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武术有“四美”形、神、德、道。“形美”为习武之第一重境界,所谓“外练筋骨皮”;“神美”为习武之第二重境界,所谓“内炼精气神”;“德美”为习武之第三重境界,所谓“尚武崇德,以德服人”;“道美”为习武之第四重境界,所谓“以术求道”,“道”正是中国武术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文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习武之人由“形”之外练,到“神”之内修,进而到“德”之培育,最后到“道”之升华,才可以说是完成了整个武术的修炼过程。但事实上,对“道”的追求永无止境,因此,武术修炼的境界也一定是“只有更高,没有最高”。  相似文献   

2.
游玄德  黄建军 《武当》2009,(8):46-47
“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无”是老子在经中提出的一对重要哲学范畴。“有”,指具体存在的事物,“无”,指无形无质的虚无。老子之言无而非无,犹佛家之言空而不空。无之为用,在于由无生有,“无”为万物之始,首先它是“道”的先天之体。其次它还是道生运衍化后的一种物质存在方式,与“有”互依互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由“无”有了“有”,之后,“有”继生“有”,有有相生,曰为万物之母。  相似文献   

3.
道德与养生     
杨青 《武当》2010,(9):30-31
“道”是宇宙的本体,也是宇宙万物生成的总根源。“道德”是指道本有的无欲、无贪、无私、无争的自然属性,要达到修炼高境界的层次,一切就要符合道之德,一切服从于道,本来道之德与道混为一体、形影相随、自然而成、无为而规。要效法天真、无欲、无贪、无私、无争道德属性,依据道法通过一定的逆返过程,古人称作修炼。  相似文献   

4.
罗峰 《武当》2005,(1):17-19
太极一词是孔子为《易经》作《系辞传》时提到的,孔子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者,大也。太,大二字古代常通用。大而能小,小又能大,大中含小,小中寓大。大指相对中有绝对。极,指尽头,极点,系无限之义。“乱极则治,暗极必光”,“极则必变,变则化”。变化之道乃太极也。  相似文献   

5.
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武技,然而很少国家的武技具有套路的运动形式,即使是中国传统文化辐射到的几个东方民族的武技偶有套路形式,但其发达和显扬程度绝对无法与中国武术相提并论。相对世界上其它武技而言,套路运动形式是中国武术最主要的特色之一,它是武术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形成的特有运动形式。传统文化重“道”的特点对各个领域都有影响。古代习武之入将技击实战中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总结提炼,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编排,从而形成了简单的套路,这实际上也是一种程式,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追求“道”的一种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6.
温冰 《武当》2014,(8):40-43
武当武术的理论基础是老庄哲学,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而“道反”是老子的一个重要理论。老子认为,“道”能产生天地万物,并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而天地万物运动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种规律就是“反”,亦即《老子·四十章》所说的“反者道之动”。道反的运动规律有两种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7.
略说日本传统体育的"艺道"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艺道”文化包括传统体育的内容,而传统体育的“艺道”境界高深莫测,通过对“诚“和“空寂”的追求可以进入这种境界,而其中有3个步骤不可或缺。本文通过分析这3个步骤的并行关系,借以说明古代日本人为进入“艺道”境界所做的努力。  相似文献   

8.
凌彦  谢永广 《武当》2004,(9):34-35
拳学对力量是非常重视的,因为拳术是一项激烈对抗运动,其技术动作没有力量作保证是难以实现的。所以在武术界有“一力降十会”的说法。但武术界所说的力,是指经过武术训练所培养出来的,协调的,整体的力量,也叫功力,而不是笨拙的蛮力。武术界把未经训练前的力量叫本力。  相似文献   

9.
师峻 《垂钓》2005,5(8):19-21
中国钓具市场到底有多大,这个问题,很多朋友也许没有个具体概念,但假如有机会去观摩一些每年在一些大城市举办的钓具展会的话,我想你绝对会有深入的体会。每年的展会上,许多新产品会推到市场与商家见面,哪些钓具会得到市场追捧在展会上也会露出一些端倪。如果你有机会去观摩一下展会,会对你今后选到合适钓具给出很好的思路。同时在展会上,你也能有机会接触到一些产品的底价,  相似文献   

10.
一、赫胥氏之民的“鼓腹”,“斫挞无伤痛”和“纯气之守” 《庄子·马蹄篇》有这样一条记载:“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赫胥氏时代大抵是指原始社会早期,在古代传说中,较之伏牺氏、神农氏时代更为远古。这里所说的“鼓腹”,大抵  相似文献   

11.
我们党的历代领导人,对人民群众有着深厚的感情,对提高国民健康水平十分重视,对发展体育事业提出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具体要求。毛主席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体育—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善其身无过于体育。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  相似文献   

12.
拳学对力量是非常重视的,因为拳学是一项激烈对抗的运动,其技术动作没有力量做保证是难以实现的,所以在中国武术界有“一力降十会”的说法。在拳学中把未经过拳学训练的力量叫本力。而拳学中通常所说的力,是指经过独特的功夫训练所培养出来的协调的、整体的力量,也叫功力,而不是笨拙的蛮力。  相似文献   

13.
在运动训练学和一些有关阐述力量的文章中,经常采用“绝对力量”“相对力量、的概念,如,1983年出版的运动训练学第41页提到,绝对力量(也称极限力量),是指运动员用最大力量去克服阻力的能力。相对力量是表示运动员每公斤体重所具有的绝对力量。1984~1985全国运动训练学讲习班  相似文献   

14.
张绍堂 《武当》2000,(4):2-4
天人万物是一个整体,同受大自然的普遍规律主宰。这一普遍规律古人称之为“道”。“道”者,道理,规律也。“一阴一阳谓之道”。《内经》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可见阴阳及宇宙万物的基本属性,自然界万物的生生化化,无不是阴阳运变的结果。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说:“五行,阴阳也;阴阳,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进一步指出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太极是天地万物之根本。古人主张取象于天,并动用阴阳八卦五行之理探索宇宙万物。故《太极拳论》开篇即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太极学说是太极拳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命名的由来。  相似文献   

15.
柔力太极球运动是一项新兴研发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运动项目,本文阐释了柔力太极球运动所蕴含的道家哲学思想,特别是《道德经》中的思想智慧,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反者道之动”的主旨是“反其道而行之”,是道家高明的思维方式,柔力太极球运动主动迎球、欲进先退、上下相成、左右相照的运动方式正以此为思想根源;(2)“柔弱胜刚强”是“反者道之动”的具体体现,是道家独特辩证法的体现,这正是柔力太极球运动以柔化力、以柔克刚的运动行为的思想根源;(3)道家哲学以“无为”为方法论的总原则,其最终目的却是“有为”,即“无不为”,柔力太极球运动的每一个技术动作的接球引化都完全顺着球的运行趋势同向而行,继之根据人体运行趋势完成抛发,这种通过依道而行、顺势而为的运动方式来战胜对方的思想根源正是道家哲学的“无为而无不为”;(4)道家哲学的起点是“无”,经过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最终还要回归于“无”,即“复归于无极”,这正是从事柔力太极球运动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以无胜有”“空灵无我”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16.
杨群力  时保平 《武当》2013,(3):29-31
七、性命双修(一)“性命双修”是武当拳功的主题,是仙道重生、长生久视、得道成仙的途径,也是道教养生思想的组成部分。何谓“性”?何谓“命”?《道教五派丹法精选》第三集,明代道人陆潜虚所著《玄肤论》中文日:“性者,万物一源;命者,己所自立。性非命弗彰,命非性弗灵。性命所主也。命性所乘也。今之论者,类以性命分宗,而不知道器相乘,有无相因,虚实相生,有不可歧而二者。故性则神也,命则精与气也;性则无极也,命则太极也。可相离乎?”意思是说,性是产生万物的根源,命是万物存在的基础。性没有命就不能显现,命如果没有性就没有灵机。性是命的主宰,就是神,是思想情志活动,是先天之性,真性;命就是精与血,是筋骨肉及形态外在表现,是性的基础。现在人将“性”与“命”分宗分派,不知道“道”与“器”的相互联系,“有”与“无”的互为因果,“虚”与“实”的相互依存,其之间是不可分割的。  相似文献   

17.
文风 《钓鱼》2007,(9X):16-17
悬坠钓法(台钓)中,线组的搭配至为重要,而其中浮漂的调校又是重中之重。在浮漂调校过程中,要区分调目和钓目。通常所说的“调4钓2”,指的是将浮漂 在空钩无饵的状态调整到露出水面以上4目的位置,具体施钓时,浮漂调整到露出水面以上2目。所谓的“灵与钝”,就是根据施钓时的具体水情和鱼情,通过对调目和钓目的改变,达到最佳的垂钓状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哲龙 《武当》2006,(8):49-49
前贤说:“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方便道,亦称世间修。在众多“归元”的门径中,“性理养生”以其独特的魅力和风格,历来倍受人们的关注。《易经》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孟子说:“食色性也。”《素女经》说:“圣人不绝和合之道,但贵于密闭,以守天真也。现代性学先驱霭理士说:“性是任何事物也无法熄灭的长明之火。”  相似文献   

19.
《老子》作为一部研究“道”的哲学著作,对作为体育学这门具体科学内容之一的太极拳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老子》所阐述的“道”对太极拳的拳理、拳法以及功理法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太极拳正是历代武术家主动使武术运动符合“道”的要求而创造出来的一门拳术。由于这种关系,人们在学练太极拳的过程中可以而且应该由太极拳之“技”进而明“理”,由太极拳之“理”进而悟“道”,不断自觉地提升人生的境界。  相似文献   

20.
高得益 《武当》2009,(7):10-11
六、病功功式 出自太上之“三生万物”。太上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此为道生万物的生成顺序和天地气交而生万物的生成理论。功式是具体的把式,其式、数、顺序都必然合乎道的生成法则:道生一者为太极,太极者天地阴阳之始也,为宇宙之初混沌无物状态。虽然无物却已产生了第一个具体的有,这个有就是太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