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生的意义建构能力是指学生在阅读内驱力的驱动下,以自主提问、自主设立阅读目标和创设情境为抓手,利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结构,依托学习支架工具,通过自主阅读、自主探究和自主解疑等学习方式,形成提取信息、整合信息和主动建构意义的自主阅读能力。旨在培养学生意义建构能力的英语课堂是为了使学生成为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善于提问和表达的学习者。但目前的英语阅读教学中还存在着教学模式单一、教师“一言堂”、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结合教学案例探讨提升学生意义建构能力的培养策略,即依托学生自主提问,形成意义场;依托学习支架工具,深化意义链;依托意义建构成果,凸显结构化,以开启学生心智和发展学生思维。  相似文献   

2.
建构是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又注重教师指导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相似文献   

3.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这唯一途径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相似文献   

4.
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可是"作文难写""怕写作文"是学生的普遍心理。建构主义学派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获取知识,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初中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对素材的理解,最终会建立起对所收集素材的意义建构。教师要帮助学生将记忆理解了的素材向文字表现转化,最终达到走出作文素材积累的困境,实现初中生作文水平普遍提高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建构性学习是一种自我调节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利用情境、协作、对话、意义建构等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使学生能有效地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化学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探讨。能使化学教学更好地适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建构主义的最早提出者皮亚杰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情境要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设计“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问题——即“皮亚杰式提问”——来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皮亚杰式提问”分为探究性问题、假设性问题、归类性问题和逻辑性问题四种类型。这一提问方式强调为学生创设自己学习和发现的环境,有助于产生思考时的非平衡状态,激活学生思维,因此在国外教育界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7.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仅仅是通过教师传授所得到的,而且是学习在一定的情景下,即一定的社会化背景下,借助于他人(如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一定的学习材料等,通过学习主体建构而获得的。建构主义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的四大要素”。它不仅要求学习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相似文献   

8.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利用原有经验与新经验发生相互作用,形成新知识经验的过程,即实现意义建构。语文学习也是如此,学生在学习语文时,也需要意义建构。这时教师就要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收集处理信息,这种学习方式我们把它叫做“探究式学习”。  相似文献   

9.
1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整合的相关理论基础1.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辅助手段,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和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信息技术功能强大的优  相似文献   

10.
指向知识接受的学生学习参与虽在一定时期推动了教师发展、学生成长以及相关理论研究的繁荣,但随着意义学习、情境学习等理论的兴起,其遭到了质疑与批判。于是,指向知识理解与生成的意义建构的学生学习参与应运而生。但随着实践的推进,其在弥补上述缺陷的同时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导致学生学习随意化、教师教学空洞化、知识理解过度建构化等问题产生。学生学习参与的关键在于如何经由知识这一载体达至学生精神丰盈和意义建构的旨向。由此,走向深化的学生学习参与理应处理好知识接受与意义建构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在二者的交互融合之中促进学生的整全发展。具体来说,需要在学习参与理念上形成接受与建构并重的价值共识;在学习参与内容上深挖学科知识符号与意义的关系联结;在学习参与方式上强调接受与建构的转化融合。  相似文献   

11.
黄东方 《广西教育》2011,(23):28-28
皮亚杰(J.Piaget)提出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而是学生的经验、解释和假设;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相似文献   

12.
1建构主义学习模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  相似文献   

13.
网络环境下基于意义建构活动的数学教学过程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从数学活动与学习目标内在联系看,可将数学活动分为数学知识意义建构活动和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生成活动。基于意义建构活动的数学教学过程以学习活动为载体,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运用学习资源和媒体,促进学生完成数学知识意义建构的过程。设计—参与—指导—探究—评价—反思,教师与学生交互作用循环往复,构成了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4.
阮克信 《小学校长》2006,(1):10-10,6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老师、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人际间的阱作、讨论而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构建主义提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学媒体是学生认知的工具,既作为感知的对象,  相似文献   

15.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在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主要认知工具的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下,学生将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将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意义建构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群体的协作者、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和查询者、学生的学术顾问等角色。  相似文献   

16.
重建大学英语课堂——基于语言意义建构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彤 《太原大学学报》2009,10(4):122-125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语言形式、声音形象和语言意义。语言意义的建构赋予语言形式和声音形象活的灵魂。语言意义建构具有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基于语言意义建构的特点重建大学英语课堂就是要改变教师角色和学生角色,建立学习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构性学习是一种自我调节的学习,强调学习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促进,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指导多媒体音乐教学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情趣,同时有利于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8.
现代教学理论与思想流派之一的构建理论教学思想认为:学生是信息的加工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  相似文献   

19.
虞银娣 《文教资料》2014,(24):36-37
初中语文课堂沉闷,学生积极性不高,如何改变传统语文课堂,作者通过大量实践,总结出教师在生本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在有意义的自我探求中,完成知识的习得和建构。  相似文献   

20.
为了理解学习者如何建构正在学习的内容的意义,研究根据“生成式学习活动”(Generative Learning Activities,GLAs)的优势与边界条件,提出生成式意义建构框架。生成式意义建构框架区分了三种主要的意义建构方式——言语解释、图示表征和具身表现,每一种方式都有助于实现独特和互补的认知功能。具体而言,该框架假设学习者在心理上组织和模拟学习材料(通过图示表征和具身表现方式),可促进自己概括学习材料的能力(通过言语解释方式)。GLAs的相关研究证据也表明了图示表征和具身表现(教师提供和/或学习者生成)能促进学习者高质量的言语解释以及相应的学习结果。研究还探讨了学习者在生成式学习活动中意义建构的若干障碍,这些障碍有助于解释生成式学习活动何时无效,并阐述了通过对生成式学习活动作出适时指导和合理安排时机来克服障碍的可行途径。最后,研究阐明了生成式意义建构框架的理论启示和实践意义,并为后续研究提供可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