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徐安花 《青海科技》2009,16(1):50-52
本文从生态环境、土壤环境、自然景观、野生动物、高寒草甸、水文等方面入手,分析了公路建设对三江源区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三江源地区深层地温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利用1992~2007年三江源地区7个气象站的0.8m、1.6m、3.2m逐月平均地温资料,运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分析了三江源地区地中温度年、季变化趋势及气候异常等气候特征。结果表明:三江源地区0.8m、1.6m、3.2m年平均地温呈显著的增温趋势,其气候倾向率为0.18—0.81℃/10a;各季节各深度平均地温夏季增幅最大,冬季最小,与同时期的平均气温增幅比较,地温增幅更大;兴海、囊谦0.8、1.6m地温年、季均未发生突变,其余各站年或季存在气候突变。  相似文献   

3.
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危机与保护建设战略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玉婷 《青海科技》2006,13(1):10-15
三江源地区独特的生态环境造就了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独一无二的大面积湿地生态系统,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得以同源于此。随着气候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日趋频繁,使源区生态环境的恶化不断加剧,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保护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4.
2000年以来三江源地区水资源变化遥感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取了2000、2004的TM/ETM影像数据,采用计算机屏幕人工解译的技术方法对三江源地区湖泊、湿地、冰雪水资源信息进行提取,并对2000年、2004年三江源地区≥0.5km2的湖泊作了专题调查.结果表明:2000年已萎缩或消失的湖泊,在2004年又重现湖泊特征;2004年与2000年相比,≥0.5km2湖泊面积增加9.2%,内陆沼泽面积减少1.90/0,冰川萎缩1.4%,河流面积减少1.3%.分析2000、2004年水资源与气候变化的响应,表明降水量对全区湖泊面积的影响较大,气温的升高是导致湿地减少、冰川萎缩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董得红 《青海科技》2003,10(2):11-13
三江源头的森林资源在国家生态环境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实行森林资源生态环境价值补偿是改善江河流域生态环境状况的根本性措施。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1961~2004年"三江源"地区气象台站观测的气温、降水、积雪资料,用气候诊断方法分析了该地区冬季积雪温度、降水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20世纪60~90年代冬季"三江源"地区中雪和大雪出现的站次以及雪灾出现的站次有逐步增多的趋势,降雪量和地表平均积雪量每10a分别增加1.454mm、9.861cm,单站积雪量在4100m左右的高度上增加比较明显,冬季降雪和积雪增加的趋势和新疆完全一致。44a来平均积雪量经历了3次明显的转折,并具有9.3,7.0,5.6,4.7,4.0,3.5,3.1,2.2,2.0a的显著周期。未来10a冬季积雪增多的趋势仍将维持,雪灾发生的几率仍然偏大。"三江源"地区1962~2004年的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增温率达到0.27℃/10a,进入21世纪,"三江源"地区夏、秋季平均气温增高趋缓,而冬、春季增温加剧的趋势明显。降水量总体呈微弱的减少趋势,减少率达到0.74mm/10a,冬、春季降水量呈现出增加趋势,其气候倾向率分别为1.35,3.44mm/10a。  相似文献   

7.
苏多杰 《青海科技》2002,9(1):29-31
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模式,代表了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方向.生态农业生产是以有机农业为主,无机农业和有机农业的有机结合.它用生态学原则来管理和建立一个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的、经济上可行的农业生态系统.这种生态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包括农、林、牧、副、渔及其加工等都不是简单的集合,而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不断出现,如何利于有限的土地资源为人类社会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生存条件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本文先分析了新疆土地资源及其利用概况;然后讨论了研究新疆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关系的意义;最后讨论了新疆土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生态环境、土壤环境、自然景观、野生动物、高寒草甸、水文等方面人手,分析了公路建设对三江源区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姜琳 《青海科技》2009,16(5):63-64
本文阐述了三江源地区城镇防洪体系现状、治理思路及规划情况。  相似文献   

11.
浅谈三江源地区农村能源现状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三江源生态保护区牧民生活用能主要为生物质能,生物质能的过度消耗会带来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本文分析了三江源生态保护区能源资源现状、能源消费现状,并从农村能源角度探讨了解决三江源地区牧民生活用能的对策,以期保护和改善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解决牧民的生活用能,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三江源地区融雪径流时间变化特征与趋势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吕爱锋  贾绍凤  燕华云  杨贵林 《资源科学》2009,31(10):1704-1709
融雪径流是三江源地区水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融雪径流时间在发生变化,对于该区年径流量及其季节分配将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通过计算流量质心时间(Timing of the Center of Mass for Flow)来表示融雪径流的开始时间,利用时间序列的趋势分析方法,发现在1957年~2000年间,三江源地区主要水文站的融雪径流时间都有提前的趋势,其中澜沧江源的香达站、黄河源唐乃亥站以及长江源的直门达站融雪径流时间的提前趋势在95%的置信水平上表现显著,从变化幅度来讲,香达站融雪径流时间提前最大,大约有10天左右,而沱沱河提前最少,约为4天左右.通过相关性分析,认为三江源地区融雪径流时闻与年径流量存在正相关关系,即融雪径流时间越晚年径流量越大,这种关系在直门达、吉迈以及唐乃亥站都表现显著.融雪径流时间的提前同时也会影响径流的季节分布,即会伴随着春季径流增加、夏秋季径流的减少,而与冬季径流的关系在各站不一.最后,对三江源地区融雪径流时间与大尺度气候信号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分析了三江源地区融雪径流时间的可预测性.该研究的开展将会为三江源地区水资源的管理和预测提供科学借鉴.  相似文献   

13.
颜亮东  周秉荣  李晓东  李甫  张娟 《资源科学》2012,34(11):2057-2066
利用三江源地区18个气象台站1961年以来观测的日、旬、月和年气温、日照时数、日照百分率以及玉树站观测的太阳辐射资料,根据气候学原理,在充分考虑天文辐射、大气透明系数,日照百分率等影响太阳辐射因子的基础上,计算出三江源地区的太阳能资源,然后以年太阳总辐射量作为一级(主导)区划指标,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日最高气温达10~15℃)以上期间的日数(利用佳期)作为二级区域指标进行分区,对三江源地区9个不同类型的太阳能资源区进行分区评述,同时计算了三江源地区粮食光合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结果表明农作物生长期光合生产潜力为26846.4kg/hm2;光温生产潜力为11812.4kg/hm2;气候生产潜力为9449.9kg/hm2,与1997年-2006年实际年平均粮食产量3327.0kg/hm2相比;只占气候生产潜力的35%,说明三江源地区粮食生产潜力的提升空间还很大,最后得出:三江源地区由于太阳能资源丰富、土地利用条件优越、电网容量与架构理想、电价水平较低、交通设施便利、光伏产业链完整、太阳能利用市场和国家政策扶持力度较大等优越条件而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4.
利用三江源区1971~2004年5~10月逐日降水、各月降水和环流特征量资料,计算了雨季的起迄日期、间歇日数和雨季内降水过程出现的总次数,应用气候诊断方法分析了年代际的变化规律及其成因。结果表明:三江源区雨季5月中旬从东南部开始,然后逐步向西北方向扩展,9月上旬从西北部结束,向东南部逐渐撤退;大部分地区雨季出现的日期提前而结束的日期滞后,雨季内总降水量和降水过程出现的次数均呈减少的趋势;雨季间歇时段一般出现在7月中、下旬至8月上、中旬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界位置偏北、西伸脊点位置偏西和高原及印缅地区高度场偏高是三江源大部分地区雨季起迄日期、总降水量、降水过程次数等统计要素出现较大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唐承财  钟林生  陈田 《资源科学》2009,31(11):1825-1831
研究旅游资源空间分异特征,有助于构建科学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促进区域旅游与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本文对三江源地区生态旅游资源空间分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随着海拔的变化,整个区域生态旅游资源与部分单体呈现垂直地带性;②随着经纬度变化,自然与人文类生态旅游资源均表现出水平地带性空间分异;③较多生态旅游资源分布在交通干线与主要河流沿岸;④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沿村镇及其周边地区呈现面状集聚与散点空间分异.基于空间分异特征分析结果,提出该区域旅游资源总体开发模式为空间梯度转移开发,并探讨了3类空间优先生态旅游资源类型的开发模式,分别为垄断性资源开发的独立景区模式、交通干线沿线资源开发的线路联动模式、城镇周边资源开发的设施依托模式,研究成果可为三江源地区及其它生态敏感区生态旅游资源的科学利用提供理论指导与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6.
基于县域要素的三江源地区旅游扶贫模式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佳  成升魁  马金刚  钟林生 《资源科学》2009,31(11):1818-1824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兴起,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旅游在消除贫困上的潜力和能力,然而,要让旅游真正朝着有利于消除贫困的方向发展,必须对旅游的发展方式加以调整,因地制宜地选择旅游扶贫的模式.本文构建了三江源地区各县贫困程度和旅游资源禀赋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测度了各评价区的贫困度和旅游资源禀赋综合得分,并采用四象限法划分出资高贫低、双高、双低、资低贫高4种旅游扶贫类型区,在此基础上,提出适用于整个三江源地区的旅游扶贫基本模式为政府主导模式,以及各类型区的旅游扶贫辅助模式,即资高贫低区的政企合作模式,双高区的项目推动模式,双低区的产业联动模式,资低贫高区的大区带动模式.  相似文献   

17.
本文简要介绍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人工增雨工程X波段全相参多普勒天气雷达发射机系统的概况及其工作原理;阐述了雷达发射机的检测方法和步骤,给出了理论波形。重点对果洛雷达发射机系统在调试过程中出现的故障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发射机故障的维修技术。  相似文献   

18.
西北地区NDVI对水热条件年内变化的响应及其空间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张翀  任志远  袁鑫 《资源科学》2011,33(12):2356-2361
利用西北地区1982年-2006年日均温与降水数据和GIMMS—NDVI数据,以时滞互相关法为基础,通过生态区划和植被类型两个层面分析了水热条件的季向变化同半月NDVI变化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表明:①植被覆盖较好且海拔较低的山地区以及河流沿线的NDVI与气温、降水的相关程度相对较高,响应也较快,而盆地以及海拔较高的高原或山地区的相关程度相对较低且响应时间较长,初步判定是水热条件好的区域相关程度高且响应迅速,相反水热条件差的区域相关程度低且响应迟缓。进一步以西北地区生态地理区划分析西北地区水热状况对NDVI变化的影响,得出≥10℃积温和降水量大的地区NDVI与气温、降水的相关程度较大且响应快,相反则相关程度较小且响应慢,并且在半月均温和半月平均降水的共同作用下影响半月NDVI平均值的变化;②气温和降水变化对植被NDVI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针叶林、灌丛和草原、草甸和草本沼泽、阔叶林与荒漠植被,即由东、西分别向荒漠植被,相关性逐渐减小。某一类型的植被的生长对气温的要求高,则这类植被与气温的相关程度高且响应快,相反植被的生长对气温的要求低,则这类植被与气温的相关程度则低且响应慢,对于降水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9.
三江源地区太阳辐射与日照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秉荣  颜亮东  校瑞香 《资源科学》2012,34(11):2074-2079
本文利用1961年-2008年三江源地区16个气象台站观测的日照时数、日照百分率资料,区内玉树气象站的太阳总辐射观测资料以及改进的Angstrom模型模拟的全区太阳总辐射年分布资料,应用线性趋势法,对三江源地区太阳辐射、日照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可能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全区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602.8h,多年平均太阳辐射值为6751.08MJ/m2,较全国平均而言,三江源地区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日照北部高于南部,太阳总辐射西部高于东部;1961年-2008年间,三江源地区日照在玛多、达日地区显著增加,在治多、兴海显著减少,其余地区日照百分率和日照时数呈稳定状态,不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日照减少的现象;三江源地区太阳总辐射1960年代后期至1980年代中后期呈减少趋势,1990年代后呈增加趋势,其变化趋势和全球先"变暗"后"变亮"过程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20.
三江源区生态环境退化、恢复治理及其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介绍了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退化现状,科学分析了脆弱生态区生态退化的原因及生态过程,提出了三江源区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配套技术和有效途径,探讨了区域经济、社会、资源、生态环境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