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清末社会的苦感特征及其成因,目前学界研究略有缺失。清末社会的苦感特征主要体现在四民及士兵群体生存的困苦。至于其背后的因由,一是主权受侵、外交受辱;二是政治腐败黑暗;三是自然灾害不断及社会动荡不堪;四是旧风旧俗的根深蒂固。清末政府未能正视并着力处置,从而渐次丧失了存在的基础,走向灭亡。  相似文献   

2.
论政治腐败的德法兼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腐败是国家秩序生活中的异质因素 ,是政治权力根基的蛀虫 ,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阻力。政治腐败在我国主要指公共权力行使者超越或滥用公共权力。政治腐败的原因可从公共权力行使者和公共权力本身来分析。从这一分析可以看出 ,对政治腐败进行德治和法治应是防治政治腐败的治标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3.
政治腐败是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副产品,政治腐败直接的制约着民主的发展。民主贫穷在现实中,有三个方面的表现。政治腐败和民主贫穷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执政腐败直接影响到民主贫穷的产生。政治腐败影响从民主心理的健康发展;损害民主制度的有效性和权威性,侵蚀着保障民主的制度体系;直接损害着政治资源,分散民主发展的凝聚力等多个方面导致了民主贫穷。发挥政党在治理政治腐败、防止民主贫穷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容闳是近代中国系统接受西方教育的第一人,一生在中美“两栖”。他认为当时中国贫弱危殆的症结有三:一是政治腐败,二是教育落后,三是外力入侵,其认识出自直观感受但亦不断深化。在太平天国革命、洋务运动、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四个时期,容闳尽力以“供赞画、任交涉”的方式报效祖国,推动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但容闳对于中美两国,都处于“边际人”地位,对中国国情缺乏深入了解,设想亦难免脱离实际,又不为晚清当局信任和重用,美国有关人士对其亦显出轻视,故其赞画、交涉多未能奏效。但容闳一心报国、无怨无悔的崇高精神值得后人钦佩与发扬  相似文献   

5.
表一若把表中的二年級改为一、二年級,四年級改为三、四年級,就成为單班的日課表。表二是兩班小学中,一、三年級复式班的日課表。排二、四年級复式班的課表时,可把体育、唱歌、手工劳动等課排在和一、三年級复式班相同的時間。这样輪到上这些課時,就可以临时把他們改为一、二、三、四兩个复式班,分別采用同科目同教材进行教学。表四是交叉上課。这样上課,可以增加直接教学  相似文献   

6.
数字1到5     
一,一。这里有一个太阳。二,二。这里有两只鞋。三,三。这里有三棵树。四,四。这里有四扇门。五,五。这里有五把刀子。一,二,三,四,五!  相似文献   

7.
"镀金时代"是美国政治腐败最严重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腐败集中表现于联邦政府和城市腐败这两点上。当时腐败之所以如此严重与这一时期国会与总统之间权利失衡,工业化、城市化导致寻租空间增大以及公民政治意识的淡薄息息相关。为解决政治腐败问题,联邦政府实行了文官制度改革;州和地方政府为了实现以民制权,改革了选举制度,实行创制权、复决权和罢免权。  相似文献   

8.
制约公立义务教育学校法人行为能力的内因有三点 :一是法人的公共性和公益性特点的突出使其处于困境 ;二是权利和义务具有不对应性 ,限制了行为能力 ;三是生存和发展不受市场规律的制约。制约行为能力的外因有多种 ,主要有三点 :一是教育政策的调节能力有限 ,二是法律不完善 ,三是教育社会化趋势的负面影响。建议从四个方面入手增强行为能力 :一是把好资格关 ;二是理顺关系 ,明确责任界限 ;三是推进教育体制改革 ;四是优化办学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9.
短附点音符是训练两个手指灵活敏捷动作的有效办法。如,首先在独立性较好的二、三指上开始;再扩展到一、二指;三、四指;四、五指。  相似文献   

10.
脑筋转转     
象棋与围棋的区别是什么?什么时候一山可容二虎?37问一问二象棋越下越少,围棋越下越多。一公一母的时候。答一答二38什么东西晚上才生出尾巴?什么英文字母最多人喜欢听?问三问四39流星。CD。答四答三脑筋转转  相似文献   

11.
淮河流域是我国传统的重要经济区域。由于自然原因、人为因素和社会政治原因,民国时期淮河流域灾害频发,主要有洪涝灾害、蝗灾、旱灾以及疾疫。其中,民国10年、20年及27年水灾是民国时期淮河流域最著名的三次大水灾。这一时期淮河流域的灾荒主要有4个特点,即以洪涝灾害为主,间隔时间短,波及范围广,影响大,后果严重,持续时间长,多灾并发等。灾荒造成了诸如民众生命财产和农业生产遭到损失和破坏、流民增多、匪祸严重等极其严重的社会影响,不仅对流域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安定、社会的进步带来了长久的负面影响,而且成为流域内人民长期贫困与落后的根源。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河南水灾及其发生原因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河南水灾频发,灾荒严重,究其原因,有河南地形、气候、河流分布等自然因素,更有社会经济乏力、政治腐败及战争影响等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3.
太平军北方战场出现过食人现象,这种现象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饥饿求生性食人;一是习得性食人,包括惩罚性食人、仇恨性食人及医疗用药性食人等。农民军的食人行为带有政治斗争的成分或封建迷信的色彩,是在与清王朝统治势力较量中由时代局限、阶级局限连带产生的一种“反人性”的恶俗现象。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出现灾荒食人现象记载达1692县次。在时间分布上有明显不均衡性,明朝出现的频率和强度都远大于清朝。明代中后期,出现灾荒食人最为集中,明末达到顶峰。这种时间分布上的不均衡既有气候环境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政治方面的因素。在空间分布上区域差异异常明显,北方远重于南方,北方五省占了全国总数的73.93%。这种南北分异既有生态环境的南北差异等因素,也与民风彪悍及个人性格有关。  相似文献   

15.
由于地理气候条件等因素,四川处于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重大影响,加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川省兵祸不断、政治动荡,更是使灾荒变本加厉,本文拟对这一时期川省的灾荒救济进行研究,探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四川的灾荒救济及政府的应对机制,以深入了解这一时期川省的社会救济情况。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期皖北灾荒较前更为严重,几乎年年有灾,十年九荒。对灾荒影响最大的是洪涝灾害。依次是旱、蝗、瘟疫等灾荒。面对灾荒,国民政府和安徽地方政府也曾采取相应的措施救灾,但由于种种原因,赈灾的成效微乎其微,以至于给皖北区域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安定、社会的进步带来沉重的影响。该文主要探讨了民国时期皖北区域的灾荒及赈灾措施和成效。  相似文献   

17.
明朝前期在备荒赈灾活动中,政府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甚至一直居于主导地位。但是在官方赈济系统的运作过程中,从一开始便不乏民间行为的参与。自宣德年间开始,官方赈济系统渐趋于无力,因而官方开始劝赈于民间以期减轻自身的施赈压力。正统以后,民间赈济的地位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灾荒,是社会史研究的重要内容.文章从灾荒与经济、政治、军事、思想文化以及荒政、灾因等方面,综述近十年来中国近代灾荒史研究的成果和史学动态,并提出了关于加强和完善中国近代灾荒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明洪武时期,太祖朱元璋立足现实,坚持民本意识,恪守致用精神,针对频发的自然灾害,提出一系列内涵丰富、用意鲜明的救荒措施,如灾前备荒、临灾救荒和灾后赈灾等。笔者仅以河南布政司作为考察中心,透视其救荒措施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难以克服的弊端,但因其大多在洪武时期转化为具体"荒政",并成为终明一代之"祖训",因而极具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甚而对当前的荒政建设也具有一定的鉴戒意义。  相似文献   

20.
贫困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对于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大多为绝对贫困。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它们需要的不是强有力的领导人,而是强有力的民主制度。饥荒在世界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在有效运行的民主体制中,不管它是多么贫困,这是因为在有选择和自由媒体的民主体制中,政府有强烈的政治激励因素去防止饥荒或其他类似的灾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