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朔同志的散文《茶花赋》是一篇文传并茂的好文章.作者用饱蘸感情色采的笔触,描绘了如火如荼、多采多姿的茶花,歌颂我们祖国的青春健美,欣欣向荣.《茶花赋》是一首赞美祖国的歌.文章一开头就别开生面,把我们带入了很高的思想境界:"久在异国他乡,有时难免要怀念祖国的.怀念极了,我也曾想:要能画一幅画儿,画出祖国的面貌特色,时刻挂在眼前,有多好."文章起笔不凡,在舒缓自然的叙述中流露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当作者把自己的想法和一位擅长绘画的同志商量时却得到了这样的回答:"这可是个难题,画什么呢?画点零山碎水,一人一物,都不行.再说,颜色  相似文献   

2.
搞好精讲导读,有两个关键:一是敢破程式,抓准重点难点;一是善设台阶,引导学生循序理解,自悟自得。据此尝试,《茶花赋》的精讲导读拟从重点语段的自读指导入手,突破关键,从而使学生纵览全篇,前后贯通,在自我训练中领悟课文的要点、精髓。《茶花赋》是一篇托物寄意的散文,要理解其寄托的情怀,先得弄清其所托之物的情状.可以点带面,从“花事最盛的去处数着西山华庭寺.……  相似文献   

3.
《茶花赋》的艺术特色,我以为除了人们常称道的精巧的构思、美丽的想象、含蓄的意境外,还有一条应特别指出的,就是它闪现跃进、转合承接的节奏艺术。《茶花赋》很注重段落与段落,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闪现跃进、转合承接,形成了类似于诗歌的紧凑急促、起伏多变的节奏感。文章开头,作者身在国外,对祖国“怀念极了三,不得已而求画,  相似文献   

4.
《茶花赋》的开头,作者先不写茶花而是宕开一笔写海外怀念祖国,盼望得到一幅能画出祖国面貌特色的画。这看似闲笔,可是读完文章后,就觉得闲笔不“闲”。这样写,在读者方面能引起悬念;在结构方面能掀起波澜,增加层次,在有限的篇幅里增添更多的容量,从而使文章更有生活真实感和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5.
杨朔的《茶花赋》不长,却用了一大段写普之仁。这一段看似乎直朴实,不太起眼,往往为论者所忽略。如果我们将它作深入的分析,也能窥见作者营构散文的艺术功力。写普之仁,仍是写茶花,是着力于茶花的意境创造和开拓。普之仁出场前,文章已对茶花作了形象的描绘,写出了茶花独特的风采。但作家并不满足于此,为使茶花有“韵味理趣”,使读者还能“妙悟生发”,于是写到了普之仁。在这一段中,作者将茶花与育花人揉合起来写,创造了花与人互相辉映、统一的境界,突出了茶花美的本质特征。普之仁对茶花有着深切的了解,向“我”介绍了  相似文献   

6.
初中语文第三册编录《茶花赋》(杨朔)、《背影》(朱自清)时,在“思考和练习”题内,各有一个关于构思的问题,要求学生思考、掌握。我觉得尚有可议之处,谨陈鄙见,以作商兑。先说《茶花赋》。课本编列的题目中有一个是: 为什么说“用最浓最艳的朱红,画一大朵含露乍开的童子面茶花”就可以“象征着祖国的面貌”?结合课文说说作者这个构思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形成的?  相似文献   

7.
杨朔的《茶花赋》是篇情文并茂的佳作,作者托云南山茶花的艳丽姿质,蕴含地赞颂了欣欣向荣的祖国,谱写了一曲炽热的祖国颂歌。在这篇散文中, 作者简洁地畅述了云南山茶花的品种繁多,产地普遍。还特别强调了万朵山茶的奇丽。但是,《茶花赋》提及“万朵茶”的生长地方,却有两种不同的说法。我是生长在“万朵茶”生长地的读者,现谈点粗浅的看法。课文中写道: 普之仁误会我的意思,赶紧说:“你不信么?大理地面还有一棵更老的呢,听老人讲,上千年了,开起花来,满树数不清,都叫万朵茶。树干子那样粗。几个人都搂不过来。”……一九六二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茶花赋》中的文字是: 普之仁误会我的意思,赶紧说:“你不信  相似文献   

8.
《茶花赋》是一篇立意深远。构思巧妙、语言精练的散文诗。我多年前读过它,长久难忘;如今再品,仍有韵味。《茶花赋》写于1961年,正是我国人民面临困难的时期。作者杨朔以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用我国古代文体“赋”那种“体物写志”(见《文心雕龙》)的艺术手法,用茶花象征祖国,用普之仁代表普通劳动者,“直书其事,寓言于物”(见《诗品》),因此,《茶花赋》即“祖国颂”。而这支颂歌的主题则是歌颂我们生活中美的事物,歌颂创造生活美的劳动人民,从而体现作者热爱祖国、信  相似文献   

9.
一、从选材上我们读杨朔的作品 ,犹如漫步在赏心悦目的花廊中 ,那画面有吐香的红叶 (《香山红叶》) ,含露的茶花 (《茶花赋》) ,清澈的泉水 ,飞溅的浪花 (《雪浪花》) ,朦胧的月色 (《金字塔月夜》) ,漂渺的海市 (《海市》) ,明丽的鱼乡等。我们读刘白羽的作品 ,却似置身于惊天  相似文献   

10.
落在实处     
对《茶花赋》的三种教学设计,虽然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教材,教法的着眼点也有所不同,但是它们却都有着共同的教学指导思想,归结起来便是一个“实”字。不少学生由于收获不多,而感到上语文课没意思。语文课上讲解空泛,领会浮浅的情况确实也是不少的。就以教《茶花赋》来说,恐怕象下面这样分析课文,还是常见的: 师:‘我’一到昆明的感觉怎样? 生:心都醉了。  相似文献   

11.
莫幼群 《新读写》2014,(3):16-16
都说杨朔式散文不好,但我一直以为,杨朔式散文是最适合学生模仿的一种套路,语言清丽,哲理清浅,借物喻人,自成一格。他的经典名篇《荔枝蜜》和《茶花赋》看似写蜜蜂、茶花,主角实则是“物”背后的“人”。小作者柯海晶的《荷香》也是写花,但读者都知道,写花其实是障眼法,目的是为了写人。小作者闻到了草木之香,而后又闻到了美德之香这是一趟圆满的旅行,  相似文献   

12.
一.设疑式朱熹说过:“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杨朔的散文艺术倍受人们赞赏,这早已成为事实,但有一位同学对学过的《茶花赋》《香山红叶》《海市》《荔枝蜜》进行了综合比较分析,加上课外读过的  相似文献   

13.
《茶花赋》是一篇感情热烈的抒情散文,其意境,优美深邃,层层叠叠,可谓曲径通幽。 一层:相思之苦。开篇就写客居异国他乡,思念祖国至极,欲以画寄情。寥寥数笔,淋漓尽致地勾画出赤子情怀。 二层:深情难寄。求人作画,可怜丹青难描,只好遗憾地“搁下这桩心思”。这一“搁”,设下悬念。从此引读者步入“曲径”、“回  相似文献   

14.
杨朔的《茶花赋》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茶花为中心,用酣畅而富于感情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我们幸福生活的本质,热情地歌颂了劳动者为创造幸福生活付出的辛勤劳动,赞美了生气勃勃象茶花一样美好的社会主义祖国,从而表达了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而这些,作者是通过茶花与其它花的关系、茶花与劳动者的关系和茶花的象征意义逐步深入地揭示出来的。  相似文献   

15.
《茶花赋》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珍品。说它好,不仅是由于作品的思想深邃、感情充沛、意境高尚,而且也由于作品的语言优美。杨朔善于驾驭富有感染力的、凝炼的、诗一般的语言来状物写景、叙事抒情,以他独特的语言的魅力叩动读者的心灵。因此,我们设想,教学《茶花赋》这篇散文,可以在那些传神的词语上化点力气,体会作者斟字酌句的功夫。以下试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6.
"风景如画",几乎成了人们赞美风景的口头禅.说来也怪,明明画是根据风景描摹的,为什么反拿风景去比画?细细想来,确实有它的道理,因为景是没有感情的,而画中的风景是融汇了作者感情而再创造的风景.因此情是主体,景只是客体而已;写景状物,固然离不开观察客体,但要表现得感人,就得在动笔之前先想一想主体是什么,情、志有所附丽,景物才有生命.读过杨朔的散文,你就更有直感了.《茶花赋》,不  相似文献   

17.
杨朔是颇具影响的散文作家,其解放后的散文创作,从题材来看,大致可分四类:一是反映抗美援朝伟大斗争的,一是反映国内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一是描写祖国秀丽风光和人民美好心灵的,一是歌颂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深厚情谊的。其影响最大的是第三类,选入各种语文教材的《泰山极顶》、《香山红叶》、《茶花赋》、《雪浪花》《荔枝蜜》、《海市》等基本上都属于第三类。  相似文献   

18.
杨朔同志是我国散文园圃中一位辛勤的园丁。多年来他勤于耕耘,勇于探索,培育了朵朵争奇斗艳的佳花。抒情散文《茶花赋》便是其中一束。  相似文献   

19.
古时把兼具诗歌与散文性质的文体称做“赋”。随着文体的发展,后来又把接近于散文的“赋”称为“文赋”。在今天,这种“文赋”虽已基本上归入散文这一大类,然而它那浓厚的诗意却仍然保存着。杨朔同志的《茶花赋》就是这一类文体中的上乘之作。根据《茶花赋》课文的特点,针对初二学生的实际,我们打算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上。要求通过阅读分析和朗读教学,启发学生体味课文中诗一般的画面与火一般的感情,从而受到感染,获得教益。我们拟通过下列教学步骤来达到上述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这既是阅读本文的  相似文献   

20.
[训练要求]本单元是散文单元,一共有三篇文章:《背影》、《茶花赋》、《记一辆纺车》。这三篇文章都是抒情散文,有的是借事抒情,有的是借物抒情,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抒情和记叙紧密结合。教学这一单元,首先应该训练学生理解并初步学会这种写法,并在此基础上分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不同的抒情方式。这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其次,这三篇文章在修辞和章法上都各有特点,如《背影》的剪裁,《茶花赋》的象征,《记一辆纺车》的比喻,教学时也应注意训练学生理解和掌握。再次,词语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教学本单元,应在第二册的基础上,训练学生巩固词和词组的有关知识,继续提高运用词语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