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虚实相生是诗画交融的契点与解决方式之一,文章从创作和接受两个层面分析了诗画交融的内涵及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
成功的记叙文或多或少都会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实写当前时间内人物的见闻、感受,这是作品中最直接的材料;虚写则跨越时空的限制,突破现实与环境的局限,上下五千年,纵横八百里,让时光倒流或预支,把过去或未来的材料链接到当前时间内,这是作品中的间接材料。记人写事的文章若一马平川,见头知尾,读来索然无味;虚实相生则可避免行文的单调呆板。古人云:“文若看山不喜平。”波澜起伏、悬念迭生的文章才能引人入胜。所以,在记叙文的写作中,训练虚实两结合的写法,能挖掘生活底蕴,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来。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的高考中,一些考生在作文构思中采用双关立意,合用由此及彼、虚实相生、表里合一的写作手法,不但增添了文章的厚度和拓展了表现的空间,而且倍受阅卷老师的青睐,且容易获得高分。  相似文献   

4.
汪爱明  石皓  孟晨  黄从巍 《科教导刊》2022,(35):109-112
单片机技术实践性强,传统单片机实验教学以实验箱为平台开展演示性实验,难以满足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需求。针对该问题,文章以工业现场需求为基础,采用虚实结合的思路,设计了基于STC单机的煤矿综采工作面刮板输送机链条故障监测装置的实验教学案例,阐述了案例工程背景、功能需求分析、总体方案设计、软硬件开发和基于Proteus的虚拟仿真电路设计,提出了案例实施所需工具、实验步骤及成绩考核方法,为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5.
文章会因为巧妙运用一些手法而增色,比如"虚实"手法就是文章中经常运用的。本文借助具体文章解释了何谓"虚实",重点分析了"虚写"的几种类型;然后从虚实结合、化虚为实、化实为虚等三个方面阐述了"虚实"在写作中的应用,为写作教学指明一条路径。  相似文献   

6.
"虚实"战略的运用在战争中非常重要。解释了"虚实"概念的内涵,并具体指出了其在战争中的对应事项,结合实战,阐述了运用"虚实"战略的重要性及如何运用"虚实"战略的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作为视觉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绘画,与其他门类艺术一样,都存在着表现语言的程式化和规范性。在多元并存的审美规范语境中,"空间虚实"这一二元对立的形式美法则一直为艺术家在绘画创作过程中视为所恪守的准绳,这一传统法则无时无刻无不在对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画种关照中制约着绘画的生存和发展。虚实相生是艺术创作以及欣赏活动中朴素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突出表现,形象的塑造务必做到虚实并用、谐调统一。文章通过事例论述了诸多形式美法则中的其一——空间虚实原理。这是绘画艺术创作的基本原理和审美评价原则。  相似文献   

8.
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成为广州市创建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的主要项目之一,广州市自2019年9月开始开展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教学实验工作。文章以广州版教材八年级下册“人工智能”第6课“智能快递柜机器人”为例,以积极课堂理论为指导,应用广州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范式,采用虚实结合的教学模式对初中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进行初步探索。在人工智能实验设备不能完全满足课程教学的条件下,学生同样能完成人工智能课程的学习并达到较好的效果。文章以真实的教学案例呈现了广州市初中人工智能课程虚实结合教学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艺术境界理论,早已被从古至今的艺术家所重视。"境界"或"意境"这一概念,从《周易.系辞》"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以来,在我国文艺史上经过了漫长的孕育与发展的过程。它的丰富内涵和特征,一直被众多艺术家、文学家所阐释。中国艺术理想境界的特征是:1.情与景融,意与境浑。2.虚实相生,空白处更有韵味。3.融会生命,传神不隔。4.言外之意,弦外之响。  相似文献   

10.
王焱 《考试周刊》2013,(58):18-19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特有的美学范畴之一,其内涵丰富深厚。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境从表现形式上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意在言外三种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1.
王利清 《林区教学》2008,(5):100-102
虚实现象是英汉两种语言共有的。从哲学、思维以及英汉语言差异的角度出发,对汉英翻译中词语虚实、数字虚实以及语气虚实三方面作了探讨,并指出相应的处理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虚实相生是中国绘画、诗歌理论中的艺术境界。在古代文艺理论中,追求这种艺术境界时易于走向偏激。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文章认为在艺术创作中过多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意蕴所构成的意境,其结果往往影响了绘画、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13.
再次,分析文章采用的相同的写作手法。在两篇文章中,郁达夫和高建群都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郁达夫在描写“江南雪景图”时,按照时间顺序引用古人诗句,给人一种天地间一片莹白的惊喜。高建群在描绘第三次落日时,实写当时的火烧云,用火烧云的“灿烂”“夸张地烤红了西边半个天空”来虚写当时的落日,  相似文献   

14.
学意境作为中国古典学诗歌领域中的最高审美形态,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锤炼与感悟,今天让我们以化诗学的角度重新审视学意境,探究出它的内涵即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分析了国内外高校进行工程训练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阐述了提高工程训练质量应采用内涵与外延并举,重点抓好工程训练的内涵建设,并就内涵建设的方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目前高校难以完全实现对采矿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基于信息化虚拟技术蓬勃发展的大环境,文章首先针对采矿工程专业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其后阐述了采矿工程专业课程“虚实结合”新型教学模式的优越性,最后结合采矿工程专业的特点详细探讨了“虚实结合”的采矿工程专业教学模式如何构建,呼吁各高校积极探索信息化技术背景下虚实结合教学模式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杨远义 《文教资料》2006,(19):63-64
唐代诗人王维的山水诗,在中国山水诗发展的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文章从诗材的取舍、词语的锤炼、颜色的搭配三个方面探讨了王维山水诗歌的虚实处理艺术,考查王维山水诗歌在山水诗歌发展史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文章把《三国演义》中的1177个人物分成四大类,从具体史料出发,对其虚实予以考证,揭示了中国古典历史小说在人物塑造手法方面的鲜明特征,强调了《三国演义》终归是小说而不是历史。  相似文献   

19.
意境不能简单理解为情景交融,也不能理解为大而无当的境界,意境是想象在其间的自由活动所能创造丰富蕴藉的情思内涵的艺术空间,它存在于读者对作品的审美关系之中,它虚实相生,是“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的审美特性的一个概括。当然,意境的有无也取决于作者作品中的言内之意的提示及富有启示性的结构蕴含。  相似文献   

20.
《蒹葭》塑造了追求者及其目标两个独特的形象。抒情主人公执着地追求,开启了后世为信念、目标坚定不移、百折不挠追求的人格理想;追求的对象“伊人”虚处传神,意象朦胧,迷离惝恍,这与追求者意念相生、因痴生幻、执着追寻密切相关。《蒹葭》极有意境,该诗将物境与情境、思绪意念完美地融合,塑造了追求理想的典型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