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试论唐代福建科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地处鱼米之乡的东南一隅,在唐初仍是交通闭塞、文化落后、经济正在开发之际,到中原应试者廖廖无几。故中唐以前,福建人在中央任职的人很少,被中原士人讥之“闽人未知学”。从唐高祖武德到唐中宗神龙二年,福建闽中长溪人薛令之始登进士第之后,较长期间未见到闽人中进士的记载。唐德宗贞元年间,晋江欧阳詹描述其赴京应试途中的孤寂心情时说:“某代居  相似文献   

2.
一、福建地方戏曲特点 (一)历史悠久。福建在唐代才得以开发,但戏曲形成的时间却几乎与全国同步。晋末至唐五代,北方人士大量南移,使中原古乐传入福建。唐咸通二年(861年),福州玄沙寺住持宗一法师南游莆田,县里曾排百戏迎接;五代时,闽王王审知也备百戏迎僧人神晏。当时傀儡戏在福建也很盛行。宋代,杂剧传入莆仙,用莆仙方言演唱,人称兴化杂剧。杂剧传入漳州,兴盛一时。南戏于南宋传入福建,与兴化、泉州、漳州等民  相似文献   

3.
宋元时期福建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地处我国东南部,唐宋以前,文化、经济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南北朝衣冠南渡,把中原先进的文化带入福建,且唐宋时期北方战乱未波及福建,使福建经济在宋元时期得到很快发展,在造船、航海、桥梁建筑等领域走在全国的前面。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历史上,最早居住在福建的是土著闽越族。因此,要了解福建的历史,就非对古代闽越族进行研究不可。本文拟就闽越族的由来、分布,社会结构以及与中原的关系,试作初步的探讨。一、闽越族的由来和分布闽越族是越族的一支。春秋战国时期的越族,种类繁多,有杨越、夔越、夷越、于越等等,号称“百越”,分布于江汉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区。《吕氏春秋》载:“扬汉之南,百越  相似文献   

5.
唐宋时期,随着北方士民的大量南迁和中原先进文化的南传,南北经济文化有了频繁的交流。这不仅促进了东南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东南饮食文化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促进了东南沿海城市饮食业的兴旺。  相似文献   

6.
隋唐五代时期,在以河洛地区为中心的中原大地,绝大多数人都相信宿命论、因果报应、谶语应验之类的东西,做事多反映这种心理。认真梳理、研究这一现象,可以避免用今天的文化状态去随意揣度历史,从而复原它的真实状况,并为今天的进步程度感到欣慰。  相似文献   

7.
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汉字楷书在这一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通过魏晋南北朝与隋唐五代时期石刻楷书的比较调研指出:汉字楷书发展史上,隋唐五代时期的石刻楷书具有字形走向成熟定型、构形理据弱化、构件对系统具有更强的依赖性等明显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唐五代时期,敦煌地区童蒙教育较为发达,其教材多样,既包含儒家经典,又有自编的地方教材,思想内容广泛;教育体制相对完善,有州县等官学,也有家学、义学等私学,且有特色的寺学教育。唐五代时期敦煌的童蒙教育在传承中原传统文化,提高当地民众素质,培养当地民众的自然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历史观以及规范当地社会风俗,普及教育,打破贵族对学校和教育文化的垄断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通过对这一时期敦煌童蒙教育作用的分析,可为当代文化传承及教育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福建地方文学,发端于上古的越族先民。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汉族入闽,开福建文学风气之先。唐五代,福建乡土文人崭露头角。宋代,福建文学勃兴,出现了一些具有全国影响的代表人物。文学批评著作在全国突出,抗金和遗民文学占有一席之地。元代,福建文坛仍为诗所统治。明清和近代,福建涌现出一批富有爱国主义或民族精神的文学。在翻译文学上成就瞩目,诗界复古之风盛行。这一时期,福建大量移民海外,对台湾文学影响巨大,并造就了独具一格的侨乡文学。  相似文献   

10.
福建开发较晚,教育起步也较迟。据文献所载,西晋太康三年(282年)福建设晋安郡,刘宋时期,阮弥之任晋安太守时开始兴办学校,当时社会出现“家有诗书,市无器斗”现象。(《福建《通志·名宦》)虞愿任晋安太守时,“初立学堂,教授子弟”(《南史·虞愿传》)。此外,一些中原人士移居闽地时,断断续续地办过学堂,虽然影响都不大,但为以后教育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王潮、王审知兄弟治闽与中原文化的南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潮、王审知兄弟对闽地的治理是中原文化南传的重要途径,在此之前,福建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较小。王氏兄弟对福建的治理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人才等方面,这些措施为中原文化的南传提供了政治环境、物质基础、人才条件等,使得中原文化在唐末五代的福建得到广泛的传播。  相似文献   

12.
唐五代敦煌酿酒业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唐五代敦煌酿酒业初探郑炳林,高伟酿酒业是汉唐以来敦煌地区的主要手工业之一,尤其到了唐五代时期,受饮酒风气的影响,发展成最具特色的地方手工业。关于唐五代敦煌酿酒业,敦煌文书中存有丰富的记载。在敦煌僧俗留下的酒帐、粟麦帐中,有大量归义军时期用酒的记录;其...  相似文献   

13.
福建与台湾一水之隔,有着极为密切的历史文化关系。闽台两地这种密切的文化关系是怎样形成的,它在形成过程中有什么特点,在历史上起过什么作用,这些都值得探讨。本文拟对上述问题作一简要论述。 一 要探讨闽台文化关系,首先必须从移民谈起。 大陆向台湾移民起源甚早。近几十年的考古发掘表明,早在石器时代,两岸就已经有密切的文化交往,台湾与大陆东南沿海的远古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唐宋以后,随着中原汉族人口大量南下,福建的开发日臻完成,大陆汉族人民也开始向台湾迁徙。明末曾游历台岛的普佗山僧人华佑说:他在里刘(今宜兰县冬山乡补城村一带)见过唐碑,上书“开元”二字,分明可辨。最近台北县十三行发掘出唐代遗址,出土了大量钱币、金器、银器、铁器、玻璃饰物及玉环等古物,证实大陆汉人东渡台湾确是从唐朝开始的。宋元时期,福建泉州港兴起,海外贸易兴盛,汉人东渡台湾有了更便利的条件。宋时澎湖已有汉人聚居,台湾也出现了大量“宋钱”,这说明两岸交往关系有了新的发展。南宋时大陆政权已在澎湖驻军,“造屋二百间,遣将分屯”。元时进而在澎湖设置巡检司,开始政权建制。当时澎湖“为泉之外府”,“讼者取决于晋江县”,行政上隶属福建省管辖。 明清时期,随着东南沿海商品经济的发  相似文献   

14.
福州的文化源远流长,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是中国东南部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南宋末与南明,都建成临时京都,因此,除成为中国古代乃至今日的全国重要港口外,还是一个人文基本、文风鼎盛的文明古邑。一、福州的重教之风自古有之福建在春秋时期属于东越,为越国管辖领土,因此她是“百越”族的一支,由于福建简称闽,史书上称“闽越族”。福州又是“闽越”的都城,吸取了吴越文化,随着中原人的南迁,又与中原文化融汇,闽文化遂成为华夏文化的一部分。西晋前,福州的学校教育情况,无从考证。据史籍记载,福州在封建时期的学校教育始于…  相似文献   

15.
冯培红 《家教指南》2001,(3):106-112
敦煌文献和石窟题记中关于中古时代的职官史料极为 丰富,唐代前期河西节度使、吐蕃占领时期瓜州节度使和晚唐五代归义军节度使的职官史料 都有保存,尤其是唐五代归义军时期的职官文献更为集中,以节度使为首的文武幕职设置齐 全,比较全面地展现了唐五代藩镇官制的体系与规模。本文以唐五代藩镇时期的敦煌职官史 料为依据,结合唐制,阐述了敦煌文献中的职官史料对于唐五代藩镇官制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正促成唐五代江南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如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有很长的开发历史,积累了农业、手工业生产的丰富经验;历史上与北方相比,有多次较长的安定时期等,而唐五代江南科技进步也是其中重要动因之一。如唐代,江船的吨位更大了,运输粮食、瓷器和木材等商品,均需要吨位较大的船,  相似文献   

17.
藩镇割据是唐五代时期重要的社会问题。清代史家赵翼在其《廿二史札记》中多次谈到唐五代藩镇问题,对藩镇兴起与演变,藩镇割据原因,藩镇骄兵,藩镇暴政以及历代控制藩镇的对策等方面进行考证、归纳和评述,这些评论对研究唐五代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唐五代时期曾于温州地区设置静海军使额,但多有所废置。置军额这一军事行为反映出州与中央之间的关系变动,从静海军使额在这一时期的演变可见温州在唐五代时期的政治军事地位随浙东局势发展而不断变化。总的来说,温州的军事实力从唐中期开始不断增强,说明温州重要性在不断提高。同时,目前史料所见唐五代温州刺史就任人员有抵牾及缺漏之处,有必要加以补正。  相似文献   

19.
动量词是汉语量词系统的两大部类之一。先秦时偶尔可见 ,魏晋南北朝时初步成熟 ,到唐五代时已经盛行。唐五代时 ,出现了“场”、“巡”、“遭”、“顿”、“件”五个新兴动量词 ,其中的“场”、“顿”、“遭”等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中。南北朝时期产生的动量词“遍”、“下”、“回”、“度”、“拜”等在唐五代时期发展成熟 ,其用法与现代汉语中已基本没有什么差别。同时 ,“同源动量”的产生是唐五代时期动量词发展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20.
唐五代是近代汉语的初期,<唐五代语言词典>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唐五代时期语言面貌的断代词典.共收词语4500多条,以唐五代出现和使用的口语词、方言词为主,也酌收一些唐五代的名物词和其他方面的词语.但是,有些实际上早在汉译佛经中就可以找到它的源头.以<唐五代语言词典>所收部分词语为例,对<唐五代语言词典>中与汉译佛经有关的16个词语进行比较,对它们之间的渊源关系作简单的梳理,以求对近代汉语词语研究提供语料上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