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死之药     
《历史学习》2006,(7):96-96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谒操之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大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也。[编按]  相似文献   

2.
所谓文人画,意即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求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工夫,而求在画外去体味文人的情怀,或者说由画外就可以“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这样的画便可称作文人画。  相似文献   

3.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把课文中所描绘的客观事物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相似文献   

4.
中国早期文学中塑造了众多不同类型的剑客形象,在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具有原型意义。首先,从社会地位、人身所属而言,可分为依附于他人和独立自主两种类型;其次,从精神依托而言,可分为追求君臣之义、孝悌之义和友朋之义三种类型;第三,从行为方式而言,可分为自残自戕和及时行乐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5.
男性之美,美在坚如磐石,稳若泰山,胸怀宽广,沉着稳健,风吹雨打,不悲不怒,顶天立地,铁肩担重责。女性之美,美在柔似春水,纫如蒲苇,温柔纯净,体贴聪慧,看似柔弱,实则有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之坚韧。先贤们从自然万物中感悟到了美,并世代传袭,可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有人就偏偏与之作对。  相似文献   

6.
对于考试,誉之者甚多,但毁之者也甚众。可考试依然如燎原之火,铺天盖地;似旷野之风,无孑乙不入。考试自古有之。两汉魏晋盛兴荐举制度,世家大族把持乡举里选,垄断仕途。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世袭之弊,暴露无遗。史至隋朝,科举风起,尔后完备于唐宋,强化于明清,在顶峰之后趋于僵化,最终消亡。  相似文献   

7.
周桃红 《学语文》2008,(1):20-20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一文,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相似文献   

8.
古云:“知之不若好之,好之不若乐之。”乐乃兴趣也。所谓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获得或探究某种事物的意识倾向。兴趣是学习的挚友,是开发学生智力的原动力,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可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课堂教学生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接受知识。  相似文献   

9.
数学之美往往在于其内在联系之精巧,有这样两道解析几何题可尽显其美。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语文教材在选文上更加注重“文质兼美”,选取了大量内容丰富,熔自然美、社会美于一炉的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其中蕴含道德之美、图画之美、音韵之美、情感之美、文采之美等。作为语文教师,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善于指导学生去发掘美、感受美、热爱美、创造美。具体可通过以下几条途径实施。  相似文献   

11.
中医在延缓衰老方面的研究历史悠久,认为肾气的盛衰对其决定性作用。肾为脏脏之本,生命之源,有“生命之根”之称,肾气充盈者,衰老缓慢,肾气亏乏者,衰老加速,中药补肾之剂,可补益人体肾气,保持人体肾气充盈,延缓衰老。  相似文献   

12.
骈散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骈散问题可从三个方面来分析。首先,骈散美学形态不同,散文以阳刚之气为长,骈文以阴柔之美擅胜;其次,骈散各有所宜,散体适宜叙事,而骈体擅于景物描写与铺排,并宜于场面气氛之渲染;再次,骈散相辅相成,骈体所需的疏逸畅达之气,明朗淳厚之风可由散体弥补,散体所缺语意典雅含蓄之美,词采鲜明突出之美,形式与声韵之整齐与和谐美,可由骈体弥补。总之,骈散结合,相辅相成是提高文章表现力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聚焦长三角教育现代化协同发展之时代主题,在历史进程的时间维度和内涵特质的价值维度解析“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的基础上,从协同之因、协同之势、协同之症、协同之鉴、协同之径、协同之效等六个方面全景式阐释和剖析长三角教育现代化协同发展脉络与问题症结,重点论证和提出其协同机制构设路径,在呼应新时代教育界广泛关注之热点问题的同时,以期提供可资参考与借鉴之策略。  相似文献   

14.
“气”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范畴。作为文章之“气”,可析之为三:作者之气、创制之气和文本之气。由此可推演出“文气论”的三个组成部分:着眼于作者的“养气说”、关乎创制的“行气说”和立足文本的“神气说”。因“文气论”在“作者——创制——文本”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故而,它成为中国文章理论的核心  相似文献   

15.
论析现在分词与过去分词之异同高金娥分词是动词的一种非谓语形式。分词有两种,即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这两种分词在意思上有主动被动之分,在表示的时间上有进行完成之分,这两种分词又有可带有自己的宾语和状语的共性,它们起形容词和副词的作用,可做表语、定语、状语...  相似文献   

16.
在英汉语中,某些数词存在某种虚指语言现象。从形式和语义上看,英汉数词可虚指人或事物数量之多少,可表示事物的性质、程度达到极限,也可引申为某种约定俗成的比喻,还可表示吉祥和凶兆,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相似文献   

17.
中国山水画中,舟是经常出现的意象。这些舟大致可分为为四类,即劳作之舟,游玩之舟,送别之舟和隐逸之舟。这些点缀山水画的小舟蕴含着深厚的情思与传统的美好思想。  相似文献   

18.
“之”用在名词主语与形容词谓语之间起什么语法作用,作何语言成分,至今很少有论及。本文汇集《诗经》的有关用例,并归纳成四类句式,从前人的训释出发,论证了这种用法的“之”是修饰形容词谓语的状语,属于指示代词;有时既可训释为代词作状语,又可视为主谓短语之间的助词“之”。这是由于“之”处于指示代词虚化为助词的中间阶段。从中,可以看到代词“之”的演变联系,有利于更加全面地系统地去认识和诠释“之”的用法,这对于教学、对古书的训诂与翻译都有理论和实践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何裕奋 《广西教育》2011,(10):37+44-37,44
轻轻叩启小语教材之门,在字里行间驻足欣赏,在开满鲜花的语言之途上徜徉,你会惊喜地发现那些生动、形象、可感的内容就珍藏在看似平淡,实为奇妙的细节之中。在阅读教学中,倘若能抓住这些细节引领学生透过字面探寻其背后的“秘密”,揣摩其在表达思想内涵上所体现的情感之真、精神之善和语言之美,一定能创造出课堂教学的新亮点。  相似文献   

20.
《天津教育》2011,(12):60-60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为精神之依托正是经典之价值所在。精神无可依之枝者,有如飘离失所、无家可归之人,何谈幸福?如果说,技能乃生存之必需,而精神于生活则万不可缺。技能有拙巧之分,精神有高下之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