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004~2010年青海省冰雹天气时空分布特征及环流形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青海省地形及气候特征,将全省划分为东部农业区、环青海湖地区、柴达木盆地、祁连山区和青南地区共5个区,分析了2004~2010年青海省出现冰雹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环流形势,结果表明:①青南高原是一个雹日高频带,青海湖以北的祁连山、拉脊山地区的雹日也较多,海西大部年降雹日数在2次以下;(2)2004~2010年间冰雹出现的时间为4~9月,一年中冰雹出现最多的是6~9月,青海省冰雹天气属于夏季多雹类型;(3)祁连山区、柴达木盆地、环青海湖地区冰雹天气的500hPa环流形势蒙古低槽型最多,其次是西北气流小槽型,西北气流冷温槽型最少;东部农业区西北气流小槽型最多,其次是蒙古低槽型,西北气流冷温槽型最少;④在青南地区,冰雹天气环流形势高原小槽型最多,其次是副高边缘西南气流型,低涡切变型最少。  相似文献   

2.
青海省短时强降水(强暴雨)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青海省48个自动气象站2004~2006年6~9月逐时降水资料,分析了青海短时强降水(强暴雨)的降水性质、持续时间、降水范围以及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青海短时强降水(强暴雨)范围小、持续时间短、局地性强并伴有雷暴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系统性天气造成的短时强降水较少;短时强降水的分布明显受到地形影响,降水次数自西北向东南呈阶梯性递增趋势,在东南部有一高值中心,在青海湖以东、青海南部地区各有一个次高值中心;青海的大到暴雨天气过程主要以短时强降水(强暴雨)为主;短时强降水(强暴雨)在盛夏的7-8月出现最多,且多发生在傍晚前后。  相似文献   

3.
杭州短时强降水特征分析及预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杨诗芳  郝世峰  冯晓伟  胡波 《科技通报》2010,26(4):494-500,545
利用杭州市近20年的1h雨量资料,分析了杭州短时强降水的发生规律,包括短时强降水的极值分布、年发生次数、月际分布、时段分布等气候特征。短时强降水雨量极值大多出现在台汛期间。杭州市短时强降水年发生次数的多年平均值为9.6次。杭州发生短时强降水的高峰期为7~8月。短时强降水容易发生在凌晨及午后两个时段。产生短时强降水的天气系统有:梅雨锋、西风带低槽、热带气旋、副高边缘西风急流、局地强对流系统等。本研究通过MM5模式产品得到各大气对流参数场及单点探空曲线,为预报短时强降水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个例分析发现,在强对流天气发生前,各个大气对流参数场中心与短时强降水中心对应较好,杭州探空曲线反映了大气层结不稳定,有利于强对流天气发生。但是预报仅停留在定性和人工分析阶段,做出客观定量预报,并确定短时强降水的落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利用2004年~2018年5~9月青海地区50站A资料和地面灾情报告资料,分五个区(青南地区、环青海湖地区、东部农业区、柴达木盆地、祁连山区)统计青海高原强对流个例,分析强对流天气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空间分布特征:短时强降水东部多于西部、南部多于北部、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多;冰雹青南地区多于北部地区,唐古拉山区是青海冰雹高发区,但直径较小,主要为弱冰雹;雷暴大风青南地区多于北部地区,唐古拉山区是青海雷暴大风高发区,五道梁是极值中心。(2)时间变化特征:短时强降水近年有多发趋势,集中在7~8月,70.9%的站次均发生在16:00~24:00;冰雹近年来呈现逐渐减少趋势,极值出现在6月,91.4%的站次均发生在12:00~19:00。雷暴大风具有三峰型,主要活动在5~6月,89.1%的站次均发生在13:00~19:00。(3)对比华北和华南地区,青海高原冰雹、雷暴大风总体呈现减少趋势,不同于华北和华南地区,青海降雹峰值出现在6月,呈现单峰型。  相似文献   

5.
依据2016年~2020年青海东部地区15个国家气象站降水等资料及相对应探空资料,研究东部地区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情况及探空物理量的预报阈值.结果表明:(1)东部地区平均每年发生短时强降水4.2站次,年变化呈双峰式,其中一半以上发生在8月,且多发于午后;门源和大通是东部地区发生短时强降水最多的两个站.(2)发生短时强降水...  相似文献   

6.
文章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中国第一代全球大气/路面再分析产品、卫星云图资料以及两家模式对比,对2020年6月16日夜间西藏那曲东部发生的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是在500hpa欧亚中高纬为两槽一脊的大背景下发生,那曲东部受高原切变影响,出现风速上的辐合,并拥有良好的水汽条件,配合西南风输送的源源不断的水汽,是出现此次强降水的主要原因;此外还发现那曲东部拥有高空辐散低空辐合的高低层良好配置,物理量配合较好,有利于降水的出现;另外青海沱沱河站的西北风向的转变使那曲东部降水更为明显;还从检验预报可知,对于此次降水,GRAPES-GFS模式降水预报比EC模式降水预报更有可信度。  相似文献   

7.
基于1961年~2020年汛期(6月~8月)青海省50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观测资料以及同期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南亚高压在不同振荡特征背景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不同匹配类型及该匹配类型对青海省汛期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南亚高压中心位置和东伸脊点偏东较偏西都会促使青海省降水呈偏多趋势,中心位置偏东会使青海省东部农业区南部、青南牧区大部及柴达木盆地北部地区降水偏多性增加,东伸脊点偏东会使环青海省湖地区大部、柴达木盆地东南部、青南牧区中部降水偏多性增加。  相似文献   

8.
通过查阅有关文献,梳理分析了青海省公路网规划发展的历程,表明青海省公路网发展和建设在公路网规划的引领下,路网的功能逐步完善、层次更加分明,基本形成了"东部成网、西部便捷、青南通畅、省际连通"的路网布局,有力地支撑了青海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地面站春季积雪日数的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胡豪然  彭骏  毛晓亮 《资源科学》2010,32(1):149-156
利用高原地区1962年-2004年64个地面站积雪资料,揭示了该地区春季积雪日数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高原地区春季积雪日数空间分布局地差异显著,多雪区集中在巴颜喀拉山东段和藏北高原东南部,少雪区主要是藏南谷地、柴达木盆地以及川西干暖河谷地带;②空间分布可以概括为6种类型,青南高原东部型、藏北高原东部型、川西高原南部型、青藏高原东北部型、西藏东北部型以及川西高原东部型;③青南高原东部的春季积雪日数呈显著增长趋势,青藏高原东北部呈减少趋势,川西高原南部基本没有趋势变化,其余分区内各测站的线性变化趋势不完全一致,春季积雪日数仅在青南高原和川西高原东部地区存在由少变多的显著年代际变化,分别出现在1975年和1982年前后;④高原地区的春季积雪日数主要以准2年、准6年以及准10年的周期振荡为主。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不同环境条件造成青海乐都两次短时强降水的原因,本文以发生在青海乐都的两次降水过程,即2014年6月3日区域对流性降水和2014年7月25日单点对流性降水为例,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环境条件。结果表明:1."6.03"和"7.25"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环流形势分别为冷槽型和西北气流型,高空槽携带的正涡度平流及冷平流为短时强降水提供了有利条件,地面干线是短时强降水天气触发机制;2.低槽、切变线、地面辐合线、地面干线、高位涡中心叠置区与强降水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3."6.03"和"7.25"过程层结特征阈值:850h Pa和500h Pa假相当位温差17℃以上,总指数44,威胁指数166以上,假相当位温大于366K,抬升凝结高度747m以上,对流有效位能857 J/kg以上,锋生条件84以上;4."6.03"区域性对流降水所需的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高于"7.25"单点对流性降水,而"7.25"单点对流性降水热力条件好于"6.03"区域性对流降水,单点强降水需要储存较高的热量才能触发强对流天气。  相似文献   

11.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卫星和雷达资料,分析了2018年7月16-17日,暖脊背景下的黑龙江省极端短时强降水天气。最大雨强出现在齐齐哈尔泰来塔子城为80.5mm/h。暖脊控制下,副高外围的风速风向辐合造成的强降水。高层干冷、底层暖湿配置较好,风切变比较好,也有急流配合。云团发展较高,TBB值较低,降水指数产品具有一个的指示作用。降水回波持续时间长,累计强回波持续时间也较长,但最大降水时段的回波并不是很强。  相似文献   

12.
2010年8月2~4日青海省区域性大到暴雨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自动站加密资料、卫星云图资料,对2010年8月2~4日发生在青海省东部地区的区域性大到暴雨的天气环流背景、影响系统以及此次降水与各物理量场的对应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副高外围西南暖湿气流与新疆低槽槽底分裂冷空气在青海省东部地区交绥是导致此次区域性大到暴雨的主要原因,各物理量场的高低空合理配置和高能、高湿是此次降水出现的动力、热力和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常规和非常规气象资料对2010年9月20-21日出现在青海东部农业区的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强降水是在大尺度环流形势由纬向型向经向型调整时期产生的,500hPa高空槽和地面冷锋是其主要影响系统;强降水的时空分布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强烈的上升运动提供了强降水的触发机制;副热带高压边缘的西南暖湿气流为强降水区输送了大量的水汽;多普勒雷达强回波带、速度辐合区和低层较强暖平流是造成此次强降水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鲁明欣宇  郭娜  沈澄 《内江科技》2022,(10):71-72+12
<正>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6年7月6-7日南京中南部地区极端短时强降水天气进行分析,探讨了强降水产生的环境背景、有利条件以及雷达回波特征,以期为南京地区极端短时强降水的预报预警提供一些参考。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南京,梅雨期间短时强降水天气的发生频率呈显著上升趋势,特别是雨强大于50 mm·h-1的致灾性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发生次数呈显著增长[1]。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61-2001年青南牧区气温、降水、积雪以及500hPa高度场和850hPa温度场资料,分析了青南牧区多雪年和少雪年的气候变化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若青藏高原与中亚地区850hPa温度距平场配置为“南 北-”型、高原西部与中国东部地区500hPa高度距平场为“- ”型,或印度副热带高压强度指数,东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指数、北美副热带高压强度指数偏强以及北半球南下的冷空气次数偏少时,青南牧区易多雪。反之易少雪。冬季平均积雪量与降水、气温分别呈正、反相关。平均积雪量预测方程入选的前期因子集中在春、夏季的高度场,表明前期北半球高度场变化对青南牧区冬季积雪的预测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2020年8月14日西藏拉萨出现强对流天气过程,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资料、NECP再分析数据以及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资料,进行诊断分析。分析表明: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期间欧亚中高纬为两槽一脊型,500hpa高度场上系统生成,地面上出现增温降压,配合高空槽过境,造成了大量的不稳定能量,为形成强降水过程得到了有利的影响系统,拉萨站水汽通量值较高;垂直速度存在一个-0.6Pa·s-1的上升运动中心,水汽和动力条件都很有利;雷达产品上,拉萨站上空回波最强值达到了65dBz,回波顶高达到9km,对流发展旺盛,垂直风切变上也有很好的指示意义;FY-2F卫星云图TBB分布反映出降水期间有多个中小尺度对流云团生成发展,有利于TBB值的增大。  相似文献   

17.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卫星云图资料,对2019年5月3-5日西藏南部和东南部降水过程的环流背景、物理量场及其中尺度特征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天气过程期间欧亚中高纬地区为三槽两脊型,孟湾风暴(法尼)登陆减弱后的低压(槽)和高、低空急流是此次降水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低空西南急流为强降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高空急流为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抬升条件,低空西南风风速大小与降水强度有明显的关系。孟加拉湾特强气旋风暴"法尼"登陆后外围云系不断上高原,为降水天气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水汽通量大值区向高原移动,不断地为降水区输送水汽;降水期间,强的上升中心为-1.6Pa·s~(-1),为降水天气提供了有利的上升运动。  相似文献   

18.
洪文平 《青海科技》2009,16(5):52-54
本文基于多普勒雷达速度资料的特征分析,对其在短时天气预报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利用多普勒雷达速度场零速度线产品动态分析及正负速度中心的分布,可以比较准确地对气旋中心位置进行定位;"弓"形零速度线对大范围短时降水预报有很好的指示作用,当"弓"型辐散场零速度线出现时,预示着降水减弱并趋于结束,当"弓"型辐合场零速度线出现时,预示着降水加强并可能出现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多普勒雷达速度场中"逆风区"的出现,可作为短时强降水和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预报的重要判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FY-2C红外卫星云图和相关定量产品、常规观测资料、T213数值预报产品及其青海省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对造成2009年8月18日凌晨青海东北部短时强降水云图特征、天气尺度环境场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红外卫星云图上青海西南方位不断有对流云团补充加强、迅速发展,是青海省东北部产生区域性大到暴雨的前兆;TBB低值带与大到暴雨发生的区域相对应,强降水落区位于TBB低值区内;射出长波辐射OLR低值区及中心轴线的走向与对流性强降水的移动及发展方向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利用高空和地面等常规资料、满洲里区域自动站逐时观测资料及满洲里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资料,对2018年7月16日局地强降水天气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了新一代天气雷达基本产品及导出产品客观反映强降水天气特征。结果表明:这次天气过程主要是由中纬度低槽后部冷空气和沿副热带高压北上的暖湿空气共同影响造成;雷达基本产品中基本反射率(R)、基本径向速度(V)以及导出产品中风廓线(VWP)、风暴追踪信息(STI)等对短时强降水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