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教育学生“怎样做人”的一门课程。如何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学会做人,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首要任务。长期以来,在小学思品课中,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课堂上所学的与行为表现中所做的反差较大。这样下去,学生的悟性、灵性在很大程度上受  相似文献   

2.
在高三复习阶段的习题讲评中,教师常抱怨:有的题目,学生做了错,错了教师讲,讲了学生又错,可以说是“一错再错”。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象,提高习题讲评课的效率呢?笔者结合本人在高三生物教学中的体会,总结出在习题讲评中采用“加”与“换”的方法,效果不错。  相似文献   

3.
毋庸讳言,在各种数学课型当中,复习课当属常遭教师们冷落的课型之一!由于不少教师对它重视不够,认识不深,教师讲得累学生练得苦的教学现象屡见不鲜。鉴于这样的现状及部分教师的教学困惑,我们开始了关于“活动式”复习课的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4.
进一步规范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践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存在的三大反差:“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地位与学校重视程度的反差,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迫切需求与教学效果的反差,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与传统教学方式之间的反差等三个方面。因此,必须从坚持贯彻一条逻辑主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结合、课堂集中讲授与课外交流的结合、教师的传授与校园文化熏陶的结合等方面,进一步规范“形势与政策”课教学。  相似文献   

5.
在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广大一线教师通过学习、培训,已经掌握了一些课程改革理念和教学理念,这些理念都会在教学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因此,课改课就成为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以及课程改革进程的代表。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实践,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探究、发现,很好地发挥了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作用,师生互教互学,彼此之间成为了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不断地反思、批判与相互借鉴的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对课改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取得了宝贵经验,积累了大量鲜活的课改课案例。与此同时,也有不少教师对各种形式的课改课进行着冷静的反思……  相似文献   

6.
在高校课程体系改革中,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定位为“计算机辅助自主学习和人际面授教学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互动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差异。教师成为口语课的设计者、组织者,是学生口语交际活动的参与者,且对学生起着激励与引导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王映泉 《现代语文》2008,(10):67-68
在日常教学中,常常看到这样的语文课堂:老师讲得津津有味,激情洋溢;而学生听得目光淡漠,恹恹欲睡,反差极为鲜明。为什么教师出力不讨好,得不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笔者认为是没有很好的贯彻“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基本教学原则,在课常中没有很好的体现精讲多练的要求。这些虽是老话题,但在推行新课标和创新教育的今天,它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打造数字化教学“金课”是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中高职“教学革命”的关键。高职数字化教学“金课”建设应基于服务学生学习理念,体现高职教育属性和教学规律,围绕数字化时代“三教”改革,以促进课程教学全程留迹及教与学精细化管理服务、推动课程考核与成绩评价机制创新、提升评教评学的数字化水平为价值追求,通过高起点实施教学数字化顶层设计、高标准优化智能化教学环境、高水平建设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高质量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高水平打造个性化在线课程、高精度开展教学质量诊断与监控,落实数字化教学“金课”建设,实现教师教学成就感与学生学习获得感双提升以及学校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双促进的改革目标。  相似文献   

9.
本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一年级上册。课是一首儿歌,语言简洁,生动形象,读起来朗朗上口,符合低年级小学生活泼的个性。通过“前、后、左、右”,描绘了影子与太阳光的关系;通过“小黑狗”、“好朋友”、“我走他也走”、“我拍手他也拍手”,描绘了影子和人形影不离的特点。生动的语言既让学生觉得学有兴趣,又形象地了解了有关影子的一些现象。识字与正确流利地朗读课、背诵课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有关影子的一些有趣现象,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是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中,教师先组织学生猜谜,激趣导人新课。然后学“子”字,教读“影子”及生活中带“子”字的词语,接下来揭示课题。在引导学生自己试读课,圈画、自学生字之后,展开了以下的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0.
步数计算短跑教学法,是针对过去的传统体育教学法而做的。过去在进行体育教学时一贯地实行着“晴天一二一,雨天改自习”的教学常规,把一些体育课的时间浪费掉了,而且在体育教学实践课中,教学方法太单一,教学中经常是教师做示范作讲解.然后学生进行模仿练习。针对这种现象,为提高体育的教学效果,有必要对这种形式的教学作出一些改革。  相似文献   

11.
"研讨式"教学之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搞好“研讨式”教学,要处理好管理与教学、教师与学生、课前与课上的关系,发挥好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在教学全过程中实现师生互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课程改革提倡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索,倡导教师是教学的参与者、合作者与组织者。具体落实在课堂内,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根据学生在课堂内的表现,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发挥教学机智,灵活地处理课堂内的学情,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下面以一个课例,谈谈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动”,引导自己教学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刘慧娟  杨虹 《现代语文》2006,(11):13-14
“教师主体”还是“学生主体”历来是教学争论的焦点。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了“语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和引导”①非常鲜明的告诉我们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但在语教学现实中要真正做到这一点还是非常困难的。课常教学在新课程下呈现其特有的风格: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体育教学总是把“教什么”和“怎么教”作为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而对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没有足够的深人研究。由此常出现学生在教师的“指挥棒”下,盲目被动地学习、练习的现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我们感受到“满足学生的需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用高中学生的学习来探讨教学是高中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懂而不会”是高中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即在新知识学习时学生课上能听懂教师讲的内容,课下却不会灵活运用.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师的,也有学生的.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从学生学习角度对“懂而不会”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学生学习程序性知识具有不同的境界,“懂”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基本境界,而“会”是一个更高的境界.本文就高中数学学习中“懂而不会”现象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着一种怪现象(好在只是一种“怪现象”,还未形成“流行病”)——课前,教师力求将自己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灌进”某种“权威”的教学模式(不如说是“模具”)中,教师本着这种“做工”精细的课堂教学模式,预设好自己的每一个教学环节,甚至是每一句话,由此整合而成的教案已经是臻于完美、“天衣无缝”;课上,教师努力营造自己“想象”无比美好的教学情境,在启发学生时或是旁敲侧击,或是单刀直入,这样“软硬兼施”的目的就是为了将学生拉到自己的教学思路上,回答出教师想要的问题,而唯恐教学环节和学生有任何的“节外生枝”现象。对于公开课、观摩课、评比课更是如此。而这恰恰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真实的教学情境是动态的、不确定的。一堂真正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教学,动态性和不确定性表现得很明显,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水平恰恰应该表现在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作出及时判断与处理。学生的困惑、疑问与需要应该成为教学的主要生成点。教师和学生在相互激发、相互交流中,消除困惑、解决疑问、满足需要的过程,就是学生获得进步和成长的过程,电就是教学相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陆彩惠 《广西教育》2004,(5A):32-33
当前,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背”的现象仍相当普遍,老师以“课内损失课外补”的做法来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但收效不大,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尤为如此。十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教师要精心组织好课前、课中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才能使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  相似文献   

18.
应用文教学形成了一种“怪圈”,学生不愿学,教师不愿教,因此,必须对现有的应用文写作课进行全面改革,只有这样才能重新焕发应用文写作课的活力。  相似文献   

19.
汤美如 《师道》2013,(7):61-62
针对目前初中思品课存在“学生对上课缺乏兴趣”、“学习目标不明确”等现象,与课标要求做到“重视学生的体验与感悟;注重师生的互动合作:淡化说教。强化探究性学习:启发引导,突出道德实践”二者间形成的反差,我大胆改革,着力从“精彩导入、明确目标、有效合作探究、指导归纳反思”四方面打造高效课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作为课程内容载体的语文教材,其内涵与功能都在发生变化。题材内容的更新、课文篇目的增多,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选择的空间,同时,也带来了不少新的问题。在教材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课两式”“一课多式”的现象背后,我们可以发现教师误读现象及其潜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