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中心主义的功利价值取向是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现代危机的思想根源,因此,在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框架内无法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的问题,但从与人类中心主义对立的致思路径出发的生态中心主义,因其“无为而治”的消极态度和否定人的主体性的被动特征,同样不是人类对待自然的应有的合理态度,本文认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发展和现实状况,要求人们必须自觉的把人与自然、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辩证地统一起来,探寻实现人与自然共生与和谐发展之睡。这既是人与自然之理想关系,也是当代人对待自然应有的基本伦理态度。  相似文献   

2.
美国著名作家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的《非洲的青山》是一部关于非洲丛林狩猎的经典之作。该文试图从海明威的这部非洲题材作品出发,从生态批判的角度对海明威的生态思想进行分析,对海明威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进行批判。  相似文献   

3.
以代际正义、多物种正义与世界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生态正义是全球教育发展的未来愿景与价值诉求。目前全球生态教育正朝着“社会公平”转向,但存在“浅层环境教育”的不足,批判生态教育学作为一种“深层生态学”指向下的理论与实践模式,成为国际生态教育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向。批判生态教育学萌生于全球化过程与新自由主义、媒体文化论、可持续发展、生态种族主义以及生态女性主义等理论源流,其核心立场是理解人类环境暴力行为和社会暴力行为之间的斗争和联系,并呼吁研究者不仅要阅读“文字”,更要阅读“世界”。批判生态教育学具有批判性、辩证性、国际性、系统性、变革性和行动性的理论品格,孕育了生态文明教育的伦理维度、社会维度和政治维度,彰显出生态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学立场”。批判生态教育学还是建设民主、多元、可持续环境的重要路径,主要的实践途径包括实施批判性全球公民教育、发展批判性在地教育学、提升学生的环境素养,以及创设民主化的学习空间。  相似文献   

4.
王甲林 《红领巾》2004,(4):38-39
人类中心主义根本否认自然的价值、生态中心尊严和权利,割裂了人与环境的共存和谐关系,其结果严重损害到人类自身的利益;生态平等的思想唤醒了人们的生态意识,把道德关怀的对象扩展至所有存在物.但是,生态中心论者认为自然与人有同等的地位和权利,否认人的主体性,把这种理论付诸实践,同样不利于人类的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崭新理念,是我们今后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后现代文化思潮对我国高校的文化理论研究和实践建设产生了极大的冲击,给高校文化生态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国外马克思主义对后现代文化的批判突出了文化批评的社会功能,强调基于社会主义的文化理论与文化实践之间的关联,尝试以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新人的途径,这对我国新时代高校文化生态的培育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高校文化生态的培育需服务于我国文化强国的战略,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主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发挥高校独具特色的文化批判和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6.
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逐渐树立,人类已经进入一个用生态文化适应新环境、建设新社会的新时代.图书馆作为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然也蕴含着生态文化.伴随着图书馆的不断发展,产生了特定的图书馆文化,如何使特定的图书馆文化与生态文化有机交融,达到持续和谐发展的效粟成为值得研究的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生态伦理的价值选择——现代人类中心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一切从人类整体利益出发,为整个人类整存与发展的需要服务。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在强调人的利益时走向了绝对化的极端,忽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了人的利益的整体性、共同性和社会性;看到了人与自然的休戚相关性,又突出了人的主导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坚持以人的利益作为环境伦理的中心,又主张以尊重自然规律及其内在价值为基础,成为生态伦理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8.
生态恢复本质上的二重性,即自然本位与人类中心,以及由此而来的审视生态恢复的两种视野,即生态学视野和社会科学视野,已经在生态恢复的概念内涵、目标、理论基础、恢复结果的监测与评估中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含混甚至混乱。笔者通过勾勒生态恢复的生态学视野和社会科学视野的轮廓及其限度,尝试对上述生态恢复的基本问题进行梳理,进而揭示生态恢复的悖谬性及其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生态批评的研究理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希望能够触发人们对生态批评的“问题”意识。进而把这一文学批评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0.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内容.本文以绿春县为例因此,实现绿春县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提高综合实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大力保护和发展民族民间文化.  相似文献   

11.
注重生态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是高等学校的重要战略目标,也是促进高校发展的基石。生态文化改变以往教育过程中“以师为本”的本位思想,指出校园文化环境中的师与生具有的主动的、受动的生态互动关系,强调人和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基于我国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不容乐观的现状,提出宣传倡导校园文化、建设环境文化、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教学论、营造学术生态文化、构建新型行为体系是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可行性对策。  相似文献   

12.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已成为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长久以来,人类已经形成了人与自然对立的观念;人类不断地强调征服和改造自然,结果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笔者认为,生态危机的根源是由  相似文献   

13.
现代化进程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等不断使人类生存状态恶化,生态美学观应运而生,其发展已经形成不可遏制之势.逐渐成为一门显学.生态美学是一种人与自然和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的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其核心是生态平等原则,这一原则是对传统美学”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与超越.在当代中国建设生态美学,要充分吸收传统哲学的生态智慧.从而实现发展与环保的双赢目标.  相似文献   

14.
和谐是游牧生态文化的核心内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游牧生态文化是包括蒙古族在内的游牧民族创造的、独具特色的草原文化,其核心内容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存共荣,渗透着辩证法的智慧和方法。从哲学角度审视和分析游牧生态文化,论述其和谐的内涵和形成的条件,在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原则的同时,着力阐明了遵守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卓著的文学大师。他用文化批判的眼光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和城市生态,在揭示、批判传统文化糟粕和市民自身弱质的同时,对社会的黑暗进行有力地控诉和批判。正是这种文化批判和社会批判双重批判的独特性构建起他特有的批判意识,体现了老舍小说创作独特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高校是育人之所,同时又是一个文化环境。高校校园文化在校园环境中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联系、动态的,有自身的生态系统。在理清生态与文化生态关系的基础上,对当前影响校园文化生态和谐的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学校自身等因素进行分析,思考高校校园和谐文化生态构建的策略,提出要以人为本,建立和谐人际关系;转变观念,形成新的文化生态观;多元共进,培育良好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7.
18.
人的受自然决定性是第一位的,人的对自然的反作用是第二位的,文化就是自然决定于人的结果的历史积淀,是人的和谐化,只有人将其存在定位于受自然第一位制约之下,人的文化才是和谐的文化。人的存在才是和谐的存在。  相似文献   

19.
生态女性主义反对男权话语下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性利用和社会对女性权利压制,要求人类在保护的前提下利用自然,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之间关系的和谐。斯科特.奥台尔的小说《蓝色的海豚岛》体现了生态女性主义的基本思想,通过描写人类对自然的掠夺与破坏和对《鲁滨逊漂流记》的戏仿,消解了人类中心主义和男权话语,进而通过女主人公卡拉娜融入自然、完善自我的活动,充分诠释了生态女性主义的主张。  相似文献   

20.
对被边缘化的美国黑人的身份认证和文化选择的思考,是美国黑人女作家莫里森创,作的主体。本文拟从文化生态的视角,对托尼·莫里森的前四部小说进行解读,以梳理她对美国黑人文化生态构筑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