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把作文比作"炊"的话,那么写作的素材就可以称得上是"米"了,这句话意在告诉我们作文素材积累的重要性。但我们一些同学虽然也积累了一些"米",但因不善"厨艺",没能将"生米煮成熟饭",更不用说酿造出什么"米酒"这样高难度的技术活了。在议论文实际写作过程中,我们同学往往是只会提观点摆材料,而没有一点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相似文献   

2.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写作来说,素材就是这米,没有素材,写作根本无从下笔。素材哪里来?这要求我们做个有心  相似文献   

3.
个性化写作,是指在学生天赋所及的范围内极大地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充满写作的激情和创作的欲望,使其个性在写作中得以彰显。通俗地说,就是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独立的思考,独特的文字风格等。作为语文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个性化的作文能力呢?一、材料积累,丰厚个性要想写好文章,必须有相当的材料积累。积累的多了,感受也就深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积累就是在储备"米"。所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要善于观察,善于积累,善于感悟(即多读、多看、多想)。到  相似文献   

4.
作文导写"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这是当代作家冰心的祖父谢子修集古人名言而成的自勉联,这也成为谢家教育后代的家训。你对此联有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写作指导写作此题,我们先要分析此联的内容。(1)知足、知不足"足"是何意?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读:一、"足"为"长处、优点"之意,"不足"即"缺点",知足知不足,即正确认识自我。二、"足"是"足够、充足"之意。知足,就是满足;知不足,就是不满足。知足知不足,那就是要我们得清楚、明白:  相似文献   

5.
在反复研究部编本教材后,发现把写作教学置于阅读教学中比较切实可行。写作教学可以阅读教学为纲,教师要善于从课文教学中挖掘写作资源,结合课文教学来有序安排写作教学。那么,部编本的写作教学就不再是"无米之炊",并且只要教师善于发现,不断进行文本细读,那这个"米"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  相似文献   

6.
高尔基说过"没有联想就没有文学",由此可见联想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古人说的"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讲的就是联想的功夫。一、立意与纵向联想一般,写作的第一步是确立主题,即确定立意。主题是文章的灵魂,直接关系着文章的品位与质量,也是评判文章的重要指标。通常,一篇好文章在立意上都有非"深"即"新"的特点。怎样才能使文章的立意"深"或"新"呢?这就需要有纵向联想的功夫。纵向联想根据事物具有正反两个方面的特点,以及思维活动具有多向性的特点,可以分为"顺藤  相似文献   

7.
学生面对作文话题,有立意,却苦于没有生活体验,没有写作素材。作文,处于一种"欲炊"而"无米"的状态。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创造积极活泼生动的写作氛围,激活学生已有之"米",给予学生确无之"米",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开阔学生写作思路,使学生身临其境,心临其境,做好"名无米、实有米"之炊。  相似文献   

8.
刘冰  梁素红 《语文天地》2013,(19):62-63
说到写作,最冷的一句话莫过于"没兴趣",就是这三个字,一直困扰着我们的写作旅程。但也正是这三个字,告诉我们:唯有兴趣,才会温暖我们的写作旅程。一、让素材成为巧妇手中真正的"米"1.积累与点评相结合无论所积累的素材是人、物,还是景,都要求学生在所摘录素材之后写出自己对这一段文字的感悟。这段感悟必须做到主题明确。如果积累的素材是人——司马迁。你的主题可以是赞其不屈,可以感悟择生的意义,也可论人  相似文献   

9.
赵亚丽 《海外英语》2012,(20):272-274
随着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认知已经延伸到了各个领域。认知是一种心理过程,而写作时一种书面表达。在这篇文章中,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认知与写作的关系是什么。另外我们都熟悉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在现实与语言之间存在"认知"这一中介,即"现实—认知—语言"。同样的道理,在认知与写作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的就是读者的作用,就以"现实—认知—语言"这一原理为出发点,来讨论"读者(群众)—认知(心理所想)—写作(语言)"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读者,顾名思义就是在演讲中经常提到的"群众",该文另一个问题就是基于"群众分析"的特点,来讨论写作、认知、读者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0.
正一、引言从近年英语中考题目中我们会发现在考题中写作分数越来越多,这是现代社会对英语语言运用的能力要求。但是写作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而且学生在写作上很难看到自己能力的快速提升。对于教师而言,有的教师的写作辅导就是"一分钟"的辅导,即布置作文题目,围绕几个问题回答,便认为可以构成一篇文章,这对学生并没有实质性的辅导。那么教师该如何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写作教学?如何将写作教学渗透到  相似文献   

11.
<正>衡量一名考生的写作基本功,不应该仅仅只做到"文从字顺"。就中考作文而言,它主要包括"三个基本",即审题基本正确,结构基本完整,表述基本通顺。做到这三点,而后才可能渐入"妙笔生花"之境。作文训练的实践早已证明,首先是"写作兴趣",其次是"写作意志",再次是"写作人格",而后才是"写作技能"。因此作为考生,平时的作文训练就应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的写作梯度是"写话—习作—写作","习作"其实就是"写作"。貌似三级的写作梯度实际上只是"写话—写作"的二级梯度。这个梯度暗隐着一个基本假设:即"说话"与"写作"是一回事,从"写话"能延伸到"写作"。"‘说话’与‘写作’是一回事还是两回事"这个问题,不管是在语文教育界,还是在语言学界,都有争议,且持对立的看法。最新的语言学理论融合了传统的对立观点,认为:在某些场合下,"说话"与"写作"是一回事,从"说话"能延伸到"写作";在某些场合下,"写作"远比"说话"复杂,"说话"无法直接延伸到"写作",需要某种转换,才能延伸到"写作"。语言学家把前一种称为"转述型写作",后一种称为"转化型写作"。依据以上观点,语文课程标准的现行写作梯度单线式序列可多元化地设计为两线式序列。  相似文献   

13.
一、要教师做"有心人"学生写作文最缺乏的就是"灵感",这灵感来自于哪?寻求根源就是"素材积累"。作为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在学生初学写作时,就要有目的地安排学生抄写好词、好句,读小短文、小故事等来积累写作素材为今后大量的写作做好铺垫。如,我在教学中会经常给  相似文献   

14.
"作文即做人,作文即生活,作文即说话",这是叶圣陶先生写作教学的基本观点,他长期不断推出新的理念和进行文化教育,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叶老从人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确立的"为需要而写作"的写作教学观极具现代意识,是现代写作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对当今作文教学同样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提供一个真实典型的特例,瞄准"怎么教",搭建教学支架的必要性;瞄准"为什么教",认识写作自身的意义;瞄准"教了会怎么样",发现写作快感的来源,从这三方面阐述儿童"体验式"写作教学的操作要义,提供教学操作参考。  相似文献   

16.
周仕龙 《新高考》2008,(11):6-8
作文复习可以从更高的层面和更宽的视界去认识和把握写作的对象和写作的规律,从而焕发出不竭的蓬勃活力,创造出多彩的绚丽风景。在当前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高考作文复习特别需要强调"异体单建"和"同质异构"这两大问题。所谓异体单建,是指不同文体的单一建设,换句话说就是"写什么像什么",即选什么文体,就要按照这类文体的要求和规范进行写作,它强调一个"单"字,  相似文献   

17.
每每看到学生写作文时总是一手托着腮帮子,一手转着手中的笔,就是下不了笔,细细询问才知道,他们不是不想写,而是觉得没有事情可以写,没有话可以说,他们缺失真实的生活体验,也就不可能有真实的情感可以来抒发.作为教师静心自问,学生写到作文就"堵车"是学生练笔太少吗?是教师没有认真指导他们如何写作吗?我觉得这几种原因都不是,造成学生写作"堵车"的关键还是学生积累的写作素材的贫乏.大家都懂得这个道理,那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我觉得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多积累一些写作的素材,有米了,做成饭也就容易多了.那我们语文教师又该如何指导学生在缤纷的生活中去寻找写作的"溪水"呢?下面简单说说我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18.
蔡素华 《语文天地》2013,(17):54-55
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朱自清在《国文教学·论教本与写作》中说:"写作练习是为了应用,其实就是应用于这种种假想的读者,写作练习可以没有教师,可不能没有读者。"同时,朱自清先生还认为缺乏"读者意识"必然会削弱教学效果。为培养学生写作中的"读者意识",  相似文献   

19.
"读"与"写"本就是一家,"读"是为了"用",而"用"一定程度上免不了要去"写",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写作思维能力得以提升。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借助简本英文小说开展阅读,培养学生英文写作思维能力。本文概述了"简本英文小说""写作思维能力",并就如何通过简本英文小说阅读培养学生的英文写作思维能力提出一定的建议,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效果。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人物描写呢?就是往人物形象上加"色彩",让理想中的人物鲜活起来。你也许会说,加色彩那是画家的事呀?对,写作也跟作画一样,也需要"色彩"。画家给人物着色,用的是颜料,而写作给人物"着色",用的是语言。用各种语言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