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探讨父母忽视对初中生问题行为的影响机制,采用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教师关怀行为量表、个人成长主动性量表和青少年自评量表对568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父母忽视对初中生内外化问题行为均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个人成长主动性在父母忽视与问题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教师关怀行为在父母忽视与外化问题行为间存在调节作用。由此,父母应重视自己是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第一责任人的身份,教师的关怀行为可以缓冲负性生活事件对学生外化问题行为的不良影响,帮助青少年提高个人成长主动性,能降低青少年问题行为。  相似文献   

2.
孩子是父母喜、怒、哀、乐的"调味剂",孩子从出生开始便融入到了父母的生活世界,成为父母生活的重心.三岁之前的孩子是那样的乖巧、温顺,寸步不离地紧贴在妈妈身边,显得很是听话.但大多数妈妈遇到的问题是,孩子到了三岁多的时候就开始有了和父母对着干的行为:乱动、不听话、哭闹、争吵,甚至要和妈妈大打出手.  相似文献   

3.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个人修养需要时时反思,时时提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那教师则是孩子的又一任父母。教师的行为与谈吐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自己的学生,除了课本上的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口头传授外,生活里的知识则需要教师以自己作为榜样。  相似文献   

4.
姜霞 《成才之路》2014,(26):59-59
正孩子是生活在家庭这个生态系统之中的,孩子的行为常受到家庭生活的影响,比如孩子待人接物的态度和行为举止常受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孩子的情绪状态也会受到父母情绪的影响。所以,对在幼儿园的孩子出现的异常行为,教师不要轻易下结论,要广泛收集信息,深入查找背后的原因。尤其是要和家长沟通,家园合作才能真正解决孩子的问题。我班的H原来是全园异常调皮的孩子,经常欺负小朋友,对老师的批评和要求从来都是满不在乎,可以说是老师  相似文献   

5.
刘丹 《父母必读》2013,(4):124-125
很多父母会因为孩子爱撒谎或者其他一些古怪的毛病,比如爱拿别人不值钱的东西而困惑不已,打骂、说教似乎也都不管用。其实,在孩子谎言或者问题行为的背后,隐藏的需求才是真正需要父母去关注的。  相似文献   

6.
在多年与父母们的接触中,最让我苦恼的是那样一些父母:他们会对我说“你说的方法我照着做了,但是一点作用都没有”;他们会给我介绍一大堆专家们开出的治理孩子某个行为问题的药方,并总结说经过他们的试验,那些方法对自己的孩子统统不起作用。最后他们会一脸焦急、一脸恳切地问我有没有什么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孩子出现问题行为,原因往往出在父母那里。也可能是孩子自身的问题。对于希望孩子每次考试都考100分的家长来说,如果孩子只考了95分或者90分,就会被认为是偷懒了。而对于那些孩子平常只能拿60分的父母来说,假如孩子考了95分或者90分,他们就会非常高兴。因为父母的期望和想法不同,同样的分数可以是问题,也可以是喜讯。  相似文献   

8.
在工作中,教师常常表扬表现突出的孩子,激励他们不断努力。其实问题学生更需要表扬,教师要抓住合适的时机,巧妙地运用表扬,以强化好的行为,纠正错误行为,帮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  相似文献   

9.
行为干预技术在转变问题行为学生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为干预技术简介行为干预技术是建立在心理学行为主义有关学习过程的理论和实验证据基础上的不良行为矫正技术,其目的就是要消除或者显著地减少某些经常出现的不受欢迎的行为。人的行为绝大多数是后天习得的,而行为从偶然发生到最终形成的重要条件,是行为结果得到的强化刺激。如果某个行为发生后得到了奖励性的刺激,那么这一行为在以后的发生率就会大大提高。反之,如果在这种行为发生后得到一个惩罚性的刺激,那么该行为在以后的发生率就会降低,甚至消失。既然任何一种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我们就可以采取恰当的方式强化正性行为,消除不良行为。本文将就一些基于行为干预理论的问题行为改变技术作简要的介绍,试图借此来提高教师和家长改变学生和孩子问题行为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教师课堂行为无论是旨在建立课堂秩序,还是为了实现教育目标,都不能违背法律与伦理要求这一前提.然而教师课堂问题行为恰恰背离了这一要求,从而在更一般的意义上引发教育秩序的混乱.避免教师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需要防止对学生课堂行为意义的偏差性建构,同时也需要充分认识惩罚在建立课堂秩序方面的限度.  相似文献   

11.
对于孩子的性教育,父母的行为方式和性态度是最重要的。费孝通曾说过,儿童懂道理不是听会的,而是看会的,是一种观察学习。因此父母间互相尊重、互相关心等行为都是孩子重要的性教育内容。性的核心是人格教育、两性关系,不能把性教育仅仅理解为性行为教育。中国父母很容易走入一个误区,就是打架当着孩子的面,但亲密却总是避开孩子,正确的行为应该是反过来的,这样更容易让孩子领会男女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其次是孩子会问到一些性问题,这种情况下,父母的态度最重要。父母应该用科学的艺术的解释回答孩子。  相似文献   

12.
教师由于没有正确理解与满足学生的需要,未建立、强化一套完整清晰的课堂常规,课堂教学处理不当,对学生的管理角色不当等均可能导致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因此,教师应针对这些问题,改进教学管理方法,以减少此类问题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需要父母的全心投入。这一方面源于父母的职责;另一方面,父母如果希望收获孩子健康成长这枚果实,就必须像勤劳的农民照料自己的庄稼一样对待自己的孩子,投入到孩子的生活中,投入到孩子的成长中。全心投入孩子的成长就是要强化父母的教育意识,意识到家庭教育在每时每地都在进行着。本期"焦点"探讨的是厨房中可以进行的教育。这也是生活教育的一种。生活中的教育需要的是父母有抓住一切生活中的时机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意识。这是家庭教育的特  相似文献   

14.
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母亲的安宁和幸福取决于她的孩子们,母亲的幸福要靠孩子去创造"。对于每个家庭来说,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是父母的希望和未来,是父母心中永远放不下的那份牵挂和担心,也是父母在困境中不断奋斗或支撑下去的动力。父母无不希望子女能生活得幸福快乐,因此竭尽所能地为孩子的成长  相似文献   

15.
性别角色是以性别为标准进行划分的一种社会角色,它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性别角色行为是指个人实际所表现的行为模式。虽然男女性别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性别角色却是从儿童时期接受成人影响与教育的结果。如今人们越来越关注孩子的性教育,然而大多数的研究者将研究中心放在父母的性教育对孩子的性别角色行为的影响,而对于教师、同伴对其影响的研究却不多。家庭教育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但它决不能取代幼儿园教育,幼儿的一日生活绝大多数时间是在幼儿园度过的,教师、同伴的影响是父母所无法取代的。  相似文献   

16.
关键事件会对个体发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影响留守儿童的关键事件一是外出父母是否与孩子建立起情感依恋,二是代养人能否补偿亲情需要,三是学校、老师、同学等能否成为留守儿童的"重要他人"。父母、代养人及学校、老师、同学等应关注留守儿童情感发展,给予帮助与指导。  相似文献   

17.
修心闭嘴法     
<正>任何一种行为都是由生活教养形成的。想要改变"吐槽帝",我们至少要知道,到底是怎样的生活教养了他。赵老师认为可能是学生的原生家庭导致了他的问题。然而我们成人眼中的结论未必能得到孩子的认可,他们或许会从别的角度诠释自己的行为。所以,教师首先还是要改变与学生的关系,真正了解学生的立场。真正了解一个学生需要很长的时间,或许三年过去了,我  相似文献   

18.
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心理抚养——访李玫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玫瑾教授的研究领域是研究犯罪心理学,她对家庭教育的看法及角度也较为特别。在大量的相关研究后,她的体会是,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或心理问题,如逃学、撒谎、网瘾、顶撞父母、离家出走等,多在12岁至18岁。但是这一年龄段的行为问题和相关的心理问题都源于12岁之前,并且源于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  相似文献   

19.
沉默对待孩子的不良行为。年幼的孩子经常会有一些不良的行为,诸如恶作剧、说脏话等,这实际上并不代表孩子的道德出了问题,而是孩子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模仿他人的行为而出现的不良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父母习惯于呵斥孩子、严厉地批评孩子,这样,无疑给孩子一个负面强化的信号。  相似文献   

20.
任俊 《现代家教》2003,(3):12-12
父母经常要和孩子谈各种问题,怎样谈得情理交融,娓娓动听,使孩子心悦诚服,乐于接受,这是需要认真研究的。有个孩子因小事与同学争吵并发生了打架行为,父母就把他狠狠批评了一顿。这批评是正确的,谁知孩子却不以为然,反而与父母顶撞起来。原来这个孩子自以为有理,况且他在争斗中吃了亏,正在恼火之中。可见父母批评孩子即使有理,也还需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掌握“火候”,讲究批评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