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晚我和你》是武汉艺广播电台每天晚上22:00~23:00推出的一档夜间热线谈心节目。《今晚我和你》的当家主持人亚新,主持节目六七年,他的名字早已经和节目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互为支撑,相得益彰。2005年,亚新被评为武汉首届优秀播音员主持人,他除了具备一般意义上对主持人要求的素质以外,我认为他还具备了“听”、“说”、“解”三方面的素质。[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林萧 《中国广播》2007,(3):37-37
近些年,随着节目主持人个性化节目广受青睐,广播电视节目中以“我”为由头来说事成了较为普遍的现象,前一段某台一位主持人在节目开始感谢替自己上节目的另一位主持,并说了一点自己出差的感受。但后来受到了一位领导的批评,认为这是一种对听众的不尊重,“在广播中要少拿个人说事”。由此我联想到如何看待说“我”,如何把握说“我”的尺度,如何处理“小我”与“大我”的关系,这是衡量一个主持人节目高下的标准之一。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必须正确认识并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肖霞 《新闻传播》2007,(12):56-57
在广播中,很多主持人节目让人感觉亲切自然,其实主持人都是在照稿念,但不论主持人达到怎样熟练的程度、做得多么天衣无缝,毕竟那是一种在“假“状态下产生出的“真“,与虽有缺陷虽不完美但却绝对真实绝对自然(没稿就是没稿,念稿也让人知道是在念稿)的播音主持不是一回事。电视节目也是一样,主持人经常坐在提示器前,看着字幕说话,尽管时常用头部和身体的移动掩盖眼睛的“专注“,却很难不给观众留下僵化、言不由衷的印象。无论广播还是电视,很多节目主持人说了半天受众也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意思,不管他怎么说,声音就是进不到心里,即使听明白了意思,也总感觉不是主持人在说话,而是他背后有个人在通过他(她1向你说话。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新闻节目流程都是由编辑编好稿子再由播音员一字不落地“播”,目前,不少电台正尝试编播一体,由主持人选编稿件再夹叙夹议“平民化”地“说”出来,这就是“说新闻”。其实,“说新闻”就是新闻节目的“主持人化”,这也成为时下新闻节目变革的一种尝试,在这样的背景下,主持人如何才能说好新闻,怎样“说”才能符合节目变革的需要?笔者把近两年来“说新闻”的体会总结成文,以期与同行交流探讨。  相似文献   

5.
战军 《记者摇篮》2006,(9):58-58
主持人的“人缘”也就是其“亲和力”,很多著名主持人,尽管他们的节目不同,风格迥异,有的幽默.有的犀利.有的诙谐,有的智慧.但都让受众打心眼儿里喜欢。因为在他们身上,有一样共有的东西深深吸引着大家.那就是亲和力.它是主持人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表现出的自然亲切的魅力。  相似文献   

6.
曾虹 《声屏世界》2003,(12):38-39
随着主持人节目的日益成熟,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艺术也日趋完善,并有了许多值得探讨的现象,其中,主持人语言中的“留白”是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为了达到某一预期目的而运用的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段。可以说,“留白”的高下,在一定程度上折射着节目主持人的素质和水平。  相似文献   

7.
新闻改革步伐的加快,丰富和强化了新闻性节目主持人节目,并对新闻节目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伴随着电视台的发展.许多播音员、节目主持人也在转换角色.逐步成长为采、编、播合一型主持人。这里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对此问题的粗浅认识,以求教于广大同行。  相似文献   

8.
节目主持人应该真正成为节目的组成部分,在电视产业化的、今天,品牌化的电视节目需要他的主持人成为节目的形象代言人,现在许多人对某一节目的期待,在很大程度上也包含着对主持人的期待。主持人因工作的特殊性,不光要会“说”,同时还要会“演”,要充分展示出自己形体语言的魅力,征服观众加大节目品牌效应。  相似文献   

9.
张晓媛 《新闻窗》2006,(2):60-61
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重视,各级新闻媒体也加大了对农节目的宣传力度。应运而生的一批对农节目主持人活跃在黄金收视时间里。同其他类型的主持人一样,对农节目主持人也需要以亲和力来吸引、感染观众。我们通州市广播电视台的广播专题《今日农村》开办已有10多年了,电视专题节目也开办6年了。作为《三农在线》的电视节目主持人,通过几年的工作实践,我深深感到:对农节目主持人的亲和力对节目的成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荀洁 《青年记者》2008,(6):66-67
“脱口秀”一词中的“秀”(英文为“show”)说明这种节目类型的最大特色就是展示,即节目是主持人的展示,是嘉宾的展示,也是参与受众的展示,是让他们将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展现给别人。脱口秀节目对制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来看,我国广播脱口秀节目的发展状况是比较好的,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1.
陈彬凯 《河北广播》2005,(2):85-86,88
其实,主持人的采访活动同记者的采访活动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都属于报道采访的范畴,所不同的是,主持人的采访具有一定的“名人效应”,这是节目主持特定的工作方式所决定的,因此,作为节目形象的主持人,其采访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着自己及节目、甚至是所在媒体的形象,鉴于此。尽快提高主持人的采访水平,就成为提升节目质量、完善主持人业务素质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2.
浙江卫视目前联合七家企业正式启动名为“七剑出江南”的钵剑行动。所谓“七剑出江南”即七家企业向全国征集优秀节目创意.引入七个优秀电视制作人和主持人,组建七个优秀电视制作团队,打造七个晚间高收视强档节目或强势大型活动。七个晚间节目或活动播出时间是21:30至22:00区间。而节目制作方向则力求娱乐性强并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13.
魏波 《新闻前哨》2020,(2):61-62
"接地气",是时下新闻界比较流行的词语之一。对农节目不同于其他领域新闻产品,它的受众以农民为主,"接地气"显得更为重要,本质上就是节目要符合本地三农实际,贴近农民真实生活,反映他们的实际需求和真实愿望。对农节目主持人要"接地气",就是主持人要自然、真实,与农民群众打成一片,以平民化的角度,了解农民的意愿和需求,成为农民的朋友,而不是事事浮于表面,让自己高高在上,和受众群格格不入。对农节目就像一座架在农民和政府之间的连心桥,对农节目主持人就是农民的代言人,在政府和农民之间起到沟通和连接的作用,因此对农节目主持人能否"接地气"是做好农业节目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叶昌前 《声屏世界》2001,(10):45-46
化人不一定能主持节目,化素质极高的人不一定能做节目主持人,这已是个不争的事实。但这决不是说主持人可以没有化,可以不要化,没有化对主持人来说是万万不能的。这化,不是广义上的化,而是一种符合传播规律和媒介特色的“主持化”。在许多优秀的主持人节目中,那种萌生于感觉、精致与奇警的化灵气,成为节目主持人形象的活跃元素,也成为主持传播艺术思维和直觉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尝试吸收多学科的理论研究成果,提出电视新闻主持人之“说”的6条理论基础,以求在理论上找到科学的根据,有力地支持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说”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6.
姚瑶 《新闻世界》2004,(8):20-21
安徽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周群入围了金鹰奖十佳主持人单项评选,作为我省首次入围该奖项的主持人,她将在李咏,撒贝宁,刘纯燕,曹可凡等26名全国名主持人一起参加最终的角逐。  相似文献   

17.
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要靠语言来主持节目,因而关于主持人语言的研究一直很活跃,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在“衍名”方面的研究却并不多见。本文拟在主持人语言艺术之一——衍名艺术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浅谈广播主持人节目的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办好广播主持人节目,广播媒体多年来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本文仅就广播主持人节目在互动方面的某些问题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9.
冯莉 《新闻前哨》2001,(9):24-24
主持人节目与主持人在我国出现的时间虽不太长,但发展迅速,已经开始脱离初始的稚嫩,逐步走向成熟。众所周知,主持人是主持人节目的产物,而主持人节目的成功与否,主持人又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广括电视等大众传媒在本质上讲是单向性的,为了完成传媒与受众的互动与传输,主持人节目形式弥补了这个不足,主持人在传媒与受众之间搭起了“连心桥”。那么,主持人在节目传输过程中如何搭好这座“桥”,如何让节目传播与观众的反馈在“桥”上畅通无阻,这是主持人节目成功的关键所在,也就是主持人与节目各环节的“融合”。 主持人个性形象…  相似文献   

20.
主持人节目十多年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质量上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无论是广播还是电视,都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节目样式。但我们也必须看到,主持人节目发展到现在,面临着一个不断完善和重大突破的问题,也就是达到了一个二次发展的临界点。而在这个突破过程中,有必要对当前的主持人节目作一些提醒和批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要警惕主持人节目中的“滥造”之风。什么是滥造?鲁迅在选编《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时,奇怪当时的小说作品在质量上赶不上“他正在编选的新文学初期的小说”。鲁迅因此讲过这样一段话:“后来小说的地位提高了,作品也大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