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举国文化之昌盛、影响之远莫胜于先秦诸子,对于先秦诸子的起源有三种解释:荀庄的"诸子出于道散天下论",淮南王的"诸子出于社会需要论",班固的"诸子出于王官论"。通过对诸子起源的探讨,可以看出诸子思想的真实内容、特征与分歧。而荀子"务息十二子之说"和韩非、吕不韦"诸子为乱"应"主一"之说,正可以显示出先秦至秦汉思想脉流如何逐渐由"百家争鸣"走向"思想一统"的秘密。  相似文献   

2.
马国平 《考试周刊》2014,(25):36-37
<正>在中国思想史上,先秦时期是中国社会轴心时代,在其后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无论是在文化还是思想方面,都不曾超越当时的辉煌和成就。这一时期也是中华文化的原生期,尤其是先秦诸子百家的争鸣,给中国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财富,不仅是中国文化的根基,更是青年一代成长和发展的源泉。因为正如易中天所说:"先秦诸子是经典中的经典,精华中的精华,是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人教版的高中语文课本中,特安排了《先秦诸子选读》,选录了《论语》、《孟子》、《荀子》、《老子》、  相似文献   

3.
荀子的教育思想吸收诸家之长,兼容并包,在先秦诸子中较有特色。本主要论述荀子的尊师重教思想及其在教育内容上的有关主张,希望从中发掘有益于现代教育事业的养分。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宇宙观、人生观、人性论、价值观、政治观等五方面对先秦诸子关于人生问题的观点进行综述,探讨了墨、儒、道、法等诸子对"人"之为人的诠释和剖析。运用辩证思想和科学的历史观,揭示了先秦诸子对人生问题的独到见解和启发意义,同时也指出,只重目标而不重进行方法的哲学思想,乃是先秦诸子的共同缺点。  相似文献   

5.
《柳州师专学报》2016,(5):39-44
《荀子·非十二子》和《庄子·天下》均为评判先秦诸子的名篇,但两者表现出不同的评判特点。评判特点的不同是由荀庄二人的主导思想、入仕经历及文献流传等因素共同作用形成。  相似文献   

6.
先秦诸子在"诸侯异政"、"贵贱无序"的社会背景下,提出了各自的正名理论,虽然其出发点和服务对象有所不同,但诸子的正名理论都主张通过德治和法治方法的互补性来实现社会的稳定有序。先秦诸子的正名理论对于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有以下几点启发和借鉴意义:一是协调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二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保持执政党的先进性,三是坚持"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7.
荀子是我国战国末期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吸收诸家之长,兼容并包,在先秦诸子中较有特色.荀子教育教学思想上的有关积极主张,有益于现代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8.
"六家"与"九流"观念源于汉代学者建构的先秦诸子学术谱系,迄今仍然是认识先秦诸子学术群体的基本参照框架。近代以来学界从概念、方法、新材料等层面不断质疑此框架,多有学者在概念层面,将先秦、秦汉学者所论之"家"理解为现代意义上的"学派",实则难以与"家"的历史含义完全对应;将《汉书·艺文志》视为狭义的"目录学"分类,又低估了其学术史价值。大量新材料的发现,填补了部分先秦学术史的"空白",但却在研究倾向上出现高估出土文献学术史价值的趋势。而新方法的导入,对于先秦诸子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但却以汉代学者的研究框架作为对立面,忽视了其"平等"的方法论价值。平心而论,在目前条件下,新材料的发现、新概念的引入、新方法的导入等,并不足以动摇汉代学者的研究框架,相反在更深层次上再一次证明,汉代学者对先秦诸子思想谱系的研究成果,依然是基础性且富有启发性的。  相似文献   

9.
在进行中国逻辑史研究时,学者大多从形式思维的角度对中国古代逻辑思想进行研究,这是必要的,但亦不能忽视辩证思维对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影响。先秦诸子对"类"概念同异的辩证分析,为"推类"的进行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在具体推理过程中,对"推类"前提的辩证考察更是彰显了先秦诸子辩证思维对逻辑思想的影响。因此,考察先秦诸子辩证思维对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影响,不仅可以深入挖掘中国古代推理思想,而且能全方位地展示古代先人的思维表达艺术。  相似文献   

10.
荀子是战国末期最伟大的儒学大师之一,是先秦诸子的集大成者。他在稷下学宫游学的经历使得他对当时各家思想有明确的认识,他站在儒家的立场上批判地吸收了百家尤其是老庄哲学和法家的观点,这也符合战国末期诸子互相砥砺而融合的大趋势。他针对百家的认识论弊病而写了《解蔽》一文,在《解蔽》中提出了“虚一而静”的方法,从中就可以窥见荀子融合百家的一斑。  相似文献   

11.
关于自我教育思想,先秦诸子具有丰富的思想资源,孔子提出自觉、内省、践履、躬行;墨子注重述而又作、察类明故、强力而行;孟子主张自我完善与智能的充分发挥;荀子则强调化性起伪、由士至圣、外铄等。这些都成为中国自我教育思想观念的发端。  相似文献   

12.
黄海燕 《考试周刊》2014,(29):56-56
<正>议论文写作是高中写作训练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文体,引导学生写好议论文是高中作文教学的重心。新人教版的选修教材《先秦诸子散文选读》是引导学生写好议论文的最好教材。那么,教师如何把先秦诸子散文的教学与学生的议论文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呢?一、注重先秦诸子散文中精神品质对中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先秦诸子的高尚道德节操能给我们以指引。孔子为了改善春秋时期混沌的社会局面而周游列国。在周游途中不断受到同样可以称为"智者"的很多人的质疑和非议。假如孔子不  相似文献   

13.
经典诠释的内在根据——论先秦诸子与六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六经"作为先秦诸子所依傍的诠释文本,是由于它是中华文化的轴心、返本开新的依据.尽管先秦诸子之学百家争鸣,但"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故纵观、横观、合观先秦诸子之学所依傍文本的诠释特点,具有源头活水的一致性、核心话题的契合性、文本诠释的多样性、文本智慧的生命性、文本价值的开新性.这五个方面对诠释经典文本而言,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14.
房小栋 《考试周刊》2013,(12):18+62
先秦诸子在与社会相融的过程中,展现出了宏大瑰丽的人格魅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本文就主要依据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论述了以孔子、孟子、庄子等为代表的先秦诸子的人格魅力及其对高中学生的德育功用。  相似文献   

15.
杨义先生近年来的诸子学研究显示出其深厚的学术功力,并已经形成了一批优秀的学术成果:《老子还原》、《庄子还原》、《墨子还原》、《韩非子还原》不久前已经由中华书局出版,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这四部著作新意迭出,论证扎实。四书采用了"全息"、"生命"、"还原"的治学研究方法,从身份确认到思想脉络,从文本考辨到文学特色,杨义先生对于先秦诸子研究中的问题的解决不仅是一个或者几个,而是一连串的综合性学术问题,有的是千百年来聚讼纷纭的疑难命题,有的则是前人很少或者几乎是没有关注过的问题,其中很多问题甚至都可以称之为中华文明的"超级命题"。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地得到推进与解决,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先秦诸子,破解中华文明源头的文化密码作出了重要学术贡献。在对先秦诸子研究过程中,杨义先生始终坚持"大文学观"的治学思路与学术实践,可以说这四部书是其一贯的治学理念在诸子学研究领域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6.
先秦诸子之学为新文化运动时期"打倒孔家店"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陈独秀、易白沙、吴虞等人将孔学从官方统治思想降为先秦诸子之学的一种,指出孔学在很多方面比不上墨、法、农家等学说,认为尊孔论蕴含的思想专制内核会扼杀自由争鸣精神,必然会像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那样,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7.
"先秦诸子选读"是选修课程"文化论著研读"系列中的一个模块.它不是一般的知识型课程,其宗旨是通过向学生讲授先秦诸子的一些经典散文,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性.提高学生对我国文化传统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优良文化传统的热爱.增强学生阅读和分析古文的基本功,培养学生把握社会人生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时应采取与必修课有别的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8.
先秦诸子散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一定的比例,随着社会上国学热的兴起以及各级学校对国学教育的重视,这种比例还将不断扩大。先秦诸子散文教学对培养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目前中学语文教学对其价值并未重视,本论文着重从先秦诸子散文教学应重视加强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在先秦诸子散文教学中培养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途径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对严复倡导翻译的三个原则——"信、达、雅"的理解,尤其是"雅",学界理解较为分歧。文章从严复代表性译作《天演论》的吴汝纶序、自序和译例言分析入手,认为在翻译中,严复最关心的是在"信"的基础上达到"达",而翻译像《天演论》这等精理微言,用汉以前字法、句法,不仅能达到"达",而且还能行远。既符合汉以前字法、句法的文体,又能表达精理微言者,非先秦诸子文体莫属。所以,严译三难中的"雅",其确指为先秦诸子文体,至为明确,学界不应概以"文雅"模糊掉他的本意。当然,以先秦诸子文体之雅言来翻译,针对的是有"精理微言"类的著作,而严复毕生所翻译的八部作品,均属此类,也是需要说明的。  相似文献   

20.
教学先秦诸子散文应引导学生理解先秦诸子原典的思想价值和人文内涵,自觉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学生对先秦诸子思想的理解及对先秦诸子散文的赏析存有较大困难,在深度教学背景下,利用互文式阅读教学方法,能够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