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广平 《中学文科》2005,(10):35-35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写作文要写出真情实感,这本不成问题,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语文教师把作文教学的重点放在应试作文上,导致学生的写作思维僵化,文章语言干瘪无味,虚伪造作,行文千篇一律,令人不忍卒读。本来充满灵性的个性化写作变成了现代化车间流水线上的产品,作文成了“八股文”,这远远背离了作文教学的初衷。  相似文献   

2.
古人云:“凡为文以意为主”。意,就是文章的主旨,是文章的核心、灵魂和统帅。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题,直接影响和决定文章的优劣。一篇考场作文立意是否深刻、高远、新颖,是拉开考场作文档次高低的关键。《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写作更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近年各省市中考作文的有关提示中,也明确提出了记叙文“立意要健康”、“感情要真挚”,议论文要“观点正确”等写作要求,可见作文立意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表达能力提出“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的要求。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真情是文章的灵魂,抒写真情实感是一篇作文自成高格的关键因素。然而,当评改学生的作文时,我们常常感到面对的并非是有着青春年华、健康体魄的中学生所写的文章,所读到的并非个性飞扬、生气勃勃,  相似文献   

4.
徐斌 《青少年日记》2006,(10):50-54
日记是广大中学生非常熟悉的一种写作体裁。它是一种用书面语言记述自己比较有意义的所见、所感、所思、所闻的一种短小灵活的体。日记是心灵的记录,是真情实感的流露,是自我鞭策的警钟,是人生长跑的轨迹。其写作对象十分丰富,如社会生活、自然现象、科学世界、人生体验等,凡是觉得有意义的人、事、物、情、理都可入。  相似文献   

5.
马光贵 《新作文》2004,(11):26-26
从选拔性考试的最终目的来看,考试作一半是考“人”,一半是考“”。但是遗憾的是,每年的中高考作,都有为数众多的同学试卷上的“人”字书写的不够好的。作宿构就是一个让人扼腕长叹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我们知道.文章是语言的艺术,好的文章,一定有好的语言.近年来高考,将语言表达作为了作文的重要评分标准之一。《考试说明》对作文“发展等级”所作的规定中,共分“深刻透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等4个方面。“有文采”主要是指语言。因为人们看文章,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语言,语言是否准确、鲜明、生动、流畅、隽水、精炼、圆熟直接关系到文章的优劣。谁忽视语言.就等于放弃写文章。  相似文献   

7.
何佳 《现代语文》2011,(11):124-126
在当下的作文教学中,“真情实感”普遍被认为是指导写作的黄金法则。本文从“真情实感”写作观提出的历史背景,以及对当下作文教学的影响出发,重新解读“真情实感”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8.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中,在第二学段强调“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在第三学段提出“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相似文献   

9.
张淑艳 《现代语文》2006,(8):127-127
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作文题几乎清一色采用“文体不限”的写作要求,不管是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这种“不限”给考生营造了一种宽松的写作环境,便于考生情感的倾诉和个性的展示。正因为解除了“限制”禁锢,使得近年来考场作文丰富多彩,佳作迭出。但不容忽视的是,也有一部分考生,在面对“文体不限”时,要么苦于“不限”二字,难以确定写作的“切入点”,无所适从:要么信马由缰,随意草就,结果写成文体不分的“大杂烩”。为此,笔者想针对以上两种情况谈一下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0.
“有个性色彩”是高考《考试大纲》“发展等级”中“有创新”的具体要求之一,《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了“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的要求。有个性色彩,就是要张扬考生鲜明的个性,发掘考生写作的潜质,展示考生思维的智慧,激发考生写作的情感;  相似文献   

11.
"真情实感"是作文的灵魂。我们应鼓励学生在观察中用心灵感悟生活真情,在阅读中"练笔"培养真情、演绎真情,让学生变"怯情"为"真情",我们还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尽情抒发真情。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生的写作要求是:“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就决定了中考作文命题要围绕学生生活。当然,学生生活的外延要不断扩大,不仅要围绕学生学习生活、家庭生活,还要围绕社会生活,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关注学生对焦点、热点问题的认识,以促使考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中考作文题型和选材范围更灵活富于变化,着眼于综合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充分展示学生的才情,张扬个性,鼓励创新,崇尚美德。近几年来,中考作文命题内容越来越贴近学生生活,强调表达真情实感,鼓励表露自己的真实情怀。在内容选择上,命题者常着眼于关注自然、社会、人生,注重考生的生活经历,让他们有话可说,由家庭生活、学校生活拓展为思考生活、探讨人生、崇尚美德。探究知识,提倡辩证思维。要求学生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及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崇尚科学,注重实践,也是命题者会重视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张东升  李雷 《教育革新》2007,(11):48-48
作文就是要写真人,记真事,抒真情。"真实"是作文的生命。叶圣陶先生就有言:"作文要说真话,说实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小学生作  相似文献   

14.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本是刻在商汤脸盆上的一句话,意在说明人洗漱后会一日比一日新鲜。但借过来用在作文上.也十分恰当。老祖宗给我们提出了希望和要求,就是告诉我们做人要保持创新。作文同理。可以说,写作文如果没有创新,也可能会是一篇“好”作文,但这个“好”绝对只能说是中规中矩,根本谈不上精彩。要写出让人眼睛一亮,或者让人拍案叫绝的“好”文章。唯一的出路就是创新;而且除了创新,还是创新。没有创新,考场“好”作文就没有出路。  相似文献   

15.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所以,习作教学要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让表达成为学生的心理需求,产生不吐不快之感。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要求学生能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17.
生活的每一次经历,都可以写成动人的文章,感动自己,打动他人。这就是作文的源头活水。就写人记事的文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强调,"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已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运用想象联想,丰富表达的内容"。这一点对于有志把文章写好的人都有借鉴性。  相似文献   

18.
"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这是叶老关于写作原理的一段精彩的论述。虽然几十年过去了,但这番话中所蕴含的道理对于我们今天的作文教学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那便是——按"自然顺序"写。按"自然顺序"写,所揭示的,不只是写作活动"有感而发"的内在  相似文献   

19.
纵观近几年中考考场的满分作文或是一类文,其共性是富有新意。要想打造出考场"新"作文,自然离不开平时多读书、多积累和多练笔,在考场上的有限时间内,应从题目新、语言新、结构新、立意新等几个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的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这里所说的“创意”其中就包含创新的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