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同义复用 同义复用是指两或两个以上同义词的连用。连用的同义词可以是实词,也可以是虚词。例如: ①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 思,无它异也。”(范晔《乐羊子妻》) ②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木兰诗》) ③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  相似文献   

2.
一单音节同义词复用及其识别几个词意义相同,用在一起,作句子的同一成份。就是同义词复用。它属于联合词组,不包括由几个同义词素合成的词。这与训诂学家传统的所谓“复语”“连文”(两者有时指词)有别。《诗经》中国义词复用,从音节上区分,约有三种:第一种是双音词和单音词同义复用。如《大雅·文王》“济济多士”,“济济”与“多”义同。《唐风·绸缪》“绸缪束薪”,“绸缪”与“束”同意。第二种是两个双音词同义复用。《周南·关雎》“辗转反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于大处运笔酣畅,同时在细微之处也极显匠心。如“度”(du幃)字,出现在四个不同的场合和情境,对凸显人物性格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度”得机智 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一节中显示了对事物准确的判断力和极强的预见性。这可以从课文里的两句话中的“度”字体现出来:①“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实不可得”②“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蔺相如审时度势,根据秦王拿到和氏璧时的轻率态度,立即预见到秦王答应给赵国的城池乃是一句空话,才提出斋戒五日的要求,以拖延时间,为下一步动作留出余地。当秦王…  相似文献   

4.
自两汉以来,人们较普遍地认为儒家在秦代始终是受到排斥、打击的。如贾谊说:“秦王(秦始皇)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新书·过秦中》)班固说:“及至秦始皇兼天下,燔《诗》、《书》,杀术士,六学从此缺矣。”(《汉书·儒林传》)马端临说:“博士,秦官,……秦虽存其官,而甚恶其徒,常设法诛灭之。”  相似文献   

5.
文言文中有一种特殊的假设复句,它们是以含假设语气的一些词语兼做假设关联词所构成的.这类词语常见者不多.由于它们本身不当"假如"讲,一般字典辞书查不到这种讲法,因而其蕴含的假设语气易被忽略.现特提出几例,以引起注意.一、今①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倡,宜多应者.(《陈涉世家》)②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③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庄暴见孟子》)  相似文献   

6.
高五册《语文》教材《毛遂自荐》文在叙到楚王呵斥上殿的毛遂时,写毛遂大胆回言:“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悬于遂手。”毛遂在明告楚王,十步之内,楚王您的性命掌握在我毛遂手里;您不要摆谱!很明显,在战国时期的这出“戏”中,机智无畏的别国使臣门客威胁到了诸侯王的性命。无独有偶,高六册《语文》教材《荆柯刺秦王》一文就专写使臣威胁谋刺诸侯王之事,文章高潮部分描写道:“荆柯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荆柯(持匕首)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其狼狈滑稽之状可见一斑!难怪乎在教学该文时,有学生联想到《毛  相似文献   

7.
一、《论语》动词同义词的数量和内部构成情况(同义词表见文末附录)(一)数量同义词是指"语言中一组组意义相同或相近而又有细微差别的词"。①《论语》动词同义词共约144组,每组词数从2个到12个不等,具体见文末附录。  相似文献   

8.
《荆轲刺秦王》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荆轲与樊於期的对话内容,我在教读以下这段内容时,尝试采用与学生一起品读标点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於期仰天太息流涕曰:"於期每念之,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相似文献   

9.
《将相和》是十二册(大修订)小语教材的保留篇目。其中“渑池会”上,秦王与蔺相如的较量,主要表现为秦王哄骗赵王为其鼓瑟并记之,使赵王受辱;而蔺相如立即反击,逼迫秦王为赵王击缶并记之。这样的结果是“秦王没占到便宜”。对于书中的这句话,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秦赵斗争,两方平局;二是秦王想占便宜,结果反而“吃亏”了。哪种更妥呢?首先,我们要看“瑟”和“缶”是什么。“缶”起初为先民们装食物、饮料的器皿,后发展为打击乐器。在3000多年前的夏、商时代,我国就产生了“击缶”的演奏形式。《诗经·陈风》中有“坎其击缶”的记载。“击缶”…  相似文献   

10.
“错意”解     
初中语文第五册《唐睢不辱使命》中有秦王对唐睢讲的这样两句话:“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课本上对“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注解是:“因为安陵君是个忠厚长者,所以不(把他)放在心上。错意,注意。错,同‘措’。”这样注解,有点牵强。关键在于对“错意”的理解上。体味秦王的话语,是要托词表达出“我为你着想,你却不为我着想”的意思,以借故责难,施加压力。他先向唐睢宣称:泰国之所圮l灭韩亡魏而让五十里之地的安陵存者,是因为安陵君是个忠厚长者,所以不肯违背他的心愿(意即没有一并灭亡他)。接下去又反责安陵君:现在我拿十倍的土地,让他扩大领土,而他却要不顺我的心原,是看  相似文献   

11.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在讲到“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时,有这样一段话:“汉语大部分的双音词都是经过同义词临时组合的阶段的。这就是说,在最初的时候,只是两个同义词的并列,还没有凝结成为一个整体,一个单词”(见该书77页)。这里所说的“同义词临时组合”或“两个同义词的并列”的现象,在古代文献中极为常见,我们管它叫做“同义连语”。了解和分析同义连  相似文献   

12.
偶读陕西师大所编《中学语文教学参考》(99年第10期)“备课参考”栏目里有关韩卫国先生《一条应该补充的注释》一文,深为韩先生学识之广博与备课之扎实所折服。但,韩文对“善为秦声”(现高中语文第六册《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所谓补充注释,笔者却不敢苟同,其理由如下。韩文所以“补充”此“注释”,其根据是秦国李斯《谏逐客书》里有关“秦声”的介绍。诚然,李文“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确系秦王所为。但,李斯为此文是在秦王(秦始皇)十九年,即公元前237年,而“渑池之会”却是在秦昭王二十七年,即公元前279年:二者相隔近半个世纪。试想,以后人之言证前人之行,恐怕于理不通吧?况且,《谏逐客书》中所“退”之“筝”,正是秦昭襄王请赵惠文王所奏之“瑟”呢。(筝,乐器名,瑟类。《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第5页注释〔45〕,朱东润主编)倘若秦王真的请赵王演奏所“弃”“退”了的“筝瑟”,那岂不是自取其辱?那么,相如请秦王击缶,“秦王怒,不许”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我们知道,在古代,那些乐工伶人的地位不高,秦王了解这一点,才趁“饮酒酣”大咧咧地提出“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这一极不符合赵王身份的要求。真可谓“醉翁之意不...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云:“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汉文学史纲要》)。 李斯文章,流传至今而有代表性的是《谏逐客书》。 李斯为什么写《谏逐客书》?因为秦王赢政下令逐客,而李斯亦在被逐之列。关于秦王逐客的缘由,建国后出版的较有影响的古代文学作品选本意见比较一致,均据《史记·李斯列传》,认为秦王逐客乃郑国修渠所引起。此说值得商榷,故为之辨。  相似文献   

14.
雄鸠之鸣逝兮,余犹恶其佻巧(《离骚》) 雄鸠,朱熹释为鹘鸠,今人有指为即《诗·关睢》之“睢鸠”,按《方言》:“其大者谓之鳻鸠(即今之班鸠)…其小者或谓之鹘鸠”;而《尔雅·舍人注》则以为“鶌鸠,一名鹘鸠,今之班鸠”,无论其为大为小,均不见比兴之义。说为“睢鸠”者,意谓“睢”为“且”字之讹,即雄鸠。但就《诗》言之如此,则“关关”两字无着;且“古以鸠为匹鸟”,屈原亦不应“恶”之,故亦难通。按《释文》“雄”作“鸠”,《集注》又云:“黄云:‘呼故反’,然则‘鸬’字  相似文献   

15.
几一:《H-一生傲) 1川疏影横斜水清浅 一.宫官宜《共吕1分》 (ee)峨写(门盆分)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芳草鲜美. 渔人甚异之。 (引_.夜泊秦淮近酒家。 《5)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6)禅其地之出. (2)(3) 《二:) 2 拐一下洲勺.翻点的闷. 其两滕想比者( 故户枢不t,流水不腐( 4,益其所不能 《三》一侣下文, ‘.分) } 】 】 兜成,一7.《.分》 奋雄不母倪命(节绝) 秦王惊然怒。谓磨且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磨且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予之赶.伏尸百万.滚血千里。” 磨且曰:’‘大王尝闻布衣之赶乎?”秦王曰:.‘布农之怒.亦免冠…  相似文献   

16.
文言文中表示比较的句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用“与……孰……”“、孰与”表比较。如:①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意思是:我与徐公比谁更漂亮呢?②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智囊全集》)意思是: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说:“诸位看廉将军比得上秦王厉害吗?”二、用“孰若”、“莫如”“、不若”表比较。如:①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童区寄传》)“孰若”可译作“哪如”。全句意思是:做两个主人的奴仆,哪如做一个主人的奴仆呢!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意思是:徐公比不上你漂亮啊!③莫如以…  相似文献   

17.
<正>"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选自《孙子算经》)关于这类"物不知数"问题,我国古时流传的算法名称很多,宋朝周宓叫它"鬼谷算",又名"隔墙算",杨辉叫它"剪管术",而比较通行的名称,则把它同军事扯在一起,如"秦王暗点兵"或"韩信点兵"等.经数学家秦九韶的推广,又发现了一种算法,叫做"大衍求一术",又称"中国剩余定理".《算法统宗》(明.程大位)中的四句诗:  相似文献   

18.
《吕氏春秋》亦称《吕览》,是秦相吕不韦集合门下宾客编撰而成的,成书于战国时代末期。吕不韦(?—前235年)是战国末期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原为阳翟(今河南禹县)大商人。因游说华阳夫人立秦公子子楚为太子有功,子楚继位(庄囊王)任命他为相国,封文信侯。秦王政继位后,吕不韦继任相国,称为“仲父”。他拥有大片的食邑并宾客  相似文献   

19.
《教师教学用书》第 118页 :“白起 ,秦国名将。……后为相国范睢妒忌 ,遂称病不起 ,被迫自杀。”把白起称病的原因归于范睢的妒忌而闹情绪。但史料记载表明白起称病不起的主要原因并不是这一因素。《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记载 :“秦大破赵于长平 ,遂围邯郸 ,已而 (应侯范睢 )与武安君白起有隙 ,言而杀之。”上述记载说明由于范睢与白起有矛盾 ,范睢向昭王进谗言杀害了白起。但我们看不出白起装病和昭王想杀之的真正缘由。再看《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 :“(秦军攻打韩、赵 )韩赵恐 ,使苏代代厚币说秦相应侯 (范睢 )曰 :‘……今赵亡秦王…  相似文献   

20.
刘玉杰 《语文知识》2012,(4):101-102
清初浙北有两个陈忱:一个字遐心,号雁宕山樵,乌程(今湖州)人,是《水浒后传》的作者;另一个字用亶,秀水(今嘉兴)人,是《读史随笔》的作者。一向被学人视为治学之门径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此存在讹误。本文对此进行考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