即旅游高级电子商务人才、创新型旅游产品人才、旅游高级管理人才。  相似文献   

20.
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我国旅游业新型旅游方式与高铁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目前,我国部分旅游资源禀赋具有优势的地区,受限于自然条件或经济因素,新型旅游和高铁还不能实现有效融合发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区域旅游产品开发和高铁网络建设两方面着手,通过提升两者发展中实际的协调度,使新型旅游方式借助高铁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